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錚的股東信到馬克斯的“週期”

從黃錚的股東信到馬克斯的“週期”

前兩天,拼多多發佈了2019年的年報,宣佈實現了1萬億元的GMV,平臺年活躍買家數達5.8億,實現年營收301億元,成為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伴隨年報而來的,還有一篇來自拼多多創始人黃錚的股東信。這封信裡沒有談論公司業務,沒有談論企業願景,更沒有畫出一塊大餅餵給投資人。而是談起了物理定理,談疫情,談人類,最後還引用了穆旦的詩。充滿物理和哲學思維的同時也飽含詩意。


作為一位上市公司的創始人CEO,只要公司高速發展脫穎而出,他的股東信就會被奉為經典,也是情理之中。但是這封股東信脫離業務,談物理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


  • Part1 什麼是 “跨學科思維”


從黃錚的股東信到馬克斯的“週期”


巴菲特的最佳搭檔查理芒格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就是所有人都應該掌握跨學科思維,鍛鍊自己的思維模型,這樣才能夠在複雜的世界中,無數的選擇裡,做出正確的決定。而獲得跨學科思維的方法,則是去學習各個學科裡的經典理論,這也是他進行大量閱讀,被稱為行走中的書架的原因。在面對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尋找最優解法的方式通常來自於兩種渠道

1

縱向的經驗

縱向經驗也稱之為借鑑歷史。不管是自己的經驗,還是別人的經驗。如果歷史上有人做過同樣或者類似的事,他們的解決方法或對或錯,都能夠給我們解決問題時提供一個有效的指引思路。這也是為什麼毛主席在一生中反覆閱讀資治通鑑,意在藉助古人的智慧解決當下的問題。


2

橫向經驗

橫向經驗,也可以理解為跨學科之間的經驗。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問題已經進入了人類認知的空白領域。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能夠僅限於縱向考慮歷史上是否有同樣的事件可以參考,而需要橫向跨越學科之間的壁壘尋找答案。各學科領域的發展節奏不盡相同,處理過或者正在面臨的問題亦有差別。某些領域的問題,在本領域是首次出現,但是放在其他領域,可類比的問題或許早已解決。企業經營可以參考熱力學的熵增定律,而品牌營銷可以借鑑生物學的病毒傳播理論。



華為在最近幾年的內部講話中,屢次提出了熵增理論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熵增定理是指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是不可逆的,常被用於計算系統的混亂程度,進而可以用於度量大至宇宙、自然界、國家社會,小至組織、生命個體的興衰。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但是,對開放系統而言,由於它可以將內部能量交換產生的熵增通過向環境釋放熱量的方式轉移,所以開放系統有可能趨向熵減而達到有序狀態。熵增就是功能減弱,人的衰老,組織的懈怠等等,這些都能反映出功能的喪失。熵減指功能增強,比如人通過攝入食物,組織通過建立秩序等等實現熵減,功能增強。另一個概念是負熵,負熵是指能帶來熵減的活性因子。比如物質、能量、信息都是人的負熵,新的成員、新的知識、簡化管理這些就是組織的負熵。在快速發展進入瓶頸,組織內部出現問題,要想組織不斷充滿活力,就需要尋找如何應對熵增定律帶來的週期。


學習歷史,是將自己的能力由點及線的延展;而跨學科思維,則是由線向面的拓寬。將縱向的歷史與橫向經驗相結合,是將解決問題能力指數級別加強的方法。
其實之前觀察各行各業的很多資深人士,能夠把自己對本行業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出來。不僅講解時語言平實不晦澀,還能夠將大量的觀點,由原本或許抽象的概念,通過一個我們更加熟悉的類比來表達,讓人一聽能有恍然大悟之感。這其實就是將跨學科思維的逆向應用。


  • 無處不在的週期效應


劉慈欣的科幻鉅作《三體》中曾經談到宇宙社會學的公理之一是“文明是不斷增長和擴張的”。然而,即便我們認定人類的文明是不斷增長的,這種增長一定是線性遞增的麼?歷史給了我們這個答案。文明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且是存在週期性的。


高曉松曾經在節目中談過自己很有意思的一個歷史觀點。他曾經提到,藝術與科學都是人類用來解釋世界的方式。在最初科學水平較低的時候,人類是用神話故事之類來解釋世界。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等。後面科學追上來了,開始解釋太陽其實是核聚變反應的產物,月亮的陰晴圓缺也來自於地球月球太陽的相對位置關係。然而科學給人帶來了自大與狂妄,讓人類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認為自己能夠認清一切。製造軍火,發動戰爭,造成災難。一戰過後,人類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所以進入了藝術大發展的時代,海明威畢加索等一系列藝術大師也是在這個時期活躍。當前的科技高速發展,也是藝術相對落後的時期。而當藝術對於解釋世界碰到瓶頸時,可能又是科學來解釋的時候。這是藝術與科學解釋世界的週期。
區域文明的發展,是存在週期的。英國在工業革命後,作為曾經強大的日不落帝國,逐漸退下了神壇。而美國在二戰後重建世界秩序之後,曾一度佔據世界經濟總量的40%,成為絕對的世界霸主。而後隨著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昔日的格局也進一步產生了變化。這就是世界政治經濟的週期。

產業發展,也存在週期。我們看到在科技行業裡,就有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組成的週期。當新技術比如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這些硬件新技術的出現,是技術上的創新,讓人們有了新硬件去解決問題;當技術普及日趨成熟,則像通訊軟件,外賣軟件,打車軟件等一系列基於新技術的模式創新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而當目前模式創新走到瓶頸時,則是在等待下一步的包括5G、人工智能在內的技術創新能夠推動產業更迭。當這些技術創新日漸成熟之時,必將帶來新的一波模式創新。


  • 霍華德馬克斯的 “資本週期”
從黃錚的股東信到馬克斯的“週期”


由各種領域無處不在的週期裡,霍華德馬克斯基於自己在投資管理領域的50餘年的經驗,提出金融領域裡的週期。
資本市場的週期由經濟週期,企業盈利週期,政府針對週期調節而產生的週期,投資者心理週期等一系列週期構成。
很多時候,週期之間的頻率無法匹配,但是卻又能相互影響。所以導致資本市場本質來說是一個無法進行精確預測的混沌系統。當多個週期的波峰或者波谷產生疊加在一起,就會產生共振,導致巨幅的震盪;當多個週期的波峰和波谷交錯出現,就會出現抵消,因此整體波動就會趨於更加平穩。
我們雖然無法逃離資本市場的週期,但是可以學會理解週期的存在。在投資者心理週期面前,大多數人會因為媒體發聲,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告訴你股市進入了牛市而對股市產生信心,正如巴菲特的名言所說“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這種越來越膨脹的信心卻是最危險的存在。
對於市場是理性絕對有效的這個假設,從本質上是存在漏洞的。畢竟如果市場一直是絕對理性的,那麼作為理性的投資人,就不應該能賺超越市場的錢。所以說,帶來超額回報的唯一手段,就是與眾不同且正確的判斷,逆週期而行。

當你投資時,你只能選擇與眾不同。你不知道自己是對是錯,但是如果你想的和大家一樣的話,那麼你肯定帶不來超額回報。


  • 週期是否真的無處可逃?

有時候我們也會想,其實或許在把影響週期的因素解決之後,週期也就不復存在了。或者週期只對小部分情況適用,還有很多地方不盡適用。雖然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對此我們可以考慮從這麼幾個角度來考慮。
週期的成因極其複雜。對於資本市場週期這件事上,我們列出了經濟週期,企業盈利週期,政府調節週期,投資者心理週期等要素,但能夠對此起到影響的可能遠遠不止於此。這種無法抗拒的力量,雖然我們可以尋找科學的方式人為拉長頻率、減緩波動,卻很難做到完全抹平
每天有日出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週期也可能是環環相扣,大週期套著小週期,週而復始的

。《莊子》中有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一種蟲子如果它的生命週期只有夏天這幾個月,你跟它說冰是什麼東西,它是不會知道的,因為它想象不出來,因為它的生命週期從來不經過冬天。
有時候我們會因經驗所限,所處位置所限,眼界格局所限,無法體驗完整週期的,從而喪失了對於整體局面的判斷能力。如果沒有考古發現,人類或許很難相信在冰河時期的亞洲和美洲大陸,是有陸地連接的。就像九零後的我們,從出生起還從未經歷過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一樣,對於未來,無法有一個明確的判斷,甚至不能理解究竟會發生什麼。


  • 結語

我們觀察鐘擺運動時會發現,雖然鐘擺會快速擺動,走向極端,但是最終還是會均值迴歸回到中點。同時,雖然永遠是圍繞著中點在運動的鐘擺,經過中點時的速度恰恰是最快的,毫無停留。2020年,我們身邊好像不少人在感慨,每天都在見證歷史。然而如果倒推40年,改革開放,加入世貿,03年非典,北京奧運會,哪一件事又不是同樣在創造歷史?歷史上的高光時刻與黯淡歲月始終交織結合。平淡是真,但未必是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