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類的記憶極限是多大?

記憶力的核心

1920年出生於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喬治·米勒是將信息加工理論用到心理學上的先驅者之一。他曾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任職,是一位久負盛名的心理學教授。

他很早開始就對信息加工理論抱有濃厚興趣,並且曾於1956年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神奇的數字7±2》的研究報告。

在該報告中,他提出人類大腦裡儲存短期記憶的容量僅為5-9個。很多人以為,這一神秘數字就是人類記憶力的極限。但實際上,米勒的神奇數字7±2並不是闡述記憶容量的理論。

在確認人類的短期記憶容量後,米勒發現了更加難以解釋的現象。那就是,人類的短期記憶總是表現出未達到極限的狀態。例如,觀看某場體育賽事的人幾乎可以把賽事中發生的所有細節進行全面的概述。又比如某個小組的人為了完成某個項目而努力好幾個月以後,仍然可以記起過去幾個月當中的大部分開發過程。

心理學:人類的記憶極限是多大?


如果用電腦的存儲量來換算的話,這些記憶量幾乎可以達到數百MB甚至數十GB。而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人類依然有能力掌控,但與此同時,人類也同樣可以輕鬆地忘記幾天前才剛剛發生的事情。

綜上所述,人類的記憶空間有時候彷彿是無限大,有時候又顯得異常渺小。米勒發現,人類記憶力的核心其實就是特殊的信息處理能力,他將之稱為“組塊”。

前文提到的“神奇數字7±2”其實就是這一組塊的數字。即,人類的短期記憶可以處理的信息容量為5-9個組塊之間。

有趣的是,這個組塊就像是一個魔術盒,它可以包含的信息量可以因人而異,也可以因信息的類別而出現變化。比如一個人需要用100個組塊才能儲存某個信息,但另一個人卻可能只需要一個組塊。一個組塊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受到人類個體對該信息的接觸時間的影響。如果在某個領域達到專精的程度,那麼就可以把更多的信息整合成一個組塊。

這便是米勒通過組塊的概念闡釋了業餘和專家的差別。

心理學:人類的記憶極限是多大?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見識當我們開始學太陽系的各大行星時,每個星星的名稱都是一個信息單位。但是到了後來,各大行星就會以“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的形式整合為一個信息單位,這就是形成組塊的過程。

如果你剛開始學英語,那麼每個字母都是一個組塊,因此光是記下這些字母也會比較吃力。但是當你有了一定基礎後,組塊就變成了英語單詞。當你想到某個特定的單詞時,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相應的英語字母。

再進一步的話,組塊就變成了句子,然後是段落。實際上,那些可以流利地說出英語的人,他們所記下的並不是單詞,而是文章內容。因此在遇到各種情況時,相應的句子和段落就會自動地出現在他們的腦海裡。

在各種運動或技術領域也是如此。剛開始學游泳的時候,四肢如何擺動等每一個游泳技巧都是一個組塊,但隨著你對游泳越來越熟悉,這些動作就會逐漸地整合為一個組塊。因此,當你擺動手臂的時候,腿部的動作也會自動跟上,而到了最後,只要你想往哪邊遊,身體就會自然而然地做出合理反應。

心理學:人類的記憶極限是多大?


人類處理信息的速度和容量是有限的,但很多專家們卻往往在某個方面表現出讓人驚歎的水準,甚至比電腦表現得還要出色,這便是組塊所產生的效應。對於某些信息,電腦要將他們有序地分成多個信息單位才能進行運算,而專家們卻可以將之整合為一個組塊。

記憶是高難度的壓縮過程

米勒的組塊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記憶力並不是單純的息儲存能力,而是和理解有關的能力。即,當我們對某信息越是瞭如指掌的時候,回憶起來就越是簡單清楚。相反,米勒發現的神奇數字,告訴我們的則是與理解力無關的信息容納空間。

我們容易記住的信息數量包含在7±2的範圍內,比如電話號碼、郵編、身份證號、彩虹的顏色、音階等與數字有關的信息。如果超過了這個範圍,就可能會記不牢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