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刊《經濟學人》傳奇


名刊《經濟學人》傳奇

西方傳媒界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你想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什麼,請讀《紐約時報》;如果你想知道世界出了什麼問題,請讀《衛報》;如果你想知道世界馬上要發生什麼,請讀《經濟學人》。大體說來,這兩報一刊樹立了西方主流媒體的標杆,《經濟學人》三分天下有其一,於此可見它的地位與份量。據說全球政經領袖對它都格外青睞,對於來自《經濟學人》編輯記者的電話,誰都不敢怠慢。前任主編奈特曾誇口說:“只要我開口,任何時候都可以去白宮。”

《經濟學人》創刊於1843年,是名符其實的百年老刊。初創時叫《經濟學人:或政治、商業、農業和自由貿易期刊》,是為了反對當時的英國《穀物法》,鼓吹自由貿易而出生的,第一年發行量不到兩千份。創始人、蘇格蘭人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真正可稱得上“政治家辦報",不到兩年,便把副題改為了“商業時代週報、銀行家公報、鐵路監控,一份政治和文化的綜合性刊物”,名字一改天地寬,立即展現了相當遠大的雄心和抱負。威爾遜後來進入政壇,官至財政部主計長,還創立過泛亞銀行,也就是今天的渣打銀行。

威爾遜的女婿白芝浩(Walter Bagehot)可能是《經濟學人》史上最有名望的主編,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最顯赫的智識精英和銀行家,有膽有識且筆耕不綴,他在《雙週評論》和《國家評論》上發表的專欄文章很受英國政策制定者的歡迎,他主編的刊物自然也分享了這份榮耀。馬克思曾形容《經濟學人》是“金融貴族”的機關刊。

《經濟學人》的立場和導向,自始至終傾向於自由主義,反對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過多介入,大體上與英國保守黨同調,同時也推崇美國資本主義,這點與不少英國本土報刊有所區別。20世紀以來,《經濟學人》致力於鼓吹全球化,成為資本自由流動的有力推手。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全球矚目成就時,該刊於2012年1月破例開設了“中國專欄",為報道中國提供了更多版面。

1970年代,《經濟學人》進入美國市場,多年的努力終於修成正果。此時的《經濟學人》,已經從一本充滿統計數據和行業術語的經濟學專業刊華麗轉身,成為所謂高淨值人士的必讀刊物,號稱“有錢人的時尚雜誌”。現在該刊80%的銷量來自英國以外,大體50%在北美,20%在歐陸,10%在亞洲。據說在其英美之外的訂戶中,每三人就有一位百萬富翁,說它是一本專為高端人士量身打造的國際性刊物,當不為過。

2014年《經濟學人》紙質版突破150萬份,之後幾年略有下滑,廣告投放也有下降,不過其價格昂貴的電子版補償了落差。在傳統媒體江河日下的當下,《經濟學人》表現不俗,效益可觀,每年贏利超過5千萬英鎊,堪稱一枝獨秀。

《經濟學人》的一項巨大成就是它發明了“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通過比較麥當勞在各國快餐店銷售巨無霸的價格,來比較國與國之間的平價購買力,被經濟學界廣泛採用。2018年12月,《經濟學人》入選“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

《經濟學人》以政治和商業報道見長。文章大體保持著一貫的行文風格,大多寫得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中不失詼諧,注重在最短的篇幅中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讀者定位為高收入、富有獨立見解和批判精神的社會精英。過去七任主編中,有六位畢業於牛津大學。編輯幾乎全是牛劍畢業,保持著精英辦刊的傳統。對於雜誌立場風格一以貫之的堅持和對新聞主業心無旁騖的堅守,有人批評它缺乏多樣性,但也有人對此高度評價,認為缺乏多樣性也有好處,”能提供一種堅持的、一貫的觀點。"

《經濟學人》是英語世界裡絕無僅有的依然保持作者匿名的大刊。雜誌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為的是去除作者身份等各種附加信息帶來的偏見,以體現客觀公正的態度。雜誌秉持的理念就是,寫出了什麼,比出自誰的手筆更重要。這其實也是該刊風格和底氣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