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421這三個數字,對明朝如此重要

沒有人能想到,421這三個普通的數字對於明朝來說,是決定命運的時間節點。

先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然後是223年之後的那個春天, 4月21日,戰略重地山海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吳三桂正在進行殊死拼殺。被《清史列傳》寫入《貳臣傳》的大明薊鎮西協總兵唐通此時已經投降了大順軍,正率軍向山海關背後包抄。就在這天的晚上,清軍抵達山海關北,突然向唐通的部隊發起攻擊,唐通被迅速擊潰,棄甲逃竄,由此滿清正式入關參戰。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山海關大戰,李自成敗得一塌糊塗,吳三桂和清軍一口氣攻進了北京,這場決戰甚至改變了整個華夏民族未來300年的命運。

都城陷落,這等於一把就扼住了本來就苟延殘喘的明朝咽喉。滿清在此建都後,再用二十年時間,佔領關內全境。

個人認為,滿清奪得江山有很大的僥倖成分,或所謂天助,簡直是李自成變相地幫了他們的大忙。要不,不足二十萬人的軍隊怎麼能佔據了明朝的整座江山?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按清朝編制,每300人為一牛錄,共有牛錄300個,當時八旗的精銳戰鬥力也就是9萬餘人.,加上以遼東漢人為主設立的漢八旗,共167牛錄,兵將合計也就5萬來人,再加上在蒙古人基礎上設立的蒙八旗,共129牛錄,兵將合計約4萬人。這些就是滿清剛開始所有的家底,兵力共計約18萬人。

北京破城時,江南的南明小朝廷在南京京營尚有兵6萬,楚鎮左良玉兵5萬,江左四鎮兵各3萬,福建鄭芝龍、鄭鴻逵、鄭彩等八鎮12萬,其餘如操江、鳳督、楚撫、應撫、淮撫等亦擁兵10左右,林林總總,兵力共計還有50萬。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首都沉沒,即為亡國。南方的人馬成為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終於被滿清各個擊破。

現在把朱棣遷都與明朝的終結放在一起說,想討論的問題是,遷都是否弊大於利?如果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滿清很難一把就控制了中樞,靠他的十幾萬人馬掃平全中國可能性不大。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僅僅是心虛嗎?

1421年,經過十數載的準備,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此時的北京,有近一百萬人口,也有了兩百多年的建設史,無論是防禦體系還是居住設施都已完備。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論地理條件,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 先天不足是遠離江南糧倉,這一點朱棣當然也想到了。未遷都之前,他就已經下令重修了運河,打通淤廢河段,修築完成後,江南地區的物資就能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京。

這是硬件,根子其實在“軟件”。朱棣本是一個燕地藩王,其根據地就在北京,而南京是建文帝的地盤。朱棣攻佔南京,叔叔搶了侄兒的江山畢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何況南京城有很多反對派,這些人都是不安定的因素。對朱棣來說,南京不是家,所以要遷都。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還有一則江湖說法供消遣,說南京宮城裡有秘道,建文帝就是從那裡跑掉的,這個秘道成了明成祖的心病,萬一哪天從秘道里殺出刺客呢?

當然,朱棣要遷都,要遷得理直氣壯,他打了一個最響亮的旗號就是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人認為這是扛鼎之舉,氣壯山河,值得高度肯定。尚武的朱棣也沒食言,他放棄了明太祖的戰略防禦戰術,變守為攻,五次出征漠北,打得蒙古人不敢進犯。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在明成祖時期,北京往北,有明朝的三大衛所,最遠的開平衛深入草原400多里地,如此來看,北京也算屬於腹地,安全也還是有保障的。但到了明宣宗就已經放棄開平等三衛,長城以外明軍再無據點,北京兩翼暴露,也失去了戰略縱深,使京城長期處於外敵的直接威脅下。

明朝邊防不斷後撤,到嘉靖時,北京簡直就是一座邊城了,蒙古人的牧場都開到了現在的房山和密雲。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對於朱棣來說,本意是定都北京可以更好地施展他的雄圖霸業。可他根本就沒想,要是子孫不爭氣,像後期的嘉靖萬曆等等人,什麼活都不想幹,朝都懶得上,哪有什麼與外族一較高下的雄心,那北京成為邊塞,地理位置就實在是太兇險了。

在朱棣當初準備遷都的時候,就有臣屬提出“幽燕形勝,自昔稱雄,然距邊塞不足二百里,無藩籬之固,而天子自為守。”事情發展的態勢是,恰恰天子坐守的北京成為萬里九邊上最為薄弱的環節,動輒國本動搖,處累卵之勢。一旦強敵潰關而入,馬上使國家面臨傾覆的危險。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事實證明這位臣屬是有遠見的,自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瓦剌大軍進逼北京為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為終,二百餘年間,既有劉六、劉七圍城,又有俺答汗、己巳之變皇太極、李自成等8次圍城。

朱棣有意無意地把明朝逼到了死角,推到了刀口之下,遷都的最大弊端顯現,用俗話來說,明朝的脖子離別人的屠刀也太近了。

君子不處危地,何況君王乎!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南京的舊朝不是死於地勢,而是奢靡

單純論地利意義不大,人和畢竟是第一要素。但是就戰略全局來說,天時還不如地利,作為首都,易守難攻當然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先決條件。

南京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朱元璋當年選擇定都於此,也是權衡再三的決定。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從風水堪輿說,南京是中國有史以來風水最好的城市,沒有之一。人謂虎踞龍盤,成四象之勢,三國諸葛有言: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六朝皆以為都,因據有長江天險、紫荊山屏障。儒士鄧伯言當初給朱元璋獻詩說:“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

南京城最大的優勢還在於背靠最富庶的魚米之鄉, “蘇杭熟,天下足。”水路交通發達,一條長江貫通東西,從上海到四川的物資運輸通暢。南京附近還有隋唐大運河,南發廣東,北抵河北,又通達中國。再加上海上絲綢之路的加持,南京城可以稱得上完美。就算南京缺少什麼物資,運輸起來也毫不費力。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兩相比較,北京雖有漕運,但也加大了各地稅賦轉運的負擔。最糟糕的情況是,一旦南面起戰事,漕運被截斷,那麼北京城的處境就岌岌可危。

遷都北京,無形中削弱了朝廷對南方的經濟控制力。明末天下大亂,清軍迫於前,流賊亂於後,朝廷始終處於腹背受敵的窘境,如龍游淺灘,毫無迴旋餘地。崇禎皇帝坐困愁城,徒喚奈何,他那邊窮得都發不出糧餉了,但江南地區的富商們依舊可以夜夜笙歌。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所以,坐鎮南京,只要掌握長江的制江權,敵人就很難攻入。北方而來基本都是遊牧民族,優勢是騎兵,要建強大水軍可不是那麼容易。當年南宋依靠長江阻擋蒙古大軍40多年,也曾多次擊敗金軍,正是有賴於此。

從各方面來說,南京都是非常理想的首都之選。有人說歷史上建都南京的朝廷都短命,倒也是,江南既是魚米鄉又是溫柔鄉,短命的朝廷往往不是死於地勢,而是死於奢靡。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一個好笑的假設,如果沒有遷都……

歷史不容假設,但允許反思。

我們可以盡展想像,如果明朝沒有遷都,兩百年始終經營南京,局勢會如何?

首先一點,北京不為首都而為軍鎮,在此屯駐重兵,與左右之薊遼、宣大聯成鐵壁,將從整體上改變捉襟見肘的被動態勢,有利於鞏固在東北方向的國防。蒙古軍或清軍縱使破關而入,在華北騷擾,明朝仍有廣闊的戰略縱深以從容調劑應對,而不至驟然失陷根本。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朱元璋在設立北防系統的時候,考慮到一旦長城防線被胡人突破,該如何防禦的問題,為此精心設立了貫穿山西、河北中部直到山東沿海的二道防線;再設立黃河防線、效法南宋設立淮河到大散關三道防線;且在太平府到江陰設立拱衛南京的長江水師……這些有遠見的部署,都是在總結歷朝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的。可是,這套內線縱深防禦體系,都隨著朱棣北遷而廢棄了。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如果沒有遷都,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取的就是南京了,江淮將成為主戰場,李自成的軍隊號稱百萬,實際上四十萬是有的,那與官軍的力量就沒有那麼懸殊。他想直取南京城下,再組織船隊過江攻城,其難度與攻打北京當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說,腐朽的明朝滅亡是一定的,但依靠這樣的戰略縱深,再混幾十年也不是沒可能。明朝也有望像南宋一樣,抱半壁江山以求自存。可有人說能挺到抗日戰爭,呵!這意思還是說,基本沒有清朝什麼劇情了。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再說李自成,他沒有攻打北京,那滿清撿漏入關竊取神州的機會將會很渺茫。清軍不能入關的話,李自成的北方軍隊與明軍在江淮間能相持多久,誰攻滅誰,都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未知數。

再想像一步,李自成就像當年燕王一樣勝出了。那清軍要進關,勢必得攻破明軍的關寧鐵騎,如果吳三桂不反水,清軍就算進了關,騷擾一下還可以,想改朝換代,皇太極還得再好好靜一靜。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因此個人認為,明朝如果不遷都,國祚或許會更長些,至少不至於在崇禎十七年突然崩亡。

如果這個事說得在理,那朱棣是明朝滅亡的第一個罪人,也說得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