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突圍”

渭南“突圍”

文/人猿泰山

10月29日,渭南與西安簽署了《西渭融合重點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合力推進8個重點項目建設。不到一週時間,11月3日,又參與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省級協調領導小組會議暨四市聯席會議。農業大市渭南突圍意願強烈!

“西融、東聯、內優”六個字,一直被稱為是渭南發展的“新取向”。可見,渭南雖然體量不夠大,仍然寄希望通過協同創新、遠交近攻,打造“渭南+合作”新格局,發揮區域能動性,以更高的開放水平實現變道超車,成為關中平原城市群新的經濟增長極。

渭南“突圍”

渭南的“難”處

渭南經濟發展,已經兩年落後於陝西平均水平了。

2019年,渭南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4.2%,增速為近二十年最低,而陝西經濟增長為6.0%。在陝西11個地市中,渭南經濟體量位於第五,但增速排在倒數第3位,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身處關中平原東部最寬闊地帶的京畿重地渭南,沒有起到次核心城市的作用,拉低整個陝西增速,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其中,最讓人關注的是,渭南工業總產值從2017年連年下降,2019年增長3.2%,較上年回落4個百分點,六大主導產業中,能源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雙雙下降,能源工業下降達11.2%。而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僅2.6%。

在渭南市統計局發佈的《2019年全市經濟承壓前行》中提到渭南經濟運行之‘憂’,工業生產增速減緩,固定資產投資下降。“2019年,全市投資高開低走,增速逐月回落,自6月由正轉負以來,僅1-11月略微增長,全年下降3.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6.1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7.7%,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3%”。

而規上服務業也處於低位運行,地方財政收入減緩。 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86.01億元,下降5.4%,並且金融存貸增速也出現回落。

渭南工業主要問題在於停產、半停產及減產企業數量增加。2019年渭南規上工業停產、半停產及減產企業佔32.7%,其中,能源工業下拉產值6.6個百分點;非能源工業企業下拉1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大中型企業增長開始放緩,企業培育發展緩慢,2019年渭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605戶,僅佔全省的8.9%,居全省第7位;全年新投產入庫工業企業7戶,僅佔全省的3.4%,居全省第9位。

渭南“突圍”

從項目投資來看,渭南也呈現後勁不足,穩增長動力不強的現象。受地方債務收緊、政府投資條例實施等因素影響,渭南國有投資下降,成為影響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短板。截至2019年12月底,渭南國有投資同比下降19.3%,下拉全市固投增速達11.8個百分點。

在工業下行的情況下,渭南二產希望依靠建築業來補充。但渭南資質以上建築企業數量較少,資質又低,龍頭帶動作用不力,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20.8億元,在全省佔比不足5%。

2020年,渭南政府工作報告直接指出:“渭南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不少短板:投資不足、城鎮化率低、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低,主導產業不明晰,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

在此條件下,渭南確定今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力爭生產總值增速高於全國全省平均增速。

渭南面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等多重疊加戰略機遇,希望通過打造中心城區西渭融合、富閻一體化、韓城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三極”,蒲城新材料園區、大荔農產品加工園區、華陰文旅示範區等“多中心”空間佈局,實現跨越發展。

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農業大市,渭南一產佔比與產值全省第一,糧食產量便佔了陝西全省的四分之一,也有“渭南的經濟發展主要在農業領域”之說,現在,渭南農業正轉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挖掘和釋放全產業鏈價值。但從經濟結構看不算良好,工業發展有所進步,但工業基礎薄弱,規模相對較小,中小型企業居多,且產品科技含量低,這是渭南經濟發展缺乏有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加之,很多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產品開發與技術研發缺乏創新力度。因此,渭南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稱,渭南要聚力項目建設,招引一批建鏈、強鏈、補鏈項目,落實中央支持民營企業“新28條”;緊扣三次產業,持續推動轉型升級。

渭南“突圍”

渭南的辦法是找具有前瞻性的產業,新型工業化發展也成為渭南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圍繞“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精細化工、食品醫藥、航空航天”五大產業強鏈補鏈,壯大產業集群。但渭南的難處在於:緊鄰正處於高速發展的“中心城市”西安。

所以,“西融、東聯、內優”強化渭南次核心城市作用,成了渭南的突圍之路。渭南寄希望加大和區域內核心城市的聯動,做強樞紐經濟,做大流動經濟,做優門戶經濟,促進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協同發展,打造關中平原城市群新的經濟增長極。

農業大市渭南積極彌補短板、融入“朋友圈”的“突圍”之路在這幾年日漸清晰。也加快了實施步伐。

東聯:承接產業轉移

11月3日,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省級協調領導小組會議暨四市聯席會議在臨汾召開,主題為“共建新格局、共抓大保護、共謀大發展”。這是自2014年國務院批准《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後的第四次聯席會議。

在此之前的10月24日,第七屆黃河金三角投資合作交流大會暨農產品加工產業博覽會在渭南經開區舉行,各市也舉辦了相應的活動。黃河金三角協作發展看似風生水起。

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經濟一體化程度持續加深,根據四市聯席會議介紹,近年來三省四市成功搭建了科技資源共享平臺,聯手推進有色金屬加工、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等特色產業發展。共同舉辦了六屆黃河金三角投資合作交流大會,累計簽約重大項目170個,總投資2585億元,合作成果豐碩。

渭南“突圍”

同處黃河流域,四市的民間交往有悠久的歷史。走在街頭,仍然可以感受到地緣相交帶來的融合。

但四市的協作卻沒這麼容易,201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發文,批准設立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直到2018年4月,三省政府聯合印發《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協調機制方案》後,區域協調機制才正式建立。由此可見合作的艱難。7月30日,“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作輪值工作機制”還處在討論稿階段;直到今年的四市聯席會議,還在建議省市政府、職能部門、重點企業3個層面定期溝通。相比長三角、成渝經濟圈的合作推進速度,僅四地市的區域合作速度顯然還比較慢。

對於渭南或黃河金三角,更希望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吸引更多的東部產業落戶金三角區域。但四市同為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雷同,發展水平相當,互補性差,實現分工合理的產業體系是個難題。

並且,由於四地市處於省際邊緣區,體量弱小,沒有一個地市超過2000億元。渭南屬於黃河金三角“高個子”,排在第一,GDP也就1828.47億元,經濟下滑還未止步的三門峽市以1443.82億元墊底。而四地市所處的省會城市太原、鄭州、西安還沒有產業溢出,困境中的山西整體維艱,加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與西安正處在“虹吸”階段,而四地市本身依靠煤炭冶金、裝備製造、能源化工、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二產發展帶動,科技含量不高,資源消耗量大,缺乏特色優勢產業。

渭南“突圍”

所以,黃河金三角區域承接產業轉移,構建具有比較優勢、體現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更像是一種遠景目標。

但正由於晉陝豫三省四市在經濟上,優劣勢都比較突出,都只具備發展先進產業的部分要素。所以在佈局戰略新興產業上,更需要抱團發展。

早在2017年,《渭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草案)公佈時,就提出渭南總體發展方向為“北跨、東擴、西融、南優”,定位為關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華夏山河文化名城。

因為,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是全國唯一一個在欠發達地區建立的試驗區,目標就是在探索省際合作發展新路徑,推動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合作發展。7年間,四座面臨被邊緣化的地市,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共享等方面艱難起步,抱團突圍,尋求發展突破口。

從地圖上看,黃河金三角區地處我國中西部接合帶,鐵路、公路、航空綜合運輸骨架已經形成,在高鐵脈動之下,該區域東連環渤海、長三角,南至大灣區,向西融入關中,西南聯動成渝,是中國各大城市群的中心紐帶。而且,這一地區蘋果產量佔全國的25%,鋁、鎂、金、銅、鉬、芒硝等礦產資源豐富;文化旅遊資源富集。特別是在農業方面,該地區也是三省重要的農業基地。

2019年5月,陝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切實加快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工作實施意見》。當中提到,“努力把黃河金三角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欠發達地區實現一體化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示範區。”

渭南“突圍”

攝於陝西渭南老街

對於渭南來說,在區域上,渭南不僅是東西部的分界,更是絲綢之路的第一步,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的次核心城市和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是聯結西安、太原、鄭州三大省會城市的重要節點。

並且渭南作為西北最優越的農業生態區,如今已是中國最大的優質果品生產基地,白水蘋果、大荔冬棗、臨渭葡萄、蒲城酥梨、合陽紅提等五大水果品牌馳名中外,礦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鉬都”“華夏金城”。

在黃河金三角區域,雖然渭南作為區域經濟合作和對外交流的“排頭兵”,西安對渭南的經濟輻射帶動遠較其他三市明顯,但其體量仍然不具體帶動動作。

近年來,儘管渭南加速融入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三省四市的合作也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但最大的合作還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遊聯盟、次區域合作、商貿統籌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共建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這算是相對情況下的突破口。

當前,黃河金三角區域要突破行政區劃的剛性束縛,構建一定層級的協調機構,統籌區域重大產業佈局和資源要素配置,並解決財權與事權的問題,構建分工合理、相互支撐的產業發展體系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至於產業轉移,梯度分工,產業生態,人才共享等方面建設,顯然還有很遠的路。有限的經濟實力,想要突破傳統產業格局,重建優勢,或許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突破口推動四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以文化旅遊一體化發展為牽引助力四市產業轉型,或成可能。

西融:打造區域協同合作樣板

渭南是距離西安最近的產業轉移區,與黃河金三角不同,西渭融合順暢多了。

一直以來,西渭融合都是陝西加速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和打造渭南陝西東大門的重要舉措。

渭南“突圍”

10月29日,渭南市迎來西安市政府代表團的考察,雙方現場簽署《西渭融合重點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合力推進“軌道交通、富閻產業合作園、公路規劃建設、鐵路專用線及物流基地、城市供水、航空產業發展”等8個重點項目建設。

西安市長李明遠稱:兩市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希望雙方優勢互補、互促共進,在融合發展中實現新作為,打造關中平原城市群城市合作標杆。

而渭南市委書記魏建鋒回應:希望雙方著力在交通互通、產業互動、資源開放、服務共享、生態共治等方面深化務實合作,共同打造全省區域協同發展的合作樣板。

相較於以前渭南與西安簽署的戰略協議,這次“西渭融合”的背景和目標,更令人關注。

“西渭融合發展”在2012年便提出。當時陝西出臺《關於支持渭南加快建設陝西東大門的若干意見》,目的是“促進渭南加快從傳統農業大市向新型工業城市轉變,提高城鎮化水平,增強總體經濟實力,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更高層次上的開放開發。”

當時,“推進西渭融合發展,加快富平建設與發展,支持韓城可持續發展”是三個戰略重點。

當年,韓城市被列為陝西省內計劃單列市試點縣市,在經濟管理、財政稅收、行政管理等方面賦予更多權限。

渭南“突圍”

2013年,西安與渭南首次正式簽約《加快西渭融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彼時,確立從加強基礎設施對接、搭建項目投資平臺、密切商貿物流金融合作等10個方面進行合作。2014年再次提出合力推進西安市渭北工業園區與渭南高新區、經開區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與農機制造、農產品加工、現代物流等產業的對接與互補協同發展等12個重點項目。

就目前的西安發展的現狀,要實現產業溢出,輻射渭南,顯然還很困難,但由於渭南臨渭區、高新區、富平縣與西安臨潼區、港務區、閻良區緊密相連,再加上西安“北跨”、渭南“西融”的需要,因此2017年2月,兩市簽署《建設富閻產業合作園區框架協議》。

至此,一個橫跨富平、閻良兩地,優勢互補、特色兼容,帶動區域融合發展的“富閻新區”誕生。2018年1月,陝西省正式印發《關於支持富閻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富閻基礎設施、城鄉規劃、產業佈局、生態建設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實現。而《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首次從國家層面確立了富平—閻良協同發展的戰略格局。渭南也提出努力打造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

由西安、渭南兩市合作共建的富閻產業合作園區,是陝西省“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以富(平)閻(良)為中心的渭河北岸區域增長板塊的核心區域,也是大西安“北跨”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大西安萬億級工業大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發展航空、先進製造、新材料、文化旅遊等產業。

渭南“突圍”

渭南在“西融”中一直非常明確自身的定位,希望借西渭融合,加強同西安的工作對接,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承接西安外溢產業做好服務和保障工作。

《2020年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重點工作任務》也強調,完善富閻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打造富平—閻良一體化發展創新示範區。由此可見,富閻新區,已成為陝西省做強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重大產業承載地,也是渭南向西融入大西安、以產業融通協同謀求高質量發展的“重手棋”,以期打造形成大西安和關中平原城市群新的增長極。

目前,富閻新區發展迅速,正謀劃爭取西延高鐵、西韓城際富閻板塊站點連接園區主幹道項目,特別是年底即將運營的9號線,為兩城融合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根據《渭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草案),在渭南發展的“一群一區三軸一帶”中,由臨渭、富平、蒲城共同組成一體化發展區,以渭南中心城區為核心,以滷陽湖新區為重要的聯結紐帶,以蒲城中心城區、富平中心城區為兩翼,形成全市轉型發展、創新功能集聚的增長極、西渭融合的核心區、秦東城鎮群協調發展的先行示範區。

而渭潼城鎮發展軸、渭北城鎮發展軸與渭蒲城鎮發展軸,作為渭南全市城鎮、產業、物流功能建設的核心空間與秦東城鎮群空間格局主骨架。

而渭南沿黃城鎮帶,包括韓城、合陽、大荔、潼關,以沿黃生態、現代農業、精品旅遊、特色小鎮為發展主體,以韓城、大荔為中心節點,主動對接陝西省沿黃城鎮帶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先進產業集聚,創建黃河國家公園,打造黃河中游生態文化共同體、新型城鎮化特色試驗區和秦晉區域合作示範區。

渭南“突圍”

也就是說,渭南與西安融入有兩個發展軸:一是渭北城鎮發展軸,二是渭臨城鎮發展軸。

但不管怎樣,產業是核心,融合只是路徑。渭南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政策疊加期和機遇期,構建東西互濟、雙向開放的對外開放格局,還需要優化市域空間和經濟功能佈局。突破區域“產業雷同”瓶頸,創新合作機制,當是渭南構築區域優勢、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內優”的切入點,更是事關渭南全局發展模式的一場深刻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