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成本,將決定你的一生

微觀經濟學當中的成本分析,我認為是對普通老百姓最有用的東西。這當中有三個最核心的概念:

  • 沉沒成本(Sunk Cost)
  •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以我的調性,當然不會給大家搞一堆亂七八糟的學術名詞和艱深晦澀的術語。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白,這些概念以及背後隱含的思維模式,和你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概括起來,這三大成本和我們的關係體現為以下三句簡單的話:

  • 沉沒成本決定了人們如何看待過去,
  • 邊際成本決定了人們如何對待現在,
  • 機會成本則決定了人們如何面對未來。
這三種成本,將決定你的一生


01.沉沒成本與過去

沉沒成本,在我理解下,就是過去的投入,對未來不會再產生正面效用,這種投入在經濟學上就被稱為沉沒成本。

一個簡單的例子,宋彪當年上大學的時候,瘋狂地喜歡上了高中的一個女生。然後在一整年中,他每天自習結束,都要到學校的公共電話亭給她打一個小時電話,陪她聊各種開心不開心的事情。

那時還沒有智能手機,長途話費也還沒有取消,所以人們都習慣在電話亭排隊打長途電話。宋彪這麼幹了一年,電話卡買了一大堆,最後在大二的時候,對方給他發了個訊息:

哥,你很好,真的。但是(省略若干字)……

你看,宋彪這一年的投入,就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最大的經濟學含義,是一旦你確定它沉沒了,那麼它就不能成為你做決策的參考變量。換句話說,沉沒成本,跟你的決策,沒有任何關係。

比如,宋彪不能為了過去一年的投入,再對人家姑娘死纏爛打。

再比如,你在股票裡虧了錢,但冷靜分析後,接下來股票的走勢依然大概率對你不利,那你就應該果斷斬倉止損,而不是因為過去投入了很多,虧損了很多,而影響當下之決定。

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確實會很難。

一方面,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每一次的投入上去判定它到底會不會「對未來產生效用」。

比如你不知道現在虧損的股票,接下來是會繼續虧損還是會反彈,你也不知道堅持了兩年的創業項目接下來註定會失敗還是再堅持一下就可能看到曙光,如此等等。

另一方面,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做決定會嚴重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

比如你會把股票價格錨定在建倉的成本價,認為那才是合理的。再比如,你會把兩個人在一起美好的時光錨定下來,在感情破裂時,無法快速接受並走出來,總覺得為什麼說不愛就不愛了。

這兩方面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去解決。

首先判斷過去的投入是否沉沒了,在一些簡單的情況是很容易,這時候要克服的就是錨定效應,比如感情破裂這種。克服錨定效應自己多加提醒和刻意練習就可以做到。

其次在一次複雜情況很難判斷是否沉沒,就要靠你對該種情況更深入和廣泛的研究,通過多方對比和深入思考,來做一個概率性的判斷。

很多時候我們做判斷,並不需要100%準確。只要大概率上,你的判斷這個投入是沉沒了,那就沒有必要為了小概率的「反敗為勝」繼續耗下去。

沉沒成本在數學上,可以近似地表達為一個簡單的一階馬爾科夫鏈,指的就是下一個情況的發生,只跟當下有關,而和歷史無關。也即是:

除了少數情況,大多數時候,人們對沉沒成本的判斷都是不難的。但人們總會有一種「不甘心」的心理,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是非常不理性的行為。因此我說,沉沒成本,決定了一個人如何看待他的過去。

只有一個人快速認清沉沒成本的事實,不讓它影響當下和未來的決定,才能輕裝上陣,也才能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所謂的斷舍離和放下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的都是這個意思。

這三種成本,將決定你的一生

02.邊際成本與現在

邊際成本,就是你每多獲得一個單位的回報,必須付出的投入。

邊際,就是增量的意思。

比如工廠生產鞋子,多生產一雙,就要多花費50塊錢,那這50就是邊際成本。再比如,你的月收入是1萬塊,你要多獲得1000塊的收入,就要加班兩天,那這兩天的勞動投入,就是這1000塊收入增量的邊際成本。

既然表達的是增量,那麼它背後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就是趨勢。

以效用函數求導的方式將邊際分析引入經濟學之後,經濟學才開啟了波瀾壯闊的「科學化」革命。足以見得,邊際分析在經濟學學術史上,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現代金融市場上,邊際分析也是分析師們分析市場走向,經濟動態,最核心的思想方法。

大家去看市場報告,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措詞:

通脹水平邊際走高,貨幣供應邊際走低,某某公司的盈利邊際改善,市場的風險預期邊際升高…..

這裡的邊際,指的就是一種增量的思維,一種變化趨勢的思想。

比如通脹水平邊際走低,指的就是本月的CPI和上月相比,更低了。代表的是一個單位時間(月度)內,通脹水平的增量變化,它有可能是最新的趨勢力量。

金融市場的定價都是基於預期的,因此,經濟金融變量的邊際變化,市場會對其特別敏感。因為這種邊際變化,往往可能意味著新趨勢的開端。

比如,如果此前的M2(貨幣供應)增速都在10%以上,突然一個月就變成了個位數,比如9%的增長,那這個時候金融市場就會理解為,央行的貨幣供應實際在收緊,並且這種收緊可能成為一種趨勢。這事實上,就是近來中國貨幣供應的變化情況。

除去經濟金融專業領域,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邊際分析,邊際成本的思想也極為重要。

比如對於個人成長來說,總要選擇一條路走下去。究竟是選哪條路?

是選金融還是計算機,是做學術還是去業界,是自己創業還是為人工作,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年輕人面臨的個人發展的困境。

再比如,如何才能快速地實現財富自由?這是每個人都極為關注的問題,儘管最終來說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實現,但並不妨礙你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邊際成本的思維告訴我們,個人成長也好,財富自由也好,我們應當去發掘那些邊際成本足夠低的路徑。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工作經驗會越來越多,做事的效率會越來越高,因此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會越來越少,這就是一種邊際成本下降的典型路徑。

事實上,個人工作經驗的積累以及由此帶來的學習效應,在宏觀上就會表現為生產率的改善。

但按照傳統產業內含的經驗增長曲線來看,人們的學習曲線表現為一個一階導數為正,二階導數為負的凹函數。也就是說,單靠經驗和學習,邊際成本的最低值,很容易觸達,且不會再下降。

這在宏觀上就表現為傳統產業的「邊際成本遞增」,以及微觀上個人經驗到一定階段後的「無效重複」。

隨著互聯網的發明,傳統產業的經驗和學習曲線的二階導為負的約束被打破,邊際成本迅速進一步降低到零(一個App一百人用和一萬人用,其成本並不會增加一百倍)。

互聯網思維,其核心內核就是邊際成本為零的用戶思維。因此,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都需要海量用戶(哪怕是一個垂直產品,也離不開至少百萬量級的用戶支撐)來實現這一點。

回到每個普通人,在我們選擇個人成長和財富自由的努力方向上時,未必每個人都有興趣或者能力進入互聯網行業,打造一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

但是,活在互聯網像水電煤一樣成為基礎設施的今天,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邊際成本為零+用戶思維+迭代升級(之後有機會會展開)。

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是靠大公司給你背書你就可以成長很快,可以賺到很多錢了。現在越來越扁平,個體需要主動走出去,需要去鏈接更多的資源,需要去signal你的才華能力。於是,個體能連接多少人,往往最終決定了你的價值。

之所以說邊際成本決定了你的現在,就是說你現在做的每件事,是否朝著邊際成本逐漸降低的方向在推進,將很大程度決定你做這件事的回報和未來的爆發力。

如果你只是在做機械的重複性工作,那恭喜你,一輩子都和財富自由無望,也不太可能實現自己爆發式的成長。如果你做的事情,有在未來獲得高回報但不需要再投入的可能,那麼恭喜你,你正走在一條可能爆發的路上。

因此,對邊際成本理解的深刻程度,會直接決定你現在會做什麼樣的事情。

這三種成本,將決定你的一生

03.機會成本與未來

機會成本,是指你選擇某一個機會,而放棄其他機會所能帶給你的最高價值。

這個話有點繞,簡單來說,比如你有100塊錢,可以用來買肯德基的全家桶,也可以用來買兩本書。全家桶和兩本書,就互為機會成本。

可以粗略地理解為,你為了做這件事,要放棄的其他事。其他事的可能收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關於機會成本,我此前的文章有詳細論述,今天只說兩個簡單的結論:

人們習慣的思維模式,是如果我去做這件事,失敗了會損失什麼?

這是典型的會計成本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人們會極力最小化潛在損失,最小化風險。

機會成本的思維模式是這樣的:如果我不去做這件事,我可能會失去什麼?是不是正好反過來?

機會成本的思維,即是更多看到未來的思維,是一種基於戰略的思維。會讓我們做選擇時,更加基於大格局大戰略,來分析各個選項的優劣,而不僅僅是風險和損失。

如果一個人特別看重機會成本,就不會特別計較眼前的得失。面對未來會顯得更加有勇氣去做一些新的嘗試,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未來可能的機會,這種失去帶來的成本,才是他們不可承受的(相較於去冒險可能面臨的失敗後的會計成本)。

比如創業的人,就是典型的用機會成本思考問題的人。如果創業失敗會失去什麼,是會計成本。如果不去創業,可能失去未來的回報,這是機會成本,完全不一樣。

4

總結起來,三大成本分析不是獨立分割的,而是相互存在內在聯繫。這當中,統攝全局的,可以看做是經濟學上的「理性人」思維。

理性人的簡單含義,即是最優化一個人的效用函數(Utility Function)。效用可以表現為個人成長,名譽,社會地位,財富,等等一切。總之就是讓你覺得爽的東西。

沉沒成本,是讓你將不相關的變量,從決策系統裡剝離出去,從而在更小更有效的範圍內尋求效用函數的最優解。

邊際成本,是告訴你最優解的具體求解方法和思路。

而機會成本,則是告訴你最優解不僅要在當下眼前保證最優,更應該在長期在跨期保證最優,而這也是現代高級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機會成本也是人們為什麼總在提倡要花時間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它們的機會成本足夠大。

比如你長期不看書的機會成本就是變成一個傻逼,長期不運動的機會成本就是會變成一個胖子,長期不深入思考和覆盤反思自己就會變成一個膚淺的人。

人們最後悔的事,是「我本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