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滿清走狗"?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2008年5月,一個74歲的老人在無錫的新華書店舉行他的新書籤售會,有一個年輕人突然闖了進來,遞過來的一本書,老人以為這個人是他的粉絲,正準備給書籤字的時候,年輕人卻突然暴怒的扇老人兩個巴掌,然後在眾人反應過來之前揚長而去。

老人叫做閻崇年,他是通曉古今的歷史學家,他是深受觀眾喜歡的《百家講壇》主持人,他也是孜孜不倦的學者。

但這一天他卻只是一個站在原地望著年輕人揚長而去的背影尷尬不已的老人。那麼,這一切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他是一炮而紅的《百家講壇》主持人

當代社會,隨著手機和網絡的發展,隨著各種自媒體形式的興起,電視這一還算新興的傳統娛樂方式似乎已經被很多年輕的一代所拋之腦後,但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百家講壇》這一傳統的科教電視節目。

《百家講壇》的受眾範圍很廣,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有熱愛歷史的小孩子,喜歡《百家講壇》這個電視節目的人對閻崇年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畢竟他曾經是《百家講壇》最受人喜愛的主持人,他曾經一度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勳"

2004年3月,閻崇年走向了《百家講壇》的講臺,從一個學者漸漸成為一個公眾人物,他說:"我想把我學的東西儘可能的回報給社會,回報給民眾,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學者應該有的責任。"

就是這樣一種責任感,讓他漸漸出現在了大眾的眼中,也就是這樣一種責任感,他精彩絕倫的演講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那時候的"百家講壇",幾乎沒有什麼觀眾,節目收視率一直處在低谷,面臨被淘汰的危險,欄目製片人為此焦頭爛額,聶叢叢親自拿著聘書到閻崇年的家中,這個時候的閻崇年還是很猶豫的,但他答應試一試。

而這一試,不僅僅是他身份的轉變,而且還是《百家講壇》的轉變,他風趣幽默的語言,貫通古今的學識,很快受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

2004年五月,閻崇年入主《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路飆升,創下央視十套歷史收視率之最。

在"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的口號中,閻崇年和他講解的《清十二帝疑案》被公認為"第一罈好酒"。

2012年2月24日,他又再次開始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大故宮》,2004年過後,他第四次登上了"百家講壇"的講臺。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外界的追捧和讚美在外,老先生過的卻並不開心,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老先生嚴肅的說道:"每次講解我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然而小心翼翼並不能避免厄運,在他越來越紅的同時,外界對他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他是遭受群嘲的"滿清走狗"

《百家講壇》出名之後,社會輿論關於他的爭端越來越多,人們開始走向了兩個極端,喜歡他的人說他敢說敢言,觀點新穎獨特,不喜歡他的人則是大罵他是"滿清走狗",社會敗類,伴隨他一炮而紅的,是口碑風向的兩極化發展。

2008年,閻崇年被人當場掌摑,輿論譁然,一個德高望重的教授當場被人羞辱並不是一件多麼值得言說的事情,事情的可怕之處在於他被羞辱之後的現場反應。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閻崇年被打之後,現場很多人的反應並不是義憤填膺,而是拍手稱快,更有甚者,直接大罵"滿清走狗"活該,事情傳到網絡上之後,也有許多人支持這位男子的行為,一個德高望重的教授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有網站抓住吃瓜群眾眼球,就"閻崇年被打事件的主要起因"做過民意調查,"學術明星過度市場化、熒屏化,引起人們的不滿"這一觀點被推到了首位。

就算是在今天,我們在搜索軟件上輸入閻崇年的名字,依舊會顯示出很多不堪入耳的辱罵性文字,當初一炮而紅,深受喜愛,現在為何百般狼狽呢?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或許與他的一些言論脫開不了關係,百家講壇雖然是一個科教類節目,但只要是電視節目,就要考慮商業性質,為了吸引人的眼球,有些觀點不免太過大膽,學術觀點,歷史涵養對於製作人來說沒有多大的用,但卻差一點毀了閻崇年作為學者的聲譽。

說起學術成就,閻崇年自然不比任何歷史領域的專家學者差。只是學術欄目的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帶給一個學者功利好處的同時,對他的學術聲譽幾乎可以說是會造成毀滅性打擊。

或許在娛樂文化甚囂塵上的今天,我們需要的,不是指責這些一夜爆紅的學術專家,而是還學術領域一片清靜。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禍從口出,跌落神壇只需要一句話

或許是在神壇待的太久了,或許是眾人的追捧讓他失去了方向,他的發言越來越犀利,越來越偏激,一度激起了眾怒。

關於剃髮易服,他說"剃髮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不能上綱上線"

關於文字獄他說"文字獄有它的歷史侷限性,雖然制約了一定的思想靈性,但起碼維持了社會穩定"。

這些言論看上去實在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了,他自然也被扣上了"滿清走狗"的帽子,雖然頗為偏激,但卻並不是沒有道理。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而他提出的一個最讓人不能忍受的觀點就是"清軍入關,其實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民族融合的表現"。

一石激起千層浪,他過度的美化清朝,吹捧清朝,讓很多人都感到反感,後來發生的掌摑事件,似乎也就有這順理成章了。研究歷史應該要用客觀的眼睛去看的,學者一旦失去了客觀,那麼便會陷入爭端之中。

一個人喜歡一個朝代原本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別人無法強求,但閻崇年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他是專家學者,他一味的鼓吹清朝文化,從各方面試圖美化清朝,從某種程度上已經失去了一個歷史學家的公允,失去了一個專家的素養。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閻崇年坦言"明朝皇帝做得不對的地方為什麼不能批評,清朝皇帝做得好的地方為什麼不能表揚?"

面對輿論壓力,閻崇年先生選擇了硬剛,這似乎是一個學者在維護他的學術聲譽,然而反對者卻並不買賬,因為他那些言論上的錯誤之處確實是真實的存在著的。

明清兩朝本來就飽受爭議,明朝歷史悠悠兩百載,雖說國祚久長,但給人的感覺總覺得是亂哄哄的一片,歷來被人們誇讚的不和親,天子守國門,骨氣氣節自然不必言說,可除此之外似乎再也想不起什麼值得稱頌的地方。

清朝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有康乾盛世的輝煌,也有晚清末世的不堪,即有金戈鐵馬的氣勢,也有後期軟弱不堪的狼狽,人們對於它的態度也很難說清楚,恨者有之,痛者有之,贊者自然也有之。

閻崇年憑《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而紅,為何最後遭諷

這些年來,粉絲之間一直吵吵鬧鬧,行為之激烈完全不亞於娛樂圈的粉絲關於自家愛豆的爭吵,各有各的觀點,誰都不願意屈服,而踩高捧低這種手段自然也是屢見不鮮,閻崇年先生的話也恰好壓在了明清爭端的中間,成了一個發洩點。至於,是對是錯,自然各執一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