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業的孩子需要被溫柔以待

昨兒,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有倆詞語不知道怎麼寫,跑來問我。第一次來問我的時候,我一看,拼音是“jue xin”,頓時心裡語境多了起來:什麼,這麼簡單的,竟然都不知道,你是怎麼學的,老師沒交嗎,還是你上課不認真……幸而,我壓制住了情緒,只是面目嚴肅地和孩子講了是哪個jue字。

一會,孩子又跑來問我了,這次是“cong xin”,他也學聰明瞭,主動和我說:“我知道‘chong xin’這個詞語,但這個是不捲舌的啊。”我腦子一琢磨,對啊,有這個“cong xin”組合嗎,好像比較少用啊。我和孩子說:“我稍後回覆你,你先去完成其他作業。”趕緊地,百度了一下,是有“從新”這個詞語的。繼而,我溫柔耐心地和孩子告知了孩子這個詞語,心裡的語境是:這個我都不太確認,所以真的是不太常用,不怪孩子不瞭解。

同樣是兩個看拼音寫詞語的題目,我細細思量了一下自我,真如之前網上流傳的段子一般:家長都是在自己會的時候對孩子很兇,如果自己也模稜兩可了,那就心平氣和了,直至最後淪為煲湯做後勤的角色。


寫作業的孩子需要被溫柔以待


所以說,當我們輔導孩子作業大發雷霆的時候,真正生氣的並不是他不會,而是你認為他該會的他不會,什麼是他該會的,就是我們覺得很簡單明瞭的。很多新聞或者視頻都有講述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時血壓升高或者哭笑不得的情況,仔細去看,這裡的孩子幾乎都是剛入學的小學生,此時,家長在旁邊頭頭是道,繼而大聲吼叫:“這麼簡單的,你還不會嗎!”怎麼幾乎沒有吼初中生高中生的畫面了?自然是題目太複雜,我們即便沒有淪落到:咱看不懂,也不敢問的地步,心裡也會因為複雜度而理解和寬容孩子。

如此,我們再換個角度想想,我們覺得簡單明瞭的題目,如果扣除我們幾十年的知識積累,再扣除我們可以網絡查詢確認的機會,退回到幾歲孩子的階段,是否就是那麼想當然的簡單明瞭了。《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教育者總結學習的過程是:

我們在真正理解一個事物之前,一定會在無知和領悟之間的那條線上來來回回地跨越很多次。當我們頭腦中接觸一個事物時,先是得到了一個微弱的直覺,然後失去了,又再次獲得,檢驗它,又失掉它,又獲得它……所有這些我們需要經歷很多次,然後才能真正掌握它。

這是一個來回多次的曲線過程

面對孩子,可能我們教會了他一個字,他當時認識了,然後過幾天,你再問他,他又不會了。這就是他在這個曲線中折返的表現,他還沒有經歷多次的感知,所以其實他還沒有真正地掌握這個字。故而,我們需要多些耐心,不要以為教過了一次,孩子當時也知道了,就代表他真正知道了,且以後每次都要知道。我們需要給與孩子多次感知的機會。

學習一個事物,是沒有簡單複雜區分的,我們只是習慣於把我們知道的歸為簡單而已。而學習又是一個曲線多次探索的過程,就如牙牙學語的孩子,他在清晰說出“媽媽”這個詞語前,需要多次重複發出不太標準的“mama”的音,不斷嘗試,不斷糾正,繼而成功。

如此理性待之,我們便會更為從容面對孩子的簡單作業,不再把我們認為的簡單強加給孩子,且動不動就火冒三丈飆高音。孩子需要被溫柔以待,父母需要不斷修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