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你怎么看孩子幼儿期的“攻击行为”


父母你怎么看孩子幼儿期的“攻击行为”

文/欧欧

昨天我四岁的小侄子和小朋友在幼儿园因争抢玩具,这小家伙就一口咬了小朋友的手。晚上小侄子作为一名犯错者,被妈妈要求主动用微信语音给对方认错、道歉。

01

于是,母子俩晚上在家认真预演。

“宝贝,待会你就这么说,‘对不起,某某,我不是故意的'。”

我可爱的侄儿复述,“对不起,某某,我是故意的。”连续预演三遍,都这样。

小姑子又气又笑,最后实在是没法。只能让儿子讲个缩减版的道歉词——“对不起,某某。”

咬人道歉这事算是过去了。

父母你怎么看孩子幼儿期的“攻击行为”

“故意”侵犯他人与“无意”侵犯他人的区别,也许在4岁的小侄子那里没有我们成人如此强烈的道德评判感。

我们大人一方面觉得事情发生需要教育儿子赔礼道歉,一方面让儿子道歉时要说明“我不是故意的”。这也许是做父母的内心不愿意承认自家孩子是一个“侵犯者”吧。

“侵犯者”是个不折不扣的坏标签,承认孩子是主动的、故意的意味着就把标签贴给孩子贴上去了。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所以有些父母是“明面支持的”,有些父母是“默许”孩子这样的,当然也有父母严厉制止的。

事实上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攻击行为。

若孩子在学龄前的攻击行为的频率高、攻击行为性质恶劣、对他人造成了一定影响。这样的行为如果没有适当的处理,行为会持续升级

孩子习惯用攻击方式来与人互动,在

学龄后更容易演化成校园欺凌行为。近来我一直在关注“校园欺凌”这个议题,研究显示欺凌者不是一天两天造就的。


父母你怎么看孩子幼儿期的“攻击行为”


02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多欺凌者在幼儿园时期就有欺凌的征兆,这些孩子身上就出现一些欺凌苗头。下面列举六个征兆:

1.故意摔坏玩具。

孩子经常用摔玩具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不是因为好奇、操作不当、用力不对损坏玩具,父母能感受到孩子是带着情绪在毁坏它。

2.故意挑衅或讨厌其他人。

有意去捉弄小朋友,有意推人一下、踢人一脚,老是抢他人的玩具;嫌弃别人身上有味道、穿得不好看、玩具少、说话说不清等。

3.缺乏同理心或道德感。

推倒了小朋友,别人伤心大哭,不会因此感到愧疚、难过、伤心,觉得他这样就是活该。向对方说很难听的话,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

4.伤害小动物。

孩子经常把小动物当作发泄工具,把小动物弄疼弄伤觉得有快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同理心。

5.生气的时候乱丢东西

孩子情绪一上来就爱丢、砸、摔东西。

6.攻击他人

在和小朋友的玩耍中,常常制止、阻拦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利益争斗中喜欢显得很霸道,喜欢动手打人。

如果您家的孩子幼儿园期间就有上述这些行为,我们的家长需要去及时去预防孩子攻击行为的进一步发展,注重学龄前孩子的攻击行为矫正。

不能说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将来一定是校园欺凌者,但毋庸置疑的是,父母放任不管就是在给校园欺凌培育种子,时机一旦成熟,这粒种子必定发芽、开花、种出恶果。


父母你怎么看孩子幼儿期的“攻击行为”


03

「及时、同理、正式、坚定」四原则处理幼儿攻击行为,不要等到孩子“长大”。等到孩子长大,可能问题也跟着长大了。

学龄前孩子是一个行为模式建立与重新塑造的关键期。孩子出现了攻击行为,家长如何反应,如何为孩子好的行为期望与准则,至关重要。

再回到我家小侄儿咬人事件, 如果运用上述原则来处理,我们还可以在“正式”、“坚定”、“同理”上做文章。

“宝贝,你今天发生什么事?”

“是和小朋友闹不愉快了?”

“是,妈妈要是你也好生气的,好玩的玩具自己总是得不到玩。你一定是太生气了,去咬小朋友的手,因为生气所以咬得很用力。”(同理)

“某某小朋友被你咬了之后,他就哭了?为什么他哭了”

“是的,因为那一定很痛,太痛了,他就忍不住哭了。”(同理)

“宝贝,你看见他哭,我感觉你也很难过的,你也不想把他咬哭,是吗?”(同理)

“宝贝,因为想玩玩具去咬小朋友的手,这是不可以的。咬别人不对,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达这种的不开心,这种生气?

(正式、坚定)

“我们一起想办法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

父母你怎么看孩子幼儿期的“攻击行为”

如果遇到撒泼打滚的孩子。告诉他我们愿意等他,留几钟时间给他泼闹让他发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静之后,再重复上述步骤。

总之,在及时、同理、正式、坚定这个大的原则下去引导孩子,当然可以比这个例子更灵活。如果我们的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正如苏霍母林斯基的这段话:“每一瞬间,你看到的孩子,也就看到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