隆福寺傳奇

隆福寺傳奇


從家門口的“炸灌腸”攤子想到的

我家小區門口,有個味道極好的“炸灌腸”攤。做此生意者,是一對北京當地的小夫妻。要說起來,能讓帝都的土著們“放下身段”,重操這等營生,確也是難能可貴的事。且此攤的“灌腸”薄厚適中,口感也佳,所以每日都能攬得眾多食客關照。然我每回嘗罷此物,第一時間想到的,竟是隆福寺“大街”邊的“豐年灌腸”店。由是,又思念起“白魁老號”、“餛飩侯”——這些同處隆福寺街面之上的老北京餐飲鋪號來。當然,而今談及此等商鋪,也就只能是作為對往昔的某種回憶罷了。

隆福寺傳奇


隆福大廈的一次“走水”,毀掉了這裡的人氣

若說起來,對於隆福寺美食的所有記憶,都還是要以“隆福大廈”作為原點的。這座——在京城內曾經聲名顯赫的購物中心,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地位,是可以與西單人民商場、王府井百貨大樓、東安市場相比肩的。甚至於,在我跟兒時的夥伴聊起此地時,竟能讓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隆福大廈還像原來那般紅火,其後的“貴友大廈”、“藍島大廈”、十里堡“雪銀大廈”之流,就一概沒有興建的必要了。然而,或許這“隆福大廈”紅火得有些過了頭。1993年的一場大火,將此座東半城市民的“購物天堂”,一巴掌打成了“不毛之地”。

隆福寺傳奇


當然,對於比我年歲更大的北京市民而言,由薄一波題名的“隆福大廈”,遠不如“東四人民市場”來得親切。作為朝內大街上最大的商業集散地,這裡幾乎是50、60、70後北京人的共同記憶。待到1988年,新的“隆福大廈”開業,曾經存在了37年之久的“東四人民市場”牌匾,被悄然替換。而那座嶄新的“大廈”,也並沒有維持多久。僅僅5年之後,一場罕見的大火,便徹底趕跑了——集聚在隆福大廈身上的所有“財運”。從此,該地變成了一片人氣“荒漠”。開啥啥黃,賣啥啥賠。

隆福寺傳奇


在京城民眾的歡笑與淚水中,隆福古剎被拆掉了

然而,倘若追溯歷史,當初的“東四人民市場”,可是絕沒有過這般光景的。自1951年起,在頂替了北京最大廟會——“隆福寺廟會”之後,於隆福古寺轄域內建造起來的這座“市場”,曾經帶給了京城市民太多地歡笑與淚水。當然,伴隨著市場不斷擴大的,是隆福古寺被拆毀的過程。

隆福寺傳奇


隆福寺傳奇


隆福寺傳奇


曾經的隆福寺,居然佔據了小半個“朝內”

曾經的隆福古寺,建造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自它建成之日起,這裡便作為一所皇家寺院——來接受天朝君臣的香火。如今,我們已經無法想象隆福寺的宏大規模了。但從朝陽門內大街,一直到寬街附近的平安大道,在明清以降的五百多年裡,一直都是隆福寺的管轄範圍。如此規模,今日想來有些不可思議。從大影壁、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寶殿)、三大士殿、毗盧殿、大法堂、金剛殿至後樓閣,整個隆福寺,共有九進院落。可謂宏闊至極。待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這裡又成為雍和宮的最大下院,作了帝都喇嘛教的重要廟宇。

隆福寺傳奇


對於老一輩京城民眾而言,隆福寺並不是用來拜佛的

令人好奇的是,此皇家御用的祈福之地,竟然還留給民眾——些許的活動空間。這在京城民眾的生活史中,可謂是個異數。此等活動空間,便是著名的隆福寺廟會了。要說起這北京的廟會,自明初開始,首先是在西城區的都城隍廟一帶舉辦。後來,會址遷至廣安門內的報國寺。未過多久,廟會又轉移到宣武門外的琉璃廠一帶。而此時,已是乾隆盛世之際了。但琉璃廠——畢竟是留給讀書人的一方天地,然普通民眾——則將隆福寺與護國寺的廟會——當作自己最大的休閒娛樂區。到了1787年,隆福寺廟會,更成為“燕京諸市之冠”。那時節的隆福寺之喧鬧,在老北京竹枝詞裡就有所體現:“東西兩廟貨俱全,一日能銷百萬錢。多少貴人閒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隆福寺傳奇


待到清末,隨著1903年前後東安市場的修建,王府井商業區全面崛起,曾經是內城民眾購物大本營的隆福寺廟會,最終淪落為下層市民的“淘寶”之地。從晚晴至抗戰爆發前,這裡的舊貨、小吃、文娛表演,已經成三足鼎立之勢。

隆福寺傳奇


《辛丑條約》簽訂那年,隆福寺遭遇了一場“中國劫”

然而,就在隆福寺廟會日益紅火之際,一場大火竟然不期而至。那是在1901年,由於看廟的喇嘛大意,使得

三佛殿、天王殿、鐘鼓樓全部被毀。想那三佛殿,乃是建造於多層漢白玉石基之上、又有漢白玉圍欄環繞的一座宏大建築。就連殿堂內的木料,都是來自紫禁城一側的皇家離宮“南內”(如今的普渡寺),所以等級甚高。只可惜一場大火,便使這裡成為了一片瓦礫堆。及至1949年,於該地駐足,也還能見到半個世紀前的過火遺蹟。這,或許是隆福寺火災之源吧。

隆福寺傳奇


於劉心武的童年記憶中,隆福寺尚且保留了很多看點

當然,地火再猛,也不會燒掉隆福寺的全部家底。直到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在著名作家劉心武的眼裡,隆福寺的大部分殿宇、院落,還是保存完整的:“現在回憶起來,當時前面的山門尚存。只是門內左右的哼哈二將僅存臺基。穿過山門,是一片顯得過於空曠的敞地,廢殿的柱礎可以辨認。那是由於一場大火,燒掉了鐘鼓樓、塔院和彌陀殿所致。”(彌陀殿,便是天王殿了。)

隆福寺傳奇


廟中其餘的殿堂建築都尚完好,釋迦摩尼殿高居在三層漢白玉欄杆圍成的高臺上,當時人們都稱作“欄杆殿”。再後面是三大士殿,裡面同時供著觀音、文殊和普賢三尊菩薩。再往後是毗盧殿,聽說當時藏有108部藏經,比當年雍和宮裡藏得還多。毗盧殿後世金剛殿,裡頭供著銅鑄的金剛護法佛。最後面是兩層樓的後閣。我記得寺院東西兩側廂房大體上也還完整,當然,都很破舊了,並且被住戶切割成幾段,顯得頗為凌亂。”在這段回憶文字裡,劉心武所說的“欄杆殿”,其實於當年就已不復存在了。所以,他講到的“釋迦摩尼殿”,其實該是三大士殿。而三大士殿,則為毗盧殿。接下去,乃大法堂和金剛殿才對。

隆福寺傳奇


解放後,隆福寺的殿堂似乎從未公開開放過,也不見喇嘛們行法事,但殿堂裡的一切,在我上高中的時候,似乎還保存得相當完好。不記得具體是哪年了,反正是我還在上高中的時期。有一天,一個同學帶我去看了那幾座平日總是緊閉大門的殿堂。那個同學如果不是喇嘛的兒子,便是同喇嘛有某種特殊的親友關係,所以我才能有一個終生難得的參觀機會。釋迦摩尼大殿裡,堆了好多紙匣子,似乎是些貨箱——那時候廟會早已湮滅,隆福寺開始成為一個有大棚的正式商場——但帳幔、佛像、壁畫、藻井等等都並未受到損害。印象中,那三尊佛像的造型極佳。

隆福寺傳奇


三大士殿當時尚未成為臨時貨庫,因此給我留下的印象更為完整。特別令我震驚的是穹窿上的藻井。釋迦摩尼殿的藻井,因為殿中光線過分幽暗,未能看清。三大士殿的藻井據說比起前者來稍遜氣派,但給我的直感,是實在太了不起了。後來我上大學的時候,看到一份資料,說是隆福寺殿堂中的藻井,屬於明清建築中最精美最巧妙的孤例。不僅雍和宮中所有殿堂的藻井不能相比,就是故宮中的三大殿以及養心殿的藻井,也只不過或比它大,或比它奢,但無論從文物價值,或從工藝技巧上衡量,都遜它一籌。

隆福寺傳奇


“在毗盧殿裡,我見到了毗盧佛。佛身安置在一個蓮花座上。那蓮花座的每一個蓮花瓣以上,又都刻著一尊小佛。據說是“萬佛繞毗盧”的意思。毗盧是個講經說道的大佛,自然應有這樣壯美的一個蓮花座。金剛殿不知怎麼沒能進去,後閣因為一部分已成了宿舍,也沒去看。現在想起來,我能看到那麼多稀世文物,真可謂是眼福不淺了。”

隆福寺傳奇


劉心武的眼福,截止到初渡“三年困難時期”

然而,劉心武的眼福,在隆福寺曾經的管理者心中,卻如同一堆棄物。就在劉心武上大學的年月裡,隆福寺的山門,首先在1963年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東四人民市場”的前貨場。到了1966年文革爆發,隆福寺內的全部佛像、經卷被紅衛兵洗劫一空。直到今日,連完整的造像資料,都未曾留下。

隆福寺傳奇


唐山大地震過後,隆福寺也走向了它的“生命終點”

等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過後,北京市文物部門,竟然對隆福寺的未來——給出了這樣的一組意見:古建雖有一定文物價值,但已不完整。地震後又有嚴重損壞,進行大修已沒有必要。過去又未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以,為安全起見,決定將還殘留的三大士殿、毗盧殿、大法堂、金剛殿及後閣——全部拆除。還有些價值的三大士殿的藻井,以及碑亭內的巨碑,由北京市文物局收藏;而明清時代的古建木料、磚瓦,則歸市民政局,為市民搭抗震棚而用。

碩果僅存的一點念想,還要被人為的“兩地分居”

至此,一座存在了532年的巨大梵剎,終於“灰飛煙滅”。如今,那精美絕倫的藻井,尚且安裝在

先農壇中國古建博物館內;而兩座巨型石碑,則被放置於五塔寺的石刻博物館裡。儘管“兩地分離”,但畢竟也算是隆福寺——為我們這些後輩人——所能留下的一點念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