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光科研報國 :夸父可“逐日”,而他一生“追光”

中華兒女為中華的復興而奮鬥,不惜拋棄自己的家人,甚至是犧牲生命;在他們眼中能為我國的科技發展而努力,也不忘他們努力學習。在我國眼中,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未來的棟樑;而他們就是現在的棟樑,是他們為祖國的花朵撐起來優越的生長環境。

馬祖光科研報國 :夸父可“逐日”,而他一生“追光”

馬祖光,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生前長期從事激光介質光譜、新型可調諧激光和非線性光學及應用研究。一生“追光”、科研報國,是他生命的寫照。

馬祖光1928年出生於北京,就讀於山東大學。1950年,響應祖國號召,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學習,任物理教師。上世紀80年代初,馬祖光在國外訪問學者時,成功地發現了一個新的光譜,即鈉雙原子分子的首個三重態躍遷。這是世界上觀測到該地區的熒光輻射。

馬祖光科研報國 :夸父可“逐日”,而他一生“追光”

然而,當時的外國專家認為,馬祖光的成果是使用國外的實驗設備取得的,在論文中把馬祖光的名字寫在了第三位。馬祖光據理力爭,最終,這項發現被認定只屬於他一個人。

“我爭的是國家的聲譽、國人的尊嚴。這是中國人做出來的,榮譽應該屬於中國。”馬祖光說。

馬祖光科研報國 :夸父可“逐日”,而他一生“追光”

從教數十年,根據國家發展需要,馬祖光不斷調整研究方向,先後提出激光介質光譜、新型可調諧激光、X光激光、非線性光學技術、紅外激光技術和激光空間信息技術等多個頗具創新性的世界前沿科研方向。

在國際上首先實現激光振盪10項,發現新熒光譜區17個,首先觀察到非線性光學過程7種,首先觀察到了13個新譜區……馬祖光承擔了一批激光工程應用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取得了一批處於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內開創性的科研成果,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專利以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馬祖光科研報國 :夸父可“逐日”,而他一生“追光”

2001年,他才簽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名字,1999年和2001年,馬祖光先生多次拒絕被推薦為科學院院士,因為他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師,有著普通的資格和教學,我沒有資格成為科學院院士。”

2003年7月15日,古人描述了偉人的離去:隕落的隕石,最終化作塵埃。馬先生去世了,但這顆璀璨的科技之星將永遠被人們銘記。

“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對祖國的愛是很具體的,具體在每一天怎樣去做人、做事和對待工作上”“人家的條件再好,都不如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這是馬祖光生前樸實的話語,是他留給世間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