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個動作和第一句話都很重要,別忽視了

當孩子無法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煩躁心情,或者要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哪怕是希望獲得關注,都會通過哭鬧、發脾氣的方式來扭轉局面。


很多父母在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問題時,對他們發脾氣的原因不加區分,要麼以暴制暴,要麼置之不理。

阻止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個動作和第一句話都很重要,別忽視了


缺乏耐心,自然也就無法過渡到科學引導。


下一次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請記住:


你的第一個動作,和第一句話,都很重要。


第一個動作

在一個聖誕節的晚上,年輕的媽媽帶著5歲的女兒去參加聖誕晚會。


媽媽興高采烈地和朋友們打著招呼,領著女兒參觀晚會的各個地方,她以為女兒也會很開心。


但女兒悶悶不樂,執意要離開,母親安慰無果後,孩子哭鬧起來,坐在地上,鞋子也掉了。

阻止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個動作和第一句話都很重要,別忽視了


媽媽氣憤地把女兒從地上拖起來,訓斥之後,蹲下來給孩子穿鞋子。


在蹲下來的那一刻,她驚呆了——


眼前看到的是一些高高的櫃子,晃動著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剛才所看到的笑臉、美食和鮮花。


她明白了女兒為什麼會不高興,原來,站在孩子的高度和角度,看到的是一個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


其實在日常生活的親子互動中,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父母困惑孩子為什麼不能懂得我們的心思時,他們又何曾理解孩子的感受?

阻止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個動作和第一句話都很重要,別忽視了


那麼,怎樣才能切身體會孩子的世界呢?


上文中的這位媽媽在不經意間做出了正確的示範:我們需要“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看孩子的世界。


這樣,我們才會發現不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世界,和不一樣的自己。


下一步,該怎麼做?


阻止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個動作和第一句話都很重要,別忽視了

那麼,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僅僅蹲下來就好了嗎?


你還應該做到:


1、平視孩子的眼睛,吸引孩子的注意;


2、適度撫摸和擁抱,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


3、即便再憤怒,也要壓低自己的音量,用平常的聲調跟孩子講話。


第一句話


一位自認對育兒很有心得的朋友,煞有其事地說:


“孩子講需求時,每三次要拒絕一次。這樣他就知道決策權在父母手中,大了自然也會聽我們的話。”


話語中,不知不覺把孩子當作罪犯的預備軍看待,動不動就要用地位不平等來強化自己的特權。

阻止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個動作和第一句話都很重要,別忽視了


更何況,誰都有老去的那一天,當父母老去,與子女的經濟地位翻轉,“決策權”掌握在孩子手中,他又會怎麼樣對父母呢?


事實上,父母的真正權威,應該來自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類最本質的需要是被肯定的願望。”


在很多情況下,即使你搞不清楚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也請先站在他這一邊。

阻止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個動作和第一句話都很重要,別忽視了


“我知道”“我理解”,把好話說在前面。


如在孩子表達需求後對孩子說:“媽媽理解你,這個玩具很不錯,但是我們今天沒有計劃買玩具。”


如果孩子只是哭,根本沒有交流的意願,父母也可以放低身段,直接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有時候也很笨,會猜不到你在想什麼,你可以直接告訴我們。”


下一步,該怎麼做?


在聲明瞭“我站在你這一邊”的立場之後,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做到:

1、 讓孩子先表達


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聽聽孩子從他的角度看到的的問題,不預先判斷,努力化解他的攻擊性。


2、積極化的引導


如果孩子希望的事情,你無法做到,最好誠實地說明,且解釋原因,相信孩子並不是無理取鬧,他會理解你的。


3、把日常視為問題的源泉


一切突發的問題都是源於日常的,如果日常給予了孩子足夠的選擇權和尊重,那麼“我得不到這個東西”、“我不能破壞規則”就會內化成為他自己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