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完結篇裡的“虎山行”

“阿正,爸爸打一套,你把它錄下來。”《葉問》完結篇的最後一句臺詞說完,一人一樁構成一個簡單的畫面,又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12年前第一部《葉問》裡那一人一樁的“對練”。銀幕跨越了12載,讓葉問圓完了一生的句點。鏡頭的閃回,記錄著《葉問》系列創作者們的成長,也有觀者的成長。

一直以為導演葉偉信跟葉問有啥特殊的關係,可一打聽是我想多了,此葉與彼葉是不同的“兩片葉”;又一直以為10年前甄子丹因出演葉問獲得過香港金像影帝榮譽,原來還是我自己鬧了烏龍。2009年《葉問》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影片,甄子丹只獲得了最佳男主的提名。甄子丹早年的大銀幕形象,都是活潑好動,愛憎分明的角兒,比如《笑太極》《情逢敵手》《特警屠龍》,40歲過後,他又變身硬漢,比如《龍虎門》《殺破狼》《導火線》,還有《武俠》和《十月圍城》裡我們看到了他悲情的一面。那《葉問》系列最接近真實人物的本身。甄子丹放下之前身上所有的標籤,簡單又深刻地塑造了一位為小家又為大家、為民族尊嚴,挺身而出的武學隱士。電影裡的故事多多少少是虛構創作而成的,但放大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在說一個通俗的道理:學武不是爭強好勝,更不是打架逞能,它既能強身健體,又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門嚴謹又開放的國學、世界之學。

說實話,相比李小龍,葉問的名氣不算大,沒有李小龍,葉問未必能“成名”,再加上一句,若不是甄子丹,“葉問”也未必能如此鮮活地呈現他普通又偉大的真品性;我們知道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但並不熟知它脫胎於葉問的詠春。詠春看似柔性,但它快、靈巧,近身實戰性很強。李小龍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參與街頭巷戰,屢屢失手,後拜葉問學習詠春,並悟出新的武學拳術,將中國武術發揚光大到了全世界。《葉問4:完結篇》中就安排了一場李小龍和老外的巷戰,算是一種致敬,也展現了一種新的武學開拓和輸出的起始。李小龍名氣蓋過葉問,但這部完結篇很節制地處理了李小龍的位置和戲份,恰到好處,沒有過多的宣揚,只是實戰切磋中的點到為止。

《葉問4》裡有一位“喧賓奪主”的角色——萬宗華。他是中華總會會長,太極的傳人,很注重國粹的傳統地位,他與葉問對於中華武術的傳承發揚,觀點不合。同為武者演員的吳樾對這個角色刻畫得有稜有角。如果說,甄子丹的“葉問”,簡單、明白,有他自己很鮮明的世界觀和武術觀,平靜中帶著武者應有的氣定神閒,那吳樾的“萬宗華”有點複雜,時而陰鷙兇狠,時而慈眉善目,他更多地在考慮如何維護華人武術圈在洋人地盤上的生存。葉問的終極出場是必然的,他的勝利更是必然的。

與之互襯的是另一組鏡頭——葉問給國內的兒子阿正打電話,正與父親冷戰的阿正從不接聽。他在叛逆期,不願隨父親的擺佈去美國唸書,他不想讀書而喜歡練詠春,像父親那樣將中國武術傳承下去。這是耳濡目染,也是初心與成長中的責任感體現。當葉問平靜地在電話裡告訴好友鄭則仕自己患了癌症,阿正聽見衝上前搶過電話哭著大喊“爸爸”時,電話那頭的葉問依然保持著平靜,面容微顫,嘴角抖動,眼眶裡噙滿了淚,傳出的還是憐愛低緩的聲音,他向兒子道歉不該打他。這一幕的確令人慟心,感染力超過了那些激烈的拳腳對抗。這是情感的勝利,也是細節的魅力。

12年打造的《葉問》告一段落,作為這部大IP的完結篇,《葉問4》無疑是上乘之作。看得懂,是主要的,這部片顯然沒有把落腳點放在“看得懂”,而是放在了“情懷”上,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還有“未來感”——詠春打敗了美國軍人的狂傲,卻最終改變了中國武術的命運,它走進了國際視野,它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還有中國人骨子裡承接的氣魄:不怕事,不惹事,能扛事。正如古人言:雖千萬人吾往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