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買幾十億曝光,為什麼你的沒效果

同樣買幾十億曝光,為什麼你的沒效果

  前幾天,看到某甲方市場部負責人發了一條朋友圈,大致意思是:這波廣告計劃,我們一週之內曝光30億次,共計覆蓋了3億獨立用戶,預計每五個中國人就有一個看到我們的廣告……

  “預計每5箇中國人就有一個看到我們的廣告……”這種描述可能是想讓老闆更形象地理解投放效果,但如果你的老闆真的去大街上攔住行人問話,會有幾個人說看過他的廣告呢?

  說“看過”的概率可能低到讓你懷疑人生,從此讓你在老闆那兒背上弄虛作假的惡名。面對老闆的指責,你可能會覺得無辜,因為數據確實是3億獨立用戶啊!難道是媒體和第三方監測公司,一起流量造假嗎?

  媒體的數據或許存在些許水分,但不至於水到讓我們只喝湯的地步。那麼,買了幾十億的廣告曝光,到底為什麼沒效果呢?

  關於廣告曝光這件事,我們來探討三個最常見的問題,也許會解答大家的疑惑。1.曝光和有效曝光,是一樣的事嗎?2.在廣告曝光裡,最易被人忽略的因素是什麼?3.為什麼別人家的曝光可以鋪天蓋地?


  曝光和有效曝光,可能是不一樣的東西


  1.曝光不等於被看到

  為什麼曝光不等於被看到?

  比如某APP首頁的一個家裝廣告,這個廣告在我打開這個APP的時候,就被計入了一次曝光,但我到底看沒看到這個廣告?答案是:我剛才“看到了”這個廣告,但是我卻沒有“看”這個廣告。

  我們的用戶處在一個廣告大爆炸的環境中,他們在眾多的廣告薰陶中,已經練就了一身過濾廣告的本領。

  這個家裝廣告,對於需要家裝的人來說,可能會認真看看,或許還會點進去購買;但對於大部分用戶而言,他們的眼神只是掃過了這個廣告而已。

  所以,這次的廣告曝光=掃視。


  2.被看到不等於被記憶

  “預計每5箇中國人就有一個看到我們的廣告……”這種描述最大的誤導就是:很多人會把看過廣告等同於記住了廣告。

  比如,相比於圖文廣告,視頻廣告一般更容易被記憶,因為它對我們的視覺衝擊感最強,融合了視聽兩種感官刺激,而且佔用你的時間還很長。

  被看到不等於被記憶,就是因為同樣是曝光,卻是有強弱之分的。有些曝光只是給消費者輕輕撓了一下癢癢,有些曝光則是在消費者心上插了一刀。

  整個2019年,對於廣告形式而言,最大的風潮就是各大媒體紛紛上線了沉浸式廣告。

  這種沉浸式的廣告,一是在視覺上追求美感,要求廣告主必須製作出精美的視頻素材,形成足夠的視覺刺激;?二是在廣告環境上,獨佔整個屏幕,搶奪用戶第一眼的“處女”視覺,排除了信息干擾;三是用幾種廣告形式無縫銜接,拉長了感官刺激。

  所以,這種廣告曝光=注視。?


  3.被記憶不等於不會忘

  如果我問你這周看過哪些廣告,你可能會回憶起一兩個。

  但如果我隔週再問你上週看過哪些廣告,你可能一臉茫然,因為你忘了。廣告是在被動灌輸信息,消費者在潛意識裡還是排斥的。一條廣告從被注意到被記憶,這中間有著巨大的時間鴻溝。

  而記住一樣東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重複。在廣告術語裡,有個對應的詞彙叫“頻次”,就是專門統計用戶看了幾次廣告。

  很多廣告主默認曝光3次/月以上是有效記憶,曝光8次/月以上是浪費。但我認為,這兩個標準在今天的媒介環境下是失效的。硬廣的曝光應該設定在10+次/月,才能達到有效記憶的效果。

  別怕消費者會反感你的廣告,因為他從來就沒喜歡過廣告。

  所以,這種廣告曝光=強化。

  掃視、注視、強化……曝光和曝光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不同的曝光形式,對用戶會產生不一樣的刺激。


  曝光強度:一個最被忽視的因素


  在以往,廣告的曝光效果是通過這個公式計算的:曝光效果=覆蓋×頻次(reach×frequency)。

  這個公式其實是把曝光效果拆分成兩個維度,即廣度和深度。但我覺得這個公式已經不足以驗證曝光效果,我們要加入一個新的因子——曝光強度。

  曝光強度指的是:某一個廣告形式,能給用戶多大程度的感官刺激,併產生多少的廣告記憶。廣告效果=廣度×深度×強度。

  目前,我們對於廣告強度,還不能精確地測量。但有幾個基礎的維度,可以粗略地評估廣告強度這件事。

  第一個維度是視覺中心。也就是說,你的廣告是否在消費者視線的中央區域。

  第二個維度是停留時間。消費者對廣告的注視是停留1秒鐘,還是停留5秒鐘?後者的強度可能是前者的5倍。目前短視頻媒體,已經有了“有效播放”的概念,就是如果一個廣告片播放了5秒以下,媒體不收費;用戶看了5秒以上,才算一次有效曝光。

  但這種有效播放的手法並不適用於所有廣告片。因為有時候,我們的廣告必須灌輸一個概念,例如“理想生活上天貓”,這個概念消費者可談不上喜歡,所以他不會主動看5秒以上;而有時候,我們的廣告可以做成創意故事,吸引消費者停留,例如NB的《每一步都算數》。

  第三個維度是廣告獨佔性。最好的廣告環境是什麼樣的?就是整塊空間被你的廣告塞滿,沒有其他廣告,最好連其他信息都沒有,用戶能看到的唯一的東西就是你的廣告。

  所以,獨佔性有兩個要求,一個是填滿,一個是排他。

  第四個維度是感官調動。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佛家叫六根,這六根是我們接納外部世界的六個門戶。廣告能打開的門戶越多,用戶被廣告影響的程度越深。

  之前的三個維度都是在談廣告曝光在視覺上對人的影響,在廣告曝光中,視覺是第一,但卻不是唯一。

  比如聽覺,早年很多投放電視TVC廣告的客戶,常常在廣告製作上玩一點小心思,他們在廣告後期合成時就把聲音調大。電視播放廣告片時,觀眾會突然被某支廣告“驚”了一下,從而下意識地留意這條廣告。

  前幾年,ASMR(顱內高潮)在國內流行了一陣子,宜家還跟風製作過ASMR效果的廣告片,讓用戶在聽廣告時,得到聲音按摩。

  除了視聽語言之外,有些感官在常理看來,很難通過廣告曝光去達成。例如嗅覺、觸覺、味覺。

  但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廣告內容激活用戶的想象力,讓他們“腦補”出感官刺激。比如,方便麵廣告裡,常常拍出白色的煙氣,就是在傳遞面是香的。

  而有些食品品牌,在包裝設計和廣告素材上,常常忽視感官刺激對消費者的誘導。

  視覺中心、停留時間、獨佔性、感官調動,共同強化了一條廣告的曝光強度。為什麼同樣是幾十億的曝光,別人家的更有效果?因為別人家的曝光更“給力”。


  為什麼別人家的曝光鋪天蓋地,

  你的曝光就只剩數據?

  為什麼別人家的曝光可以鋪天蓋地?而你的曝光就只剩下一堆冰冷冷的數據?我們來拆解一下黑盒子裡的秘密。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鋪天蓋地”只是一種感知,而不是事實。那為什麼別人家的曝光效果能打破客觀事實呢?

  雖然世界很大,但我們的生活圈子並不大,或者,更精準點說,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等同於我們的生活圈子,包括物理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

  我們就以跨年節目為例,幾個不同圈子的人在朋友圈裡感覺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在2019年12月31日當天,如果你翻開我的朋友圈,你看到的會是羅振宇老師《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資訊,有轉發九宮格的,有轉發文章的,有截取金句的……總之,在我的朋友圈裡,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在看跨年演講。

  但如果我們翻開一下當日的收視率,這場知識跨年直播遠遠被芒果臺、荔枝臺、番茄臺明星們的跨年晚會甩在後面。

  廣告的鋪天蓋地,只是因為它鋪了你的天和你的地。所以,讓廣告鋪天蓋地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廣告曝光要從目標人群的觸達,轉換成圈層人群的經營。

  所以,想讓廣告鋪天蓋地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就是想方設法讓廣告圈層化地曝光。而且,這種圈層化不僅是人群的圈層化,還可以是地域的圈層化,甚至時間的圈層化。

  表面看,時間只是我們衡量世界的一種刻度,但是,每個人的時間作息方式還代表了他的生活方式。

  比如,如果全聚德和麻小這兩個餐飲品牌投廣告,他們的廣告應該在什麼時間釋放?

  全聚德的廣告應該集中放在週五、週六、週日。因為全聚德是老式的酒樓環境,餐廳都是10人左右的家庭圓桌,適合家庭聚會和私人宴請,而這種聚會和宴請更容易在週末時發生。全聚德的廣告更應該推送給家庭觀念比較重的那群人。

  而麻小呢?它本身是一家小龍蝦外賣,它非常適合午夜10點至2點之間的宵夜時間做廣告曝光,核心去觸達城市裡的“晚睡困難症患者”。

  所以說,“鋪天蓋地”只是一種感知,而不是事實。


  1.鋪天蓋地=“哪哪都是他們的廣告”?

  我們試想一下,假如你在辦公室走廊裡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女同事,大約每天擦肩個五六次,你很可能覺得這是正常的,因為你們都是一家公司的同事。但如果這五六次的擦身而過,被上帝安排到不同的地點呢?

  比如,早上電梯裡看到一次,中午在7-ELEVEn買餐食看到一次,下午茶水間又碰到了,晚上加班發現她也在,最後下班打車時,你們居然站在了同一個路口攔車……

  由此可見,這種“哪哪都是”的感知,是因為你在不同的地點,都看到了相同的廣告。因為不同地點和環境的陌生感,放大了你對熟悉事物的感觸。

  所以,想要廣告鋪天蓋地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同一個客群,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個廣告。


  2.鋪天蓋地=“好像經常能看到他們的廣告”?

  鋪天蓋地的廣告,給人的第二種感知是:好像“經常”能看到他們的廣告。

  大家注意“經常”這個詞,這是一個時間概念,好的廣告投放,會讓消費者感覺到他們的廣告天天都在線。這種“經常感”僅僅是廣告的排期比較密集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的廣告曝光是“脈衝式”,而你的是“平鋪式”。我們用一張圖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廣告的“脈衝式”和“平鋪式”。(如下圖)


同樣買幾十億曝光,為什麼你的沒效果

  這張圖的上邊和下邊廣告預算是一樣的,但是廣告釋放的時間點以及在每個時間點上釋放的量級很不一樣。

  上邊好像是敲大鼓,敲一下,停一會兒;下邊好像是吹嗩吶,一直在吹,不停歇。很顯然上邊的脈衝式更符合人類大腦的記憶原理。

  我們能記住一件事,存在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這件事給我們足夠的刺激,另一個就是在我們遺忘之前再及時重複。

  廣告對人的影響是同樣的道理。在預算相同的情況下,“脈衝式”廣告每次的釋放量比“平鋪式”廣告更大,所以可以給消費者更大的信號刺激。而“脈衝式”廣告看似分佈較稀疏,但只要符合人的記憶曲線,反而減少了廣告浪費。

  用“脈衝式”廣告投放的代表是腦白金。腦白金開始在全國投放廣告時,一開始是旺季播,非旺季不播。他們會在在春節和中秋兩個大節點,猛轟炸15天左右,給消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後來,腦白金把這種廣告模式延展到全年。在全年的廣告排布中,會在前3個月密集地播,後面就隔月播。甚至還會隔日播,隔日播的費用會降低50%,但是效果卻並未下降。

  所以,如果你“經常看到某個品牌的廣告”,往往不是人家錢多,而是人家踩點踩得正。(作者: 梁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