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衡量生命的標尺

每次路過曾經隔離居住了半個月的小院,心裡都有種恍惚感,像個夢一樣,不真實。

我真的曾經在那個籬笆院裡住過嗎?我當時都幹了點兒啥?發生過什麼故事?

想不起來,大腦幾乎一片空白!

人的深刻記憶,來源於新鮮刺激;生活的充實感,來源於記憶量。

如果每天過一樣的生活,沒有新鮮事物的刺激,那麼,一年和一個月一樣,一個月和一週一樣,一週又和一天一樣。

最終,過了這一年,不過像過了一天。

在一個單位上班,每天朝九晚五,循規蹈矩,一年又一年,感覺過的很快。

當你到一個新地方出差或旅遊時。會感覺那幾天過的很慢。

為什麼有這種感覺?

因為脫離了熟悉的場景,每一天,都會面對更多新的刺激,產生深刻的記憶,記憶增加了,就會感覺時間過的慢。

任何生命的存在,都依賴於時間,或者說,時間,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記憶,就是時間的過去式,記憶豐富,人擁有的時間就豐富。

如果生命可以量化,那麼,標尺一定是記憶。

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能決定生命的厚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格言說,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任你是高官富豪,還是平民布衣,每天擁有的時間,都是24小時,不多一分,不少一秒。

但是,時間又是相對的,每個人,如何利用屬於自己的每一天,產生的記憶量不同。

充實的一天,記憶必然豐富;虛度的一天,記憶一定匱乏。

等過完這一天,這一天成了記憶,那麼人的生命厚度,也就產生了差距。

我在小院裡隔離14天,每天除了吃,就是睡,間或在不大的院裡散散步——每天的生活就是這樣閒著,單調,重複。

我在14天裡產生的記憶量,最多相當於1天。

而你們,在外邊,無論是上班,還是做生意,或者上網學習,需要處理的事情肯定比我多,接受的刺激就比我豐富,產生的記憶也必然比我多。

那麼,我和你相比,生命的厚度,在這14天裡,短了一截。

時間,雖然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但是,生命,不光是時間的堆積。

如果沒有豐富多彩的經歷,那麼,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

想象一下,從你出生開始,就把你固定在一個極小的圈子裡,用各種儀器維持你的生命,但是,不讓你經歷任何事物,直到生命逝去。

這也是活了一輩子——有意義嗎——活過跟沒活過,有差別嗎?

所以,每當競爭來臨,我們都會用同樣一句話給自己鼓勁兒——人生能有幾回搏!

是啊,搏的過程,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有人問,所有的記憶都是過去的東西,已經過去的東西,對生命有什麼意義?

的確,一秒鐘之前的自己,和當下的自己,已經不是一個人,對我們來說,更有意義的,是下一秒的自己。

但是,我們不能脫離上一秒,直接蹦到下一秒。

你的未來,來自過去——過去決定未來。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2020年了,做子自媒體還有機會嗎?

有人引用了一句網絡名言作為回答: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但是,當下,是未來的過去。

往期文章

  • 好心,有時細思極恐
  • 河北,何時讓考生不再哭泣
  • 渾水公司——強盜還是鯰魚
  • 花總
  • 封閉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