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製造並不弱還是最大買家,中國公眾不應太盲目自信

隨著新冠疫情的發酵,病毒在全球的大肆蔓延,各國對中國工廠的需求與日俱增,甚至出現了美國聯邦和各州爭相競購防護物資,以至於一臺呼吸機賣出了25000美金的高價,而歐美各國之間的相互扣押,甚至非洲肯尼亞扣押德國防疫物資的類似新聞,更是層出不窮。

中國地位之重,世界工廠之名副其實,是中國民眾第一次那麼清晰且真實的更感觸到。

雖然在這之前,無數媒體就中美關係的互補性,一再強調美國難以失去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但大多數民眾跨太平洋矛盾的面前,雖然一時喧囂,但難免忐忑。

如今,中國“世界工廠”有多重要,全民都到了。


歐美製造並不弱還是最大買家,中國公眾不應太盲目自信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由於中國在疫情中的突出且重要的地位,再加上歐美部分不負責任的政客和個別組織的極端言論這又導致了國內公眾的抗拒心理和反制訴求。

而且最關鍵的是,中國製造雖然物美價廉,但並非不可或缺。

就如工信部在4月15日直指中國製造的問題——中國仍然處於“中低端製造業”,整體產業沒有完成升級,沒有民眾想的那麼強大。

製造業全球化,最初之始是美國產業轉移到日本、歐洲部分國家,後來又從這些國家轉移到港臺韓新以及再轉移到如今的中國、東南亞。

歐美製造並不弱還是最大買家,中國公眾不應太盲目自信

全球製造業分工,如今分成了四級,最頂層的科技創新能力一直被美國牢牢把持在自己手裡——舉個例子,高通的芯片就是國內大部分手機廠商不可或缺的配件。

其次就是高端製造業,例如稀有材料,核心組件,舉個例子中國對韓國是逆差,原因就在於中國製造的很多產品需要韓國的材料和配件——2018年韓國對華順差額為556.8億美金。

日本對華雖然是逆差,但日本對韓國卻是順差,因為韓國的很多零配件需要日本的高端材料,而韓國的很多零配件又賣給了中國——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對韓順差,卻敢對韓製裁,韓國卻反而只能低頭的原因,因為韓國加工成產品後出口,賺的。

歐美製造並不弱還是最大買家,中國公眾不應太盲目自信

第三級就是中低端製造業,主要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的生產活動,例如一部蘋果手機,富士康在中國設廠完成組裝,但部分零配件和核心組件卻全球各地——第四級就是例如巴西一類的資源輸出國。

也就是說,中國製造業有很多行業是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極度容易被替代,這從近年以來外資廠商開始轉走就可見一般——三星就將80%的智能手機的產能轉移到了越南,而在印尼、印度和孟加拉,也有的密集勞動的工廠在大量崛起,例如成衣製造廠。

在孟加拉,一個成衣工人的月收入只有一千人民幣,只相當於中國工人工資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童工工資更低。

歐美製造並不弱還是最大買家,中國公眾不應太盲目自信

雖然中國製造有物美價廉的優勢,還有雄厚的熟練工人底蘊和工程師紅利,這些勉強構成了我國在“中低端產業上的較高陣位”,但畢竟這年頭還是買家的意志最為重要,而中國最大的買家就是美國。

2018年中國對美順差為4191.6億美金,是美國逆差國的第一名,並且逆差總額比第二名墨西哥(815.2億美金)、第三名德國(682.5億美金)、第四名日本(676.3億美金)加起來還要多得多。

因此可見,中國製造業並非固若金湯,不可替代,中美關係、中歐關係更是攸關大部分人的收入和工作——中國2018年中位月收入不到2600元,4191億美金又是什麼概念?

歐美製造並不弱還是最大買家,中國公眾不應太盲目自信

而歐美製造也沒那麼弱,甚至很強,只是他們強的地方不在於製造口罩、防護服、呼吸機以及衣服、鞋子、繩子之類的產品,而是在於高端材料以及相關的設備,在於尖端科技的專利。

美國擁有7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全球20所頂尖大學,有十七所在美國。

今日中國可謂古往今來最強大最富有的時代,產業升級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甚至部分工廠轉移也是為了騰籠換鳥,並非全然被動,但也因為正值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公眾不要盲目自信更尤為重要。

當然,我們不需要為新冠疫情道歉。

記得、轉發、評論、點贊喔!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不代表本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站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