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水產品總產量26.29萬噸 台州“海上春耕”逆勢“開門紅”

“卸貨工作預計7日內完成,4000噸遠洋漁獲將很快發往全國各地的批發市場和加工市場。”近日,椒江前所興旺水產碼頭,3艘漁運船滿載遠洋水產品歸來,正卸去一身“重擔”。

這些“戰利品”全由隸屬於浙江興邦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的14艘大洋性遠洋漁船捕獲。“1月初起航赴印度洋作業,14艘大洋性遠洋漁船產量從2月份的300噸/艘上升到3月份的400噸/艘,增長33.3%。”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漁業管理科科長陳飛說。

遠洋漁業產量的增長是我市“海上春耕”實現“開門紅”的一個縮影。運用“漁業復產、遠洋拓展、壓塘出清、惠漁服務”等“四穩”招法,一季度我市水產品總產量達26.29萬噸,同比增長1.1%,位居全省前列。特別是3月份全面復產以來,全市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海水養殖產量、遠洋漁業產量分別同比增長37.67%、29.24%、47.69%,均創歷史最大增幅。

線上+線下,創新機制助力復工復產

一年之計在於春。2月18日,我市首批漁船正式復工,沉寂許久的港口呈現一派喜人景象。

漁業復工復產的背後是精準化、機制化、數字化的疫情防控招法。作為國家漁船漁港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台州在全市44個漁港實行縣鄉兩級“港長制”,建立起12個綜合性漁港管理站,全面實施出海漁船登船核查,推動綜合執法關口前移,為漁民提供出港前的安全防護服務。

同時,我市在全省首創“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實現漁港綜合汙染防治管理和駐港管理聯防聯控。依託“漁港通”信息平臺,漁民在手機APP上就可以隨時進行進出港報告,掌控各類海況和市場信息。

面對復工復產和穩產保供的雙重考驗,我市各沿海縣(市、區)紛紛創新機制,把惠漁服務落到防控關鍵處、復工細微處、群眾急需處——

依託“紅帆護漁”工程,臨海市建立黨員幹部包片制度,及時協調解決漁業困難問題,先後為宏野海產品有限公司聯繫調運燃煤300噸,為玉龍養殖公司聯繫調運天然氣31500立方;

發揮“定人聯船”制度作用,溫嶺在第一時間幫助海員申領健康碼、辦理“一人一表”信息登記等,現已有7057名本地海員、7598名外地海員出海作業;

玉環市積極組織“貴州漁民返崗復工直通車”活動,有效破解用工難題;

通過提供紫菜養殖病害防治技術指導、協調落實蒼南籍返崗工人、聯繫福鼎等非疫區紫菜加工企業等舉措,路橋區累計搶收紫菜950噸,助力養殖戶增收200餘萬元;

……

截至目前,全市漁業系統新冠肺炎“零感染”,海洋捕撈業、水產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流通業等三大漁業產業復工復產率均達100%。

多措並舉,“臺家軍”挺進“深藍”

春風吹鼓戰正酣。我市是海水養殖大市。疫情之下,聚焦水產品壓塘問題,我市漁業部門與供銷、商務等部門協調對接,通過電商銷售、水產直銷、宣傳推介等舉措,發動行業協會、異地商會、鄉賢等力量,對接江蘇、上海、福建等省市。

而在本地市場,各縣(市、區)也創新供銷模式促進特色海鮮銷售行情回暖,下沉至各大小區、社區、食堂,通過微信公眾號以及盒馬鮮生等“新零售”平臺安排運輸渠道,將“小海鮮”直送至市民“菜籃子”。

經多方努力,全市日銷壓塘水產品超1800餘噸,比2月中旬增長98.9%,壓塘水產品總量相比2月中旬減少91.6%,水產品清塘價穩量增。

遠洋漁業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擴大對外合作的重要產業。通過政策供給、加快補助、優化服務等方式,“臺家軍”積極拓展現代漁業發展新空間,實現大洋性漁業“零”突破。一季度,遠洋漁業產量淨增長1067噸,貢獻當季漁業淨增長產量的38%,成為拉動當季漁業增長的“主力軍”。

通過政策扶持和優化服務,浙江興邦遠洋漁業公司所屬大洋性漁船在兩個多月前起航赴印度洋作業。完成為期一週的卸貨後,漁運船將再次出海運送下一批漁獲返航。今年,該公司的14艘漁船年產值預計突破3億元。

此前,按照“先建後補”的原則,我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及時撥付該公司350萬元,用於遠洋漁業船型標準化建造。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撥付遠洋漁業補助資金522萬元,有效緩解了疫情期間遠洋企業的生產資金困難。

(原標題:《一季度水產品總產量26.29萬噸,同比增長1.1%,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海上春耕”逆勢“開門紅”》,編輯楊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