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馬來西亞的霹靂州位於該國西海岸線上,其首府城市有個很討華人喜歡的名字——怡保。

漢字中,“怡”意為喜悅,保則多含有保護、保佑之意。這個地名符合華人“討口彩”的獨特文化心態。的確,這裡也是馬來西亞城市中華人聚集的地方。

在怡保市,華人佔總人口比例遠遠超過馬來人,是當地第一大民族。

如果在怡保旅遊,還有幾處打卡景點,分別是大奶巷、二奶巷、三奶巷。這更是頗具華人色彩的稱謂。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和某些地方“二奶村”、“二奶小區”的含義不一樣,這裡的大奶巷、二奶巷、三奶巷並不意味著此處聚集著當代人的二奶、三奶。

一百多年前,當時一位馬來西亞著名企業家將自己的店鋪,交給明媒正娶(在當時法律條件下合法)的幾位太太打理,故而店鋪所在的地方得名大奶巷、二奶巷、三奶巷。

這位馬來西亞著名企業家叫姚德勝,和怡保30多萬華人的祖輩一樣,因為一種獨特的礦產資源而遷徙在此處。

這種礦產就是錫礦

1878年,姚德勝為討生計從廣東、江西交界的平遠縣來到這裡時候,還是個窮困潦倒的普通錫礦勞工,憑藉華人的勤奮品質,終成當地頗有影響的實業家。

馬來西亞的錫礦如何成就了那一代華人的崛起?靠著錫礦發家致富的華人,又遭遇過哪些痛苦的經歷?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怡保街頭的壁畫,描繪了華人最初在這裡充當錫礦勞工的歷史

1.華工下南洋的辛酸路

馬來西亞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錫礦資源更是著名,曾經有著“錫的王國”的美譽。上文提到的怡保也曾被譽為“世界錫都”。

其實論錫礦儲量,中國才是“錫的王國”。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現在全球錫礦儲量示意圖

中國不僅現在錫礦儲量豐富,而且使用錫礦的歷史悠久。早在商朝之時,錫就是製作青銅器的主要金屬,由此可見我國開採和利用錫的歷史十分悠久,不僅如此,我國錫礦資源也十分豐富,並且長久以來我國的制錫技術也十分先進。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的青銅器,國內的大型博物館中商周青銅器幾乎是標配了,其實錫是青銅器的主要成分之一

而作為錫礦儲量世界前列的馬來西亞,其開採時間則比較晚,直到十五世紀時,馬六甲王朝才開始大規模地開採錫礦。

19世紀之後,英國人的到來改變了南洋的歷史進程,也改變了這裡的錫礦開採。

率先進入蒸汽時代的英國開始了對馬來西亞殖民地的大規模開發,而英國人開發的所有種類中,礦產資源佔據主要地位,其中自然包括錫礦。但是要想大量開發錫礦資源,怎麼著也得有充足的勞動力。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馬來西亞礦產資源分佈圖,馬來半島西部的太平-怡保-吉隆坡一帶曾是馬來西亞主要錫礦出產地

那麼要去哪兒找人呢?當年英國人倒還真沒為此費啥力氣。當時正處於英法聯軍侵華所造成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打仗的時候就靈光一閃,覺得讓中國人去充當苦力在合適不過了。

一來中國離馬來西亞路途較近,二來當時統治中國的晚清政府已經腐朽到人神共憤的地步,三來中國老百姓素來起得比雞早乾的比牛多,勞動素質那是沒的說啊。所以不管從哪方面來說,讓中國人來充當開發錫礦的苦力可謂是再合適不過。

於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人在翹著二郎腿叼著菸捲談判時不遺餘力地將“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這一條件悄咪咪地加進了《北京條約》中,而中國也從此開啟了新的一段大規模移民浪潮——“下南洋”。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中英北京條約》第五款,即上圖中右數第三列,規定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

有了華工群體作為充足的勞動力,加上英國人貪婪又沒有節制的採礦力度,1883年,馬來西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錫生產國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上圖中馬來西亞的三個地方:怡保、太平、十八丁港皆因錫礦而興起。為了運輸開採出來的錫礦,1885年,英國人修建了太平到十八丁港的鐵路。馬來半島上的第一條貨車能通行的公路,也是專門為了將錫礦運輸到港口而建

但是下南洋的過程卻充斥著無盡的心酸,首先英國人派人招募華工,然後裝船運送至馬來西亞,本來是合法合理的招工行為,但是在利益的趨勢下,這個過程開始充斥著陰險和欺詐。

當時的招工頭眼裡除了錢就是銀兩,所以為了更多地獲取金錢,他們慘無人道地通過坑蒙拐騙甚至綁架脅迫的方式“招募”一批批的華工,這些華工在包工頭所描繪的“黃金夢”的趨勢下,登上了背井離鄉的運工船,從此捲入了西方工業發展和開發南洋的心酸歷程。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華工契約圖示

當年對於這群下南洋謀生的華工有一個特定的稱呼——“豬仔”,因為他們的生活待遇極差,在出國前他們是成群地關在一起,吃飯時食物被裝在一個大盆裡,所有人圍著盆搶食,簡直與牲畜無異。

由於產業的黑暗和管理的疏鬆,上船後他們也會受到虐待和羞辱,而且衛生條件極差,傳染病時常爆發,因而最終能夠登島的已經是寥寥無幾。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豬仔”華工登岸景象

登島之後,他們便被分配去當苦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成為了採錫工人。不過這些華工畢竟不是奴隸,而是實實在在簽訂了勞動合同的合法勞工,所以只要他們勞動至約定期限,便可贖身恢復自由。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一百多年前怡保附近的一個錫礦和那裡的華人勞工

這些華工在經過長期的苦力勞動,最終贖身恢復自由後,大多數都選擇了留在當地生活。畢竟回國路途遙遠,而且國內還處於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下,政局並不穩定,所以留下來建設新家園成為了這些華工的普遍選擇。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馬來西亞的太平市在發現錫礦之前只有3個華人,十九世紀中後期這裡因錫礦開採而興旺後,大量華工湧入,至今這裡都是華人為主的地方,街頭到處是中文招牌

2.華人創造了“錫的王國”最好的時代

這些華工在恢復自由之後,開始從事各種商業活動,他們有的成為了種植園主,有的做起了工匠,有的成為了販貨郎。

由於華人普遍具有勤勞能幹的精神,於是這他們的買賣越做越大,湧現了一批有名的實業家。

當年的馬來西亞各大港口城市,比如馬尼拉、檳城、巴生港、丹戎帕拉帕斯等地,到處都是操著閩南語或者粵語吆喝販賣貨品的華人老百姓。遠洋到那兒的人,若不知道的還以為自己坐錯了船到了大清國。

本文開始提到的姚德勝,最初就僅僅是錫礦的一個僱工,後來被礦主任命為礦場工頭。

有了一定積累後,他改當起了小販,在怡保市開設“德和號雜貨商店”。待自己的商店賺足後,又重新迴歸錫礦開產行業。只不過,這次姚德勝則是礦主的身份了。

他在當地收購錫礦礦山,並用採用式機器開採,很快變成了當地頗有影響的實業家。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錫礦開採後熔鍊製作出的錫錠

由於華人有著特有的故土情懷和勤奮刻苦的精神,很快在錫礦業大展身手,積累了不少財富,於是這又吸引更多的華人為錫礦而來。

新來的華人又積極勘測新的未開發的錫礦,為開發馬來西亞和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其中吉隆坡市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

吉隆坡是馬來西亞的首都,同時也是該國國內最大的城市。不過在馬來語中,“吉隆坡”一詞的意思是“泥濘的河口”,因為在18世紀中葉時期,那時的吉隆坡還是一片蠻荒之地。

在1857年,87個華人乘坐小船來到這裡勘探錫礦,歷經艱難萬苦,最終在這片處女地發現了大量的錫礦,但是這批勘探者也付出了幾十條人命的代價。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1884年的吉隆坡景象

發現錫礦後,在這批華人首領葉亞來的領導下,吉隆坡很快就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城市,大量的船隻和貨物從這裡流通,而葉亞來成為吉隆坡的主要建設者,同時也享有“吉隆坡王”的稱號。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有“吉隆坡錫礦大王”之稱的華人鬍子春,在怡保附近的端洛開辦的錫礦礦場(攝於1903年)

我們再把目光投向另一個群體——當年本地的馬來人。在華人到來之後,之前馬來人創建的採錫廠不敵華人,因為馬來人不僅面臨著與華人有這技術上的差異,還面臨著人手短缺的問題。

但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當年馬來人的認知十分清奇。他們總覺得礦工應該是由底層的罪犯去承當,而不應該是勞動人民,所以相比於採錫,馬來人更傾向於務農!

所以在華人在採錫業大放異彩的時候,不少的馬來礦主都覺得反正自己的場子也比不過華人,何不乾脆把廠子賣給華人,自己快快樂樂地回家鬥地主,啊呸,回家當地主,這難道不香嗎?

比如當年怡保的馬來礦主拉惹比拉就因為無法與華人礦場競爭,就把他最大的錫礦賣給華人。於是在1890年後,馬來人的勢力漸漸退出了採錫業的舞臺,而將其拱手讓給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正在馬來半島端洛的錫礦礦場洗礦石的華工

正是由於華人吃苦耐勞的品質,馬來半島的錫礦開採在20世紀初進入鼎盛時期。1901年,小小的馬來半島錫產量就達到4.7萬噸,佔當時全世界錫礦總產量一半以上。

3.馬來西亞採錫業的華麗落幕

進入二十世紀後,英國人才反應過來,合著自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本來想讓華人當奴隸結果華人竟然當起了爸爸!於是,英國人開始挖空心思地想把錫礦業的壟斷地位給搶過來!

但這時候的華人在採錫業基本處於了壟斷地位,實在難以匹敵。於是英國人在經過了長期的冥思苦想之後,他們開始在開採技術上做文章。

雖然華人在馬來西亞採錫業上一呼百應,但是畢竟開採技術上還比較傳統,無法與機械化的先進機器相提並論。而當年大英帝國就是靠機器發家的,所以英國人還是迴歸本行,進行技術轉型升級。在挖礦中使用疏浚機,很明顯的提高了挖礦效率。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先進的採錫船

原本馬來西亞錫礦中1912年華人礦場佔百分之八十,歐人礦場僅佔百分之二十。但自從1912年之後英國人的錫礦公司採用先進的機械鐵船採錫後,雙方所佔比重就逐漸發生變化。

1928年,華人礦場的錫產額佔百分之五十一,歐人礦場為百分之四十九;1930年歐洲資本錫產量佔生產總額的五分之三,1939年增加到三分之二,至此華人錫礦業開始走向了下坡路,處境日益困難。

於是在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英國在採錫業基本處於了領先地位,而華人只能排居第二。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20世紀中葉仍在開採的馬來半島西部的主要錫礦場

不過英國人也沒高興多長時間,畢竟都已經處在二十世紀了,民族獨立運動在世界範圍內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馬來人也是時候乾點什麼了。

在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無法抵擋的趨勢下,英國人也想開了,所以馬來西亞沒有經歷太艱辛的獨立運動過程,就於1957年8月31日正式宣佈了獨立。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馬來西亞獨立

馬來西亞獨立後,發展經濟成了首要任務,但這時的馬來人扭臉一瞅,發現國內的經濟基本都掌控在英國人和華人的手中!此時,由於國家已經獨立,所以英國人的勢力已經開始漸漸退出舞臺,但是華人的勢力實在令馬來人感到不安。

於是,馬來政府出於各種考慮,最終於1970年實施了帶有鮮明民族主義色彩的“新經濟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強馬來人的經濟力量,削弱外族勢力,其中矛頭直指華人。

就這樣,華人在錫礦業的繁華終於不再重現,馬來人在政策的扶持下漸漸壯大,華人與錫礦的緣分也就此落幕。

但是事情還沒完,馬來人的運氣實在不好,由於之前華人和歐洲人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大規模開發,加上來自巴西的競爭和錫價的下跌,馬來西亞的錫礦開採量急劇下降。

華人在馬來西亞創造的“錫的王國”,如何走向沒落?

▲馬來西亞錫產量與全球產量的對比圖

所以馬來人的錫礦企業佔據C位後,並沒能得意多久。到了1985年,錫礦枯竭危機迫使馬來西亞政府強制關停了150家錫礦公司,曾經的被譽為“錫的王國”的馬來西亞,在錫礦產業上也就黯然失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