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極地“草原”

南極考察散記(六)

地衣——極地“草原”

——潘剛志

每年的12月至2月底(南極夏季),在南極長城站附近的露巖地區,放眼四望,視野之內均是一片片、一塊塊淡黃、淡綠、又泛著黑色的植物;細看,它有枝有丫,卻無葉無花無果實,它頂多長至15釐米高,這可是南極最高的植物了——它的名字叫“地衣”。在冰雪組成的白色世界中,一塊塊、一片片由地衣“織”成的象徵著溫暖和生命的“草原”異常奪目。

地衣——極地“草原”


南極地衣生長極其緩慢,每一千年才生長1釐米,它一年之中只有一到兩天是“醒”著的。一株15釐米高的地衣本身就是一部古老的歷史。假如地衣有記憶,世間多少滄桑可由它去訴說!據說有一塊地衣在歐洲一座博物館裡展覽15年,被送回南極之後居然重新復活。如此頑強的生命,我想世間少有。

地衣——極地“草原”


為了在嚴酷的極地環境中掙扎生存,地衣在千萬年的演化中形成一種特殊的生存方式。它堅固的表皮,既能有效抵禦常年低溫和防止無休止的強風蒸發水分,又能順利輸送養分,保證了植物能在營養少又異常乾燥的露巖中生存下來。南極已發現150多種地衣,廣泛分佈在沿岸直至南緯80度的地域上。

地衣——極地“草原”


長城站背後有一個淡水湖,嚴冬時湖面結冰在2米厚上下,是長城站日常用水的源頭,我們給它取名為“西湖”。南極的西湖雖然沒有杭州西湖的婀娜多姿,但它水清冰潔,背後又高聳著“山海關峰”,峰四周的山坡縱橫交錯,景色迷人。每逢夏季,覆蓋山坡的積雪漸漸化去, 便是科考、建站的黃金季節。那個時候,三三兩兩的隊員,常在晚飯之後登上“山海關峰”,舉目抒懷……

在我這個南方人看來,“山海關峰”四周的道道山嶺,分佈著一片片、一塊塊的青青、綠綠、黃黃、黑黑的地衣就是“大草原”,在山窩裡一塊塊的積雪倒像是一群群雪白的羊。

地衣——極地“草原”


離開南極之前,我根據單位領導的指示並經長城站站長批准,特地帶回一塊長有地衣的石頭贈送給了廣州航海學會。而我個人就從長城站的西海岸,選了一塊形狀特別的南極石,以紀念這次終身難忘的南極之旅。

原載1996年5月10日《南方日報》

地衣——極地“草原”


2020年04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