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剛斷氣,文官中楊榮等怎麼敢祕不發喪,以至讓朱高熾順利繼位

公元1424年八月十二日,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斷了氣。很快身邊的有心人就進行了一場密謀,秘不發喪,在古代你一個文臣封鎖皇帝的死訊,一旦被追究,可就不是死幾個人的事情了。不牽連幾百幾千個人是不會結束的,那麼楊榮等人還要冒這麼大的風險這麼幹呢?一句話,自古立功莫過於從龍之功,一旦你保的人當上皇帝,所得的富貴可不是一代了。當然,對於楊榮等人來說,這個風險他不冒也得冒,如果朱高煦當皇帝,楊榮、楊士奇等屬於太子一黨的人都要遭受滅頂之災。

朱棣剛斷氣,文官中楊榮等怎麼敢秘不發喪,以至讓朱高熾順利繼位

楊榮

因為太子朱高熾、和朱高煦分別代表著文、武不同的勢力,為了改變朱元璋、朱棣兩朝文官被壓制的形勢,秘不發喪這個風險也是值得冒的。因為從小朱高熾和朱高煦身邊的人就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相同。從朱元璋開始,就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尤其重視儒家教育。而朱高熾因為身體不便,身邊就有朱棣給他挑選的士大夫,聽從他們的教導。時間一長,朱高熾身上就有了儒家仁的特點,在這些人心裡,朱高熾符合他們心中的仁君形象。朱高熾也跟在他身邊的楊榮、黃淮、楊士奇、楊溥等人結成亦師亦友的關係。

朱棣剛斷氣,文官中楊榮等怎麼敢秘不發喪,以至讓朱高熾順利繼位

而朱高煦呢,跟太子朱高熾的成長環境截然不同,由於永樂皇帝是一個馬上皇帝,在他心裡,自然偏愛身體好,自由好武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並且出征在外的時候,經常將他倆帶在身邊,使其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其實要不是朱高煦自己作死,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早就沒了。因為在朱高熾受到朱棣猜忌的時候,朱高煦得意忘形,自比李世民。可在朱棣眼中,李世民還是一個殺兄殺弟,逼自己父親退位的人,這就成了朱高熾太子之位穩固的最後一個砝碼。

朱棣剛斷氣,文官中楊榮等怎麼敢秘不發喪,以至讓朱高熾順利繼位

朱高煦

北征大營總,朱棣的近侍馬雲、楊榮、金幼孜經過密謀,他們決定壓上身家性命,秘不發喪。北征大軍一路返回,朱棣的衣食住行照常進行。而朱棣的印信掌握在楊榮手裡,他下令大軍沒有他的打印,無論是誰都不得離開軍營。可他自己一路騎馬回到京城,在1424年八月二十五,朱高熾得到了朱棣的死訊,經過商議,決定朱高熾搶先登基稱帝。而此時朱高煦還在南京等著,沒有先一步得到朱棣的死訊。他慢了一步,可這一步可就是天地之別,皇帝和臣下的區別。

朱棣剛斷氣,文官中楊榮等怎麼敢秘不發喪,以至讓朱高熾順利繼位

那為什麼北征軍營中以張輔為首的武將,他們是支持朱高煦的,怎麼就沒有行動,而讓一個文臣楊榮佔據了先機?也許是因為朱棣在臨死前召見過張輔,有所安排吧,也許是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已經穩固,讓這些軍人有所顧忌吧!這其中的深層較量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總之,當朱高熾先一步得到朱棣的死訊,朱高煦還在等的時候,這場奪嫡之爭就有了大結局。

朱棣剛斷氣,文官中楊榮等怎麼敢秘不發喪,以至讓朱高熾順利繼位

而楊榮等文官集團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稱帝,年號洪熙,三楊等文人得到重賞,內閣中人不再是簡單的秘書,楊士奇內閣輔臣兼兵部尚書,楊榮內閣輔臣兼工部尚書,楊溥執掌弘文閣,後來首輔。內閣不僅是諮詢顧問了,還是一個部門行政首腦,這樣內閣就有了執政權。逐步改變了朱元璋、朱棣兩朝的文武形勢,到后土木堡之變中,軍事貴族大量損失,文官徹底壓制了武將。從某種意義來說,一切的變化都是從這場秘不發喪的密謀開始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