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夷道》紀錄片今日開播 華僑華人講述海外創業故事

《通海夷道》紀錄片今日開播 華僑華人講述海外創業故事

中新網廣州10月12日電 (孫秋霞)七年前,在深圳華強北做手機生意的馮秋宏,遇上了市場飽和以及經濟下滑。當時,中國正好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不懂外語的馮秋宏決定到迪拜試水。

儘管剛開始起步艱難,如今馮秋宏和他的歐樂手機,足跡遍佈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月均出貨量150萬臺,甚至在埃塞俄比亞也設立了自己的工廠。

像馮秋宏一樣的人還有許多,他們背井離鄉,到熱帶沙漠城市謀發展,靠勤勞與智慧闖出一片天地。

《通海夷道》紀錄片今日開播 華僑華人講述海外創業故事

攝製團隊在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採訪 彭蓉 攝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源地,廣東具有通道與地緣優勢,向海而生的廣東人逐潮而居,遍佈世界各地。

為了記錄華僑華人的生存現狀,從2017年8月開始,《通海夷道》總導演吳泳斌帶領團隊從廣州出發,走訪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拍攝製作了6集紀錄片,並從10月12日起播出。

“我從來沒有想到,在海外創業的廣東人這麼能吃苦。”談起這部紀錄片時,吳泳斌感嘆道。他告訴記者,在所拍攝的39個故事裡,他印象最深的,是廣東人在迪拜的艱辛創業故事。

“廣東人在迪拜的工作條件並沒有我們想象中好,他們深夜12點才能吃上晚飯,早上10點多就要到店鋪。在異國他鄉,為了吃上一口中國菜,他們要用淡水種菜,請朋友將醃製好的肉帶過去解饞。”吳泳斌說。

在肯尼亞也有不少廣東人做生意。《通海夷道》執行總導演彭蓉告訴記者,來自中國的抗瘧藥物在當地頗受歡迎,該藥物的經營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名叫吳洪金。

1990年,吳洪金初次來到非洲,在這裡待了整整五年,由於最後一年得了四次瘧疾,整個人瘦到不足80斤,他不得不回國治療。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吳洪金接觸到一款抗瘧疾產品。不久後,他便帶著這個藥物到了肯尼亞。

十餘年間,這款在廣東研發和生產的青蒿素複方藥物,在非洲二十多個國家推廣和使用,不單用於治療瘧疾,還開始用於幫助瘧疾高發的國家或部分區域,展開全民消滅瘧疾的推廣。

《通海夷道》紀錄片今日開播 華僑華人講述海外創業故事

攝製團隊在迪拜與阿聯酋粵商會兩位會長合影 李彬彬 攝

“吳洪金每年都會感染好幾次瘧疾,他冒著風險,帶著老婆女兒在那裡安家,感覺他不僅僅是為了掙錢,也是為了當地人的健康,在肯尼亞守了十幾年。”吳泳斌說。

在走訪過程中,吳泳斌團隊還見到了不少功成名就的華僑華人,包括泰國“黃金大王”陳振治、華人知名室內設計師高文安、著名提琴製作大師曹樹堃等。按照吳泳斌的話說,他們都是“走出唐人街”的人。

“一百多年前,中國的生活條件相對落後,華人出去打工謀生,部分人留下來在當地生活。經過多年的打拼,他們用勤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吳泳斌說。

彭蓉告訴記者,最令她感動的,是祖籍廣東的巴拿馬華裔工程師黃華昌說的一句話。他說:“我多次到中國尋根,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決心背井離鄉,從廣東到了巴拿馬。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祖先,要以他們為榮。不要忘了我們的傳統,這是我們最好的遺產。”(完)

【編輯:曾小威】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