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清帝國與沙皇俄國簽訂數條不平等條約,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土地終被沙俄所攫取。其中就包括後來的著名大港,海參崴,也就是俄語中的“符拉迪沃斯託克”。
烏蘇里江以東,重要的不只是面積
沙俄奪取這片土地之後,派遣軍隊到此建設港口。在入駐之前,這片位於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最南端的地區,幾無任何基礎設施。入駐後,主要建設項目也是軍事設施,其次是軍隊及其家屬以及其他移民者修建居住所。
如今是一座標準的俄羅斯風格城市
(符拉迪沃斯託克火車站)
(圖片來自wikimedia@Raki_Man)
但當地勞動力嚴重不足,沙俄不得不從中國大量引進勞工,最多時曾達到十萬之眾。今天的俄羅斯聯邦濱海邊疆區符拉迪沃斯託克市能夠發展成這個樣子,華人勞動者的建設功績是不可磨滅。
20世紀初的符拉迪沃斯託克街道
(圖片來自wikimedia)
但隨著該地區華人的增多,對於歷屆俄國當局的統治都是個潛在的問題。他們想出了各種方法想要趕走他們,花了約半個世紀也沒能成功。
符拉迪沃斯託克金角灣上的中國小船
但這段歷史最後卻突然結束了。
“華朝小鎮”變“朝鮮”
伴隨著沙俄駐軍在海參崴的軍事設施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華人的數量也在增加。由於海參崴起初基本是一片荒地,初期華人自己的建設活動並沒有受到太多管制。直到1880年以後,當地被“升級”為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市在行政角度上正式誕生,城市管理政策也相應跟進。
1903年,符拉迪沃斯託克金角灣的瓦良格號巡洋艦
(俄國人拿不到君士坦丁堡,就把這裡叫金角灣?
精羅狂喜)
(圖片來自wikimedia)
為了保護俄國在遠東的利益,華人在符市境內非法開發土地是不可的,唯一的窗口是在屬於其同胞的地塊上進行開發或從俄國人手裡租賃土地開發。當然,在符市境內擁有土地的華人並不多,而擁有不動產的華人則更少,在不同的年代均不會超過20人(你沒有看錯)。
早期人口當然還是很少的
不過在19世紀末開始猛增
華人是出了一份力的
華人也非常遵從俄方當局的管理,基本侷限於華人街區內開發。但是由於這裡的華人居民太多,而能夠利用的土地太少,華人居住區的地塊普遍不符合科學的城市規劃,逐漸就變成了“髒亂差”的小型社會。
其實大家來就是想尋得一份工作
過上還算過得去的生活
1880年代中後期,符市當局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於是在市郊無主的土地上劃出特別區域,促使當地的華人工人以及朝鮮工人從市中心搬出去,開闢城市新區以增加新的市政收入來源。一個小的附帶作用是可能改善華人和朝鮮人的居住條件,畢竟和亞洲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他們的衛生問題俄國人還是比較上心的。
早期的海參崴也是非常小的
基本侷限在金角灣沿岸
當時的郊區放在現在也算是市中心了
(圖片來自wikimedia@NASA)
然而這一措施基本上以失敗為告終,大家都不願意搬出市中心。俄當局並沒有放棄,在1892年批准了在庫別洛夫山谷南部建立“華人和朝鮮人小鎮”計劃。這個小鎮位於後來的十月革命街和阿芙樂爾號街。
該計劃在初期實施順利,許多華人都被遷移至了新小鎮。但是在中期落實的時候發生了問題,由於對舊街區的清理核算不到位外加新小鎮的基礎設施並不是很完善,從符市各地被強行集中到新小鎮的華人幾乎都成功的回到了舊的市中心,整個新小鎮只留下了朝鮮人。
所以這個地方又有了一個新的別稱“朝鮮小鎮”。
雖然朝鮮人去了
但是民風其實更加彪悍不好管理
反正就是遷不走
在這之後,俄方還想繼續實施強制華人遷移的計劃,但又因俄方內部各部門的不協調及扯皮,外加華人的強烈不滿及上訴而沒有成行。強制外遷要得到沙皇的許可,遠在聖彼得堡的沙皇本人也對此事顧慮在三,下一個正式法令看來遙遙無期。
這屆沙皇沒有想象中堅強
但卻迎頭撞上了極其殘酷的時代
(尼古拉斯二世家庭)
(圖片來自wikimedia)
不過俄當局沒有閒著,還在試圖尋找一塊專為遷移華人所需要的場地。最終綜合各方面因素,當地政府選擇了庫別洛夫以北山丘的西北坡,東面靠近鐵路,離朝鮮小鎮一公里左右的地方。
這個位置距離城市不太遙遠,但又確實有一定的阻隔,坡度也恰好適合將下水道通到阿穆爾灣,場地大小也完全合適,是一個比較適合外族移民的地方。
庫別洛夫山谷的朝鮮小鎮
其實是成為了政府的藉口
從軍產裡撕了一塊
但是當地政府想要徵用這塊地皮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困難。此處歸屬權為軍方,適合街區下水排放口建設的地方,同時也是“拉格爾”岸上炮兵連的斜堤。對於地方政府索要土地一事,軍方並沒有答覆。
沙俄軍方不喜歡中國人
但是喜歡中國人蓋的樓
市政當局只能另外思考對華人和朝鮮人的安排方式。但這畢竟是一個得罪人的大工程,市政當局各部門之間一通扯皮,始終沒有什麼實質進展。後來,沙皇的命令也到了,只不過是要求設立外國人特別街區,並限制生活不符合衛生條件的亞洲人,同時加強監督,完全沒有提外遷的事。
1903的符拉迪沃斯託克
可以看出除了金角灣周邊以外啥也沒有
(圖片來自wikimedia)
眼見沙皇的命令也模稜兩可,當地政府也樂得做好人,選擇了維持現狀。
當局的移民放鬆政策,加上日俄戰爭前夕俄國在遠東大量營建軍民設施的勞動需求,吸引了大批親俄華人前來定居,當地華人數量又開始猛增。他們中很多都對勢必要爆發的日俄戰爭前景樂觀:“未來的東亞是屬於清俄的!”。
畢竟當時的俄羅斯帝國是一個冉冉上升的西方國家
甚至在和大英帝國萬里逐鹿也不遜色
誰都沒想到會敗在小小的日本手裡
但蜂擁而至的華人新移民還是進入了老城區,這讓老城區定居許久的華人有點受不了了。日俄戰爭及1906年俄國革命之時,老華人提出了沙俄時期最後一次華人遷移討論。當局不僅為此召開了相關會議,有的還進行了議會投票,但扯皮還是不可避免,拖延了好幾年,並沒有最終解決。
算是入鄉隨俗麼
1915年2月,無可耐煩,城市杜馬最終自行通過決議草案(並非由上級批准)。草案內容則是,基本維持現狀,給目前華人和朝鮮人的聚居區直接設置特別街區。這一點在俄羅斯歷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除了符市,其他地方都不可能給予華人如此“優惠”的待遇。
1911年的符拉迪沃斯託克規劃
相比03年可以說是向向北拓展了將近一倍的面積
(圖片來自wikimedia)
然而俄羅斯帝國沒有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7年2月,該決議的“合法性”已經失去了效力。但不管法律承認不承認,華人還是在符市中心街區聚居,而且在此後穩定了下來,成為當地僅次於俄族人的強大勢力。
一戰很快就要來了
但是遠東的資源還是幫不上什麼忙
(尼古拉斯二世對德宣戰)
(圖片來自wikimedia@неизвестен)
華人街區終消失
俄國二月革命後,禁止外國人購買土地的法律被撤銷。十月革命後,俄羅斯商人倉促地把自己的企業連同土地,出售給外國人。華人及其他非俄人士在此期間找到了機會,某些過去的租賃者成為擁有完全權利的房主,而且後來其中的未歸化者財產在很長時間沒有被國有化。
一方面人們不確定自己的財產會不會被國有化
一方面遠東成為白俄和外國勢力的基地
(走在符拉迪沃斯託克街上的是美國軍隊)
(圖片來自wikimedia@неизвестен)
這其中最著名的華人區,因其富裕和中國特色被稱為“百萬莊”。
這個地方的來歷至今都無最終定論,但今天我們還可以在符市中心找到它的遺蹟。這是一片自發形成的華人街區,屬符市第一區的第18街區,位於謝苗諾夫大街、朝鮮大街、噴泉街和阿列烏茨克街之間,位於這個街區的西南部,謝苗諾夫大街和朝鮮大街的街角。
一個華人社區開始在巨大的壓力下生長出來
和碉樓、屯堡等漢人移民的家園一樣,“百萬莊”建築體排列極為緊密,大部分為華人所屬。
還有許多入口和出口,深入其中,容易迷路,同時還具有秘密通道和死衚衕的小院子,有一定的排外特徵。但走進“百萬莊”,卻別有洞天。這裡擁有一切城市生活中所必須的設施,如:住宅、大車店、理髮館、小酒館、貨鋪、鴉片館等。
俄文老檔案符拉迪沃斯託克規劃圖上的18區
方方正正的一大塊還有鐵路穿過
不知道會不會成為扒車皮重災區
生活在“百萬莊”裡的華人不僅有勞動者、商人和手工業者,也有匪幫分子,同時也掩藏了許多犯罪分子和非法移民甚至間諜,經常發生殺人和搶劫案,治安極差。在這之中,還有一些後來活躍在中國政壇的大佬們,比如張作霖和張宗昌等。他們當年在“百萬莊”的地盤上,就早已顯露出獨霸一方的豪氣。
華人的手工藝作坊
總的來說,“百萬莊”的混亂程度不亞於後世香港的“九龍寨城”,窩藏了“髒亂差”,還有“黃賭毒”。
這令符市當局極為頭疼,也曾經號召當地民眾揭發“地頭蛇”,掃黑除惡。不過這並沒有什麼用。由於“百萬莊”自成一體的封閉性和海外華人常見的抱團生存方式,少有人會向政府出賣“莊裡”的人,有什麼糾紛也在“莊內”尋求華人大佬調解。對於當局來說,當地的犯罪活動依然猖獗,鴉片販賣、抽大煙以及非法性交易等地下活動屢禁而不止。
這些自成一套的封閉系統
在當局嚴重都是相當危險的隱患
然而進入蘇聯時代,對犯罪活動的打擊已經變得毫不留情。作為遠東地區極大的藏汙納垢窩點,“百萬莊”成為了蘇聯當局重點打擊的對象,展開了多次清剿活動,而且一次比一次強力。
新生的蘇聯,首先要清剿的就是這種
到了1936年,蘇聯內務部和太平洋艦隊聯手,對“百萬莊”進行了最後一次打擊,將數千華人、朝鮮人和俄族人遷出。
為了防止“百萬莊”再次復興,1938年,當局採取了最後的手段:拍賣華人房屋,用鐵路強制遣返所有的華人,並對新到華人嚴防死守,從這座遠東港城裡抹除了最後一點華人的印跡。
一座消失在歷史記憶中的關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