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孩子早餐不能喝粥?斷章取義下的“炸鍋”傳播

4月21日,防疫專家張文宏突然出現在了熱搜上。本以為是與疫情相關的重大事件,但是這熱搜關鍵詞卻讓眾多跟不上節奏的吃瓜群眾摸不著頭腦。

張文宏:孩子早餐不能喝粥?斷章取義下的“炸鍋”傳播

張文宏說不能喝粥?事件要從4月15日說起。當天下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出席一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講座時表示:“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張文宏的話在網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他這是崇洋媚外。

近日熱播劇《我是餘歡水》中,餘歡水告訴兒子,亞洲人不適合喝牛奶要喝粥。這與張文宏院士的觀點截然相反。那麼早餐為啥不能喝粥呢?

張文宏:孩子早餐不能喝粥?斷章取義下的“炸鍋”傳播

張文宏回應,針對很多網友批評,他並不接受。原因在於,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要靠什麼?全都是蛋白質,而粥類無法提供孩子所需的優質蛋白質。

他認為重症轉輕症,最主要的一點,要保證營養和蛋白質。這時候,靠粥和鹹菜就麻煩了。而且,中國人最喜歡喝魚湯,魚渣也要吃掉,都是蛋白質。

網友紛紛評論,請正確理解張文宏醫生的意思。

張文宏:孩子早餐不能喝粥?斷章取義下的“炸鍋”傳播

張院士作為防疫專家,只是從抗疫的角度指出粥沒有牛奶的蛋白質含量高,小部分傳播者掐頭去尾縮略為“不允許喝粥”。

那麼回到這個掐頭去尾令人爭議的問題,粥真的沒有營養嗎?

一切的營養素,本質上還是還原成糖(澱粉)、脂肪、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電解質)。而粥的本質是稀釋了的米飯,就是摻水了的高糖碳水化合物,本身沒什麼營養價值。

從數據上來說,粥裡面近90%是水,其他的主要物就是糊化的澱粉(碳水化合物),這讓它具有先天的優勢:易消化。從這一點上來講,給病人喝粥是合適的,幫助某些病號減少自身消化系統的工作,減輕負擔。但與此同時,它的營養含量實在是太低了,單一粥類並不利於病人康復。

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大量喝粥會引發血糖飆升,風險極大

為何本是權威專家說得一句普通的話卻在網上炸開了鍋呢?原因有兩點。

一是觸碰到了傳統養生學的逆鱗。中國人傳統上認為有營養的,一般是熬煮之後粘稠的東西,而且越粘稠越好。比如魚翅、燕窩、銀耳等等。尤其粥更是家常便飯。突然有人跳出來說不能喝粥,就好像自己一貫堅持的原則和信仰被指出是邪門歪道一樣,自然要爭論一番。實際上,這都是動植物膠質,在營養上效用甚微。

二是“媒體們”的斷章取義。這裡的媒體們並不單單指官方媒體,還有一些個人賬號的自媒體。實際上,在傳播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每個人的轉發,都充當了媒體的角色。而眾多新聞來源複雜,很難辨別真假。謠言就是這樣形成的。

2016年,牛津字典宣佈,其年度詞是“後真相”(post-truth)。“後真相”一詞原本用來形容一種不正常的輿論生態,指的是媒體傳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動情感、強化偏見的作用,其所產生的影響超過了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人們只在意情緒或主張,而不管事實和道理。

張文宏:孩子早餐不能喝粥?斷章取義下的“炸鍋”傳播

也許在此次新聞事件的“後真相”性質顯示得並沒有那麼明顯,但實際上張文宏醫生的回應問題正是在努力闢謠。因為這只是個觀念之爭,並未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所以網友也是“閱後即忘”。但更多的是,因為眾人共築的“後真相”的存在,給當事人帶來了諸多網絡暴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新聞事件會出現反轉的原因。


網絡信息更迭速度極快,我們無法及時判斷信息的真假。因此,

等待更多細節的披露,理性的思考與傳播,是後真相時代裡每一位圍觀者的應有的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