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灌漿期能打葉鏽病的藥嗎,有什麼影響?

手機用戶11610641869


小麥灌漿期,此期是保根、護葉、延長葉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並預防旱、澇、風、病蟲、倒伏等自然災害的關鍵時期。小麥後期病蟲害主要有穗蚜、鏽病、白粉病、赤黴病等。

小麥鏽病:包括小麥葉鏽、條鏽和稈鏽;條鏽病主要為害小麥葉片,也可為害葉鞘、莖稈、穗部。葉鏽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莖稈上少見。杆鏽病主要為害莖稈和葉鞘,也可為害穗部。

小麥葉鏽病為害特點

一是條鏽病是隨風傳播的流行性病害,可以遠距離高空隨氣流傳播,吹到幾百至上千米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進行再侵染。二是傳播速度快,危害損失大小麥條鏽病的孢子堆可持續產孢8-10天,每個孢子堆每天可產孢1800個,世代重疊,相互交叉流行,中後期田間氣溫升高,世代加快,在風的作用下形成孢子流,易爆發成災,防不勝防。

小麥感染條鏽病後,影響其發育和灌漿,因而使麥粒秕廋,影響產量和品質。小麥條鏽病一旦發生危害,輕者減產10-3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1,鏽病防治措施是對早期出現的發病中心要集中進行圍殲防治,切實控制其蔓延。大田內病葉率達0.5%~1%時進行普治,每畝可用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20~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0毫升,兌水30-45千克噴霧防治。重病田要進行二次噴藥。

2,剷除雜草,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鉀,翠姆複合肥等,在分櫱到拔節期追施草木灰、鉀肥,在拔節到抽穗期噴施磷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3,防治小麥鏽病的藥劑比較多,目前應用較廣的藥劑是三唑酮,建議使用新型三唑類殺菌劑如用12.5%氟環唑懸浮劑,每畝50~60g,或25%丙環唑乳油每畝30~40g,或25%苯甲?丙環唑乳油4000~5000倍液,或25%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液噴霧。新型三唑類殺菌劑持效期更長、安全性更好。

4,重視栽培防病措施的應用。選用抗病豐產良種;適期晚播,減少秋苗發病程度,降低病菌越冬基數;小麥收穫後及時翻耕滅茬,清除自生麥苗,消滅當地越夏菌源,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植株抗耐病力。

小麥灌漿期的管理措施就是,澆一遍水、噴三次肥、打一遍藥,只有把以上項措施做到位,才能有效的提高小麥的高產。





轉眼間yi是曾經


小麥葉鏽病一般發生在灌漿中後期,小麥葉鏽病發生要具備幾個條件,溫度,溼度,病源,小麥群體以及抗性密切相關。發生了葉鏽病在灌漿期打藥絕對沒問題,不但沒問題,而且超量的殺菌劑對預防小麥早哀和增加粒重起到積極作用,比如用三唑酮防治葉鏽病,理論上每畝應該用15%三唑酮40一60毫升,實際上每畝用300毫升效果更好,前提是水量要用足,最好每畝兩桶水,這樣小麥後期活杆成熟,麥穗直立,籽粒飽滿,麥葉發白,乾淨無黴斑,提高品質,產量明顯增加,


半工又半農0


各種小麥病蟲害陸續進入發生為害的高峰期,提醒農民朋友抓住防控的有利時機,根據穗期病蟲害發生種類和主攻對象,因地制宜,混合用藥,“一噴多防”,把病蟲危害損失降到最低,為小麥豐收保駕護航。

小麥條鏽病

>>>發生為害

小麥條鏽病是嚴重影響小麥生產的一種大區域流行性病害,具有暴發性強、傳播速度快、危害損失重、防治難度大等特點。小麥受害後,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導致千粒重大大降低,嚴重發生年一般產量報失30%~40%,甚至絕收。適宜溫度下7-10天可以擴展全田。縣植保站4月8日、9日在會盟鎮、白鶴鎮、朝陽鎮等小麥田發現多個條鏽病發病中心。

>>>症狀特徵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葉鞘、莖稈、穗部。小麥葉片感病後從侵染點向四周擴展形成單個的夏孢子堆,多個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成行排列,與葉脈平行,呈虛線狀。夏孢子堆呈鮮黃色、長橢圓形,孢子堆破裂後散出粉狀孢子。後期會在小麥病部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嚴重發生年上升到穗部危害小麥籽粒。

>>>防控策略

全面推行“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防治全田”,及時封鎖發病中心,控制蔓延危害。要採用多種形式搞好宣傳培訓和防治技術指導,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時,應組織開展區域性統一防治,確保不造成條鏽病大面積擴散流行。

>>>推薦用藥

每畝可選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00克,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40~50克,或30%戊唑醇懸浮劑10~15毫升,或25%丙環唑乳油20~30毫升,兌水30公斤噴霧。還可選用氟環唑、己唑醇、醚菌脂等藥劑進行防治。

小麥赤黴病

>>>發生為害

赤黴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中等流行年可使小麥減產5%-15%,大流行年可使小麥減產30%-60%,嚴重的甚至絕收。一旦小麥抽穗揚花期陰雨、凝露、霧霾天氣多、田間溼度大,尤其是遇2~3天以上陰雨天氣,赤黴病就會偏重至大流行。該病一般在小麥抽穗揚花期侵染,灌漿期顯症,成熟期成災,使麥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結實,且病籽粒產生多種毒素,人、畜誤食後會引起發熱、嘔吐、腹瀉等中毒反應,一旦病粒率超過4%,糧食部門嚴禁收購入庫,將影響小麥收購和農民收入。

>>>症狀特徵

赤黴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後期侵染引起稈腐和穗腐,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麥灌漿期開始顯症。最初在小穗穎殼上出現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隨即枯死。雨露較多或田間潮溼時,在小麥穎殼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膠質黴層。當病菌侵害穗軸或穗莖時,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形成白穗,發生穗枯後多不能灌漿,籽粒癟瘦,千粒重降低。

>>>防控策略

小麥赤黴病可防不可治。在目前缺乏抗病品種的情況下,只有提前預防,才能控制病害發生流行;田間顯症後再防治,基本沒有效果。因此,必須主動出擊,見花打藥。

預防小麥赤黴病的最佳時機為小麥抽穗揚花期(齊穗—揚花初期),此期一旦氣象預報有連陰雨、大面積結露和霧霾等適宜病害發生的天氣,必須提前噴藥預防,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發生區防治一遍,高感品種、重發田第一次用藥後5~7天再噴藥一次。噴藥後3~6小時之內遇雨,雨停後要進行補噴,注意要輪換用藥。

>>>推薦藥劑

可選用氰烯菌酯、咪鮮胺、戊唑醇、烯肟·多菌靈、丙硫唑·戊唑醇、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臘芽菌等,要用足藥液量,施藥後 3-6 小時內遇雨,雨後應及時補治,確保防治效果。

穗期病蟲綜合防治

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赤黴病、條鏽病、白粉病、葉鏽病、麥蚜、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同時發生危害的關鍵期,可選用合適的殺菌劑、殺蟲劑科學混用,綜合施藥,防病治蟲,一噴多效。吸漿蟲重發區,充分利用藥劑持效期,適當前移防治時間,在成蟲發生始盛期用藥。常用農藥種類如下:

殺蟲劑: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敵敵畏、抗蚜威、阿維菌素、苦參鹼等。其中,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低毒有機磷農藥合理混配噴施。

殺菌劑: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氰烯菌酯、蠟質芽孢桿菌、井岡黴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