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宋仁宗貌似很喜歡撒野的張貴妃,歷史上有沒有這回事?

秋媚讀史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若論榮寵冠絕後宮,包括皇后在內無能出其右者,簡單地說,重大典禮儀式這種場合皇后肯定是站在前排的,但論其功用也不過前排遮風而已。

曹皇后有的,張貴妃在逾制的情況下也都有,曹皇后沒有的,張貴妃也能享受到,而且論夫妻感情和親熱程度,曹皇后是拍馬也趕不上張貴妃的,可以說她這個頭銜只是掛個名頭,聽著順耳而已。

某些電視劇也不完全都是瞎編,比如仁宗的母親,本來以為劉皇后就是自己的親孃,誰知道他真正的生母竟然是李宸妃,只是自己毫不知情罷了,對於這種惡意的隱瞞和由此帶來的母子在世不能相認的人倫悲劇,仁宗恨得牙癢。

仁宗尚未繼位,樑子業已結下。

劉皇后何許人也,她的垂簾聽政難不成與慈禧是一個調調?

慈禧可說是在奕訢等人的全力支持下悍然篡權,慈安的“御賞”正經還算得上臨時權利,慈禧的“同道堂”純粹就是替祺祥帝保管,沒想到最終化為實權,祺祥帝也改稱同治帝,聽這名字就夠憋屈。

慈安、慈禧的權柄是違背咸豐帝遺詔,通過政變性質的手段獲取,手上沾滿了血腥。

劉皇后承上啟下的作用則是被真宗所代表的皇權所認可,四十三歲的年紀爬上皇后寶座,她憑藉的就是才幹和能力,而真宗也是看中這一點所以不單委以輔政重任(或說實習),還有意讓她肩負起培養、輔政繼任皇帝的重任。

簡單說,真宗認可劉皇后的能力,允許他參政議政,允許她以攝政的方式輔佐皇帝,這是君權認可且賦權的,名正言順。

比如曹後也曾垂簾,但剛上任不久就被官員們把外戚之路完全封死,還沒幹活呢,先給曹後立了一堆規矩,而曹後也絕沒有劉太后的毛病,她不單垂簾,還及時撤簾交出權柄,她家也沒誰因為她撈取朝廷什麼便宜。

張貴妃的功績就是成了反面教材,為官員們防微杜漸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比如最讓官員頭疼的皇后禮制入葬,比如妃封三代,從爸爸封到太爺爺······

仁宗在官員的壓力下,也說了“后妃之家,毋得除兩府職任”這樣的話,這也都算是張貴妃的功勞吧,外戚之路被張貴妃的一系列功勞堵了個嚴嚴實實


好吃又好看love


《清平樂》中的張貴妃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若論榮寵冠絕後宮,包括皇后在內無能出其右者,簡單地說,重大典禮儀式這種場合皇后肯定是早站在前排的,但論其功用不過遮風而已。

曹皇后有的,張貴妃在逾制的情況下也都有,曹皇后沒有的,張貴妃也能享受到,而且論夫妻感情和親熱程度,曹皇后是拍馬也趕不上張貴妃的,可以說她這個頭銜只是掛個名頭,聽著順耳而已。

某些電視劇也不完全都是瞎編,比如仁宗的母親,本來以為劉皇后就是自己的親孃,誰知道他真正的生母竟然是李宸妃,只是自己毫不知情罷了,對於這種惡意的隱瞞和由此帶來的母子在世不能相認的人倫悲劇,仁宗恨得牙癢。

仁宗尚未繼位,樑子業已結下。

劉皇后何許人也,她的垂簾聽政難不成與慈禧是一個調調?

慈禧可說是在奕訢等人的全力支持下悍然篡權,慈安的“御賞”正經還算得上臨時權利,慈禧的“同道堂”純粹就是替祺祥帝保管,沒想到最終化為實權,祺祥帝也改稱同治帝,聽這名字就夠憋屈。

慈安、慈禧的權柄是違背咸豐帝遺詔,通過政變性質的手段獲取,手上沾滿了血腥。

劉皇后承上啟下的作用則是被真宗所代表的皇權所認可,四十三歲的年紀爬上皇后寶座,她憑藉的就是才幹和能力,而真宗也是看中這一點所以不單委以輔政重任(或說實習),還有意讓她肩負起培養、輔政繼任皇帝的重任。

簡單說,真宗認可劉皇后的能力,允許他參政議政,允許她以攝政的方式輔佐皇帝,這是君權認可且賦權的,名正言順。

仁宗很鬱悶。劉太后擅權跋扈,畢竟是老爹的意思忍就忍了,但是皇帝成年了還佔著位子這讓仁宗情何以堪,到了成婚的年紀,好不容易挖到寶,可相中的大美人劉太后卻不樂意,非要把郭氏立為皇后,皇帝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仁宗很鬱悶。有個詞叫恃寵而驕,硬擠進來的郭後就是如此,更令人鬱悶的是,郭後的“恃寵”是仗著劉太后的榮寵,倆人沒有一個拿自己當人看的,有郭後在,後宮雞犬不寧,別說其他人了,郭後連皇帝都沒放在眼裡。

仁宗缺親情。朝堂後宮都讓仁宗憤懣不已,朝堂官員攝於劉太后雌威,後宮則淪入郭後“魔爪”,自以為是的親情卻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生母竟然迫於壓力死前沒能與自己相認,而迫於誰的壓力這是顯而易見的,這可真是“內憂外困”讓人頭疼不已。

除了權利以外,仁宗還需要親情,或說類似親情的陪伴,雖然劉老太太死後他得以大權獨攬,並以一無所出的理由廢后郭氏,但伴侶還是由不得自己選擇,或者說選擇的對象要以穩定統治根基為主,所以自己雖不喜歡,但還是選擇了“勳業之盛,無與為比”的曹家女充作皇后。

相貌平平的曹後對得起母儀天下的皇后寶座,相對來說郭後不配與曹後相提並論,所以也就無需對比了,不同於郭後嬌生慣養出來的跋扈,曹後家世無與倫比,但是卻有著良好的教養和女德,採桑養蠶自得其樂,閒暇之餘還在後宮種些農產品,從來不與人爭寵,更不曾忌恨他人。

曹後的“原罪”。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怎麼做都不喜歡,仁宗如是想。

比如:宮廷叛亂。侍衛作亂,一路砍殺慢慢逼近仁宗寢殿,好奇心偏重的仁宗爬起來就想衝出去強勢圍觀,被曹後攔住,並及時通知人調動兵馬救駕,著人準備好水桶,防止叛亂的侍衛縱火,這水果然是用上了,因此算是救了仁宗一命。

仁宗不領情,看著忠勇無比的曹後他覺得戲演得太假,算了吧,廢后······後來因為沒有證據,在官員的勸解下才無奈放棄。

這其中還參雜了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仁宗想讓本文的主角張美人充當後宮之主,他嫌棄曹後礙事,所以最終的功勞都是張美人的,曹後沒被廢掉就算是天恩浩蕩了。

眼看著廢后無望,仁宗只能將張美人封為貴妃。

曹後與張貴妃的關係如何?因為曹後不善妒,所以關係說得過去,比如張貴妃出門想要皇后的儀仗,這是逾制之舉,仁宗也知道過分不好開口,只能敷衍張貴妃說,你直接找皇后去借不就得了,沒想到張貴妃真的去了······曹後二話沒說立刻同意,聽這消息,仁宗反而覺得不大合適了,讓張貴妃放棄了這種想法,主要也是怕被朝臣噴死,這恐怕也是曹後聰明的一面······

但是涉及原則問題,曹後是寸步不讓的,比如侍女與侍衛私通,這是死罪,一旦放過怕是所有人都對禁令有恃無恐,所以雖然私通的侍女哀求張貴妃,張貴妃說情得到了皇帝認可,但是曹後卻堅決不同意,直至私通的二人被處死。

女主張貴妃。仁宗真正順著自己性子挑選出來的絕配。家世雖好,但因父親的離世生活陷於困頓,找到大伯張堯佐求收留未果,最終被奶奶錢氏塞入後宮,自小便接受宮廷培訓,比如歌舞禮法這些,都是張貴妃所擅長的。

別人都是一步一腳印的逐級攀登,張貴妃卻是一路蹦蹦跳跳的就攛上去了,五品才人直接跳到二品修媛,然後直奔皇后寶座,因為曹後最終沒有被廢,所以屈居亞軍,做了個榮寵冠絕後宮,連皇后都自覺弗如的“超階”貴妃。

張貴妃很順皇帝心意,但是張貴妃可不像曹後那麼安生,當時有幾大勢力纏著她“討”封賞,比如當初不肯收留自己的張堯佐,比如自己的乳母賈婆婆,比如當時爹哋(門客)侍奉的“主人”文彥博等等,所用的手段就是撒嬌討賞或者洩露軍機,在皇帝決定出兵的時候,知會他人主動請纓,藉此升官等等。

張貴妃的一系列做為引發了朝堂官員的嚴重不滿,文彥博入中書省也就罷了,畢竟和張貴妃沒有血緣關係,但張堯佐可是他的大伯,標準的外戚,官員們一致認為,富貴可以有,權柄不能有,至少二府(中樞部門)不能入。

仁宗不管那套,置之不理,差不多張堯佐每晉一級,就會有臺諫彈劾,為此仁宗罷黜了不少官員,但是等到張堯佐做到三司使的時候,朝堂上下就集體彈劾了,為啥呢?差一步就進二府了,這是朝臣對外戚的最後戰線。

包拯上奏:看歷代后妃的家族中人,即便很有才能的人,也未必能真正賦予過事權,何況張堯佐這種庸才,皇帝用富貴保全他也就是了,自大宋建國以來,國力雄厚的時候尚且要用賢人,何況咱們大宋現在這個窘迫狀態呢,如果您使用張堯佐這種人,那麼天下人會對您的用人方式感到失望,希望能夠委任張堯佐其他職務······

抗爭的結果是,張堯佐和文彥博同年被貶,罷黜出京。(其實張堯佐是領了淮康節度使等一堆閒職,成了富家翁安心養老。)

仁宗也忌憚外戚,忌憚後宮與前朝官員通氣,所以也對張貴妃的行為進行過斥責,比如張貴妃所收的某些饋贈物等等,但斥責歸斥責,愛是一分都不少的,由於過分的榮寵,張貴妃簡直就成了首都的時尚標杆,張貴妃吃金桔,市場漲價都難免脫銷,張貴妃戴珍珠,京師珍珠價格暴漲。

三十一歲,年輕的張貴妃撒手而去,她死後,仁宗和朝臣又陷入論戰,因為張貴妃又雙叒叕逾制了,哦不,是仁宗讓她僭越了。

官員們氣得牙癢,曹後還跟後宮歡蹦亂跳的活著呢,皇帝將張貴妃追封溫成皇后,按皇后禮儀入葬算怎麼回事,皇后是國母,國母去世算國喪,涉及國體哪能胡來呢,合著國家“並行”兩個皇后,一個活著一個死了。

仁宗統統不聽,你們愛罷工就罷工,再廢話就獲罪罷黜,名字就不一一列舉了,實在太多太多了。

不過仁宗的任性也並非一無是處,這讓朝臣們通過鬥爭看清了外戚勢力的可怕,並一直加以防範。

比如曹後也曾垂簾,但剛上任不久就被官員們把外戚之路完全封死,還沒幹活呢,先給曹後立了一堆規矩,而曹後也絕沒有劉太后的毛病,她不單垂簾,還及時撤簾交出權柄,她家也沒誰因為她撈取朝廷什麼便宜。

張貴妃的功績就是成了反面教材,為官員們防微杜漸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比如最讓官員頭疼的皇后禮制入葬,比如妃封三代,從爸爸封到太爺爺······

仁宗在官員的壓力下,也說了“后妃之家,毋得除兩府職任”這樣的話,這也都算是張貴妃的功勞吧,外戚之路被張貴妃的一系列功勞堵了個嚴嚴實實O(∩_∩)O

.


古今通史


宋仁宗對張貴妃不只是制衡皇后,實際上《清平樂》裡面出現張貴妃穿著上與皇后無致而違反宮規,令宋仁宗大怒這一情節在歷史上確實有,

只不過是宋仁宗想要張貴妃頂替曹丹姝,奈何曹丹姝做的太好了,又不妒忌各大娘子,對於諫言更是極盡臣子之態,可輸就輸在她的背景太過於強大,對於皇帝來說,這可不是件好事,寵愛張貴妃實際上另有目的。

外戚強大,予以制衡

曹丹姝的外祖父曹彬為前朝功臣,在朝中享有特別高的威望和地位。關鍵是即使曹丹姝嫁過一次,而且相貌平平,可朝臣就像是約定俗成一樣,偏偏在一眾候選人裡面選中宋仁宗最不喜歡的一個

。長期以來的束縛,加上曹丹姝總是在不應該出現的地方過來“搶攻”,在外界看來有勇有謀而且一手飛白寫的極為有國母典範,可在宋仁宗的整個印象裡面她只是一個臣子罷了。

對於曹丹姝,宋仁宗並不感冒。所以,曹丹姝整個皇后生涯裡面膝下無子嗣,更加劇了宋仁宗對於曹丹姝的不屑。張貴妃不同,一舞可以達到驚鴻的程度。關鍵是擁有女子的柔美,沒多少背景,唯一一個伯父也是資質平平,沒太大的競爭能力。

加封皇后,有目共睹

最為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張貴妃的壽命並不長,三十一歲就香消玉損。如果說寵幸張妼晗是有一定的原因是想給曹丹姝一個下馬威,而張妼晗離世的時候,宋仁宗卻不顧曹丹姝的顏面,直接加封張妼晗為皇后,也算了了張妼晗一生所願。

在電視劇《清平樂》裡面,張貴妃的整個情感狀態是純粹的,就是為了官家。她可以不顧教習的勸解,甘願做一個侍妾,也會因為官家寵幸其他的女子而耍些小脾氣

。張妼晗和宋仁宗可以算是愛情,不過苦了曹丹姝十八歲的年紀就在深宮之中,極盡努力、勤勉卻也得不到官家的一絲情面。

總結

總的來說,作為當時普遍的現象,“重文輕武”的弊端逐漸顯現,而皇帝養尊處優,也得揹負一定的歷史責任。能成為宰相的,想要擁有亙古不變地位的同樣得在才幹能力上優秀之後,人情關係走對了。自然這其中會有犧牲品,境遇好的,會像張貴妃這樣擁有耍小性子的資本,而註定悲劇的,就像曹丹姝這樣做的再好,也不過是空得一個皇后的名聲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