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类的记忆极限是多大?

记忆力的核心

1920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乔治·米勒是将信息加工理论用到心理学上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任职,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心理学教授。

他很早开始就对信息加工理论抱有浓厚兴趣,并且曾于1956年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神奇的数字7±2》的研究报告。

在该报告中,他提出人类大脑里储存短期记忆的容量仅为5-9个。很多人以为,这一神秘数字就是人类记忆力的极限。但实际上,米勒的神奇数字7±2并不是阐述记忆容量的理论。

在确认人类的短期记忆容量后,米勒发现了更加难以解释的现象。那就是,人类的短期记忆总是表现出未达到极限的状态。例如,观看某场体育赛事的人几乎可以把赛事中发生的所有细节进行全面的概述。又比如某个小组的人为了完成某个项目而努力好几个月以后,仍然可以记起过去几个月当中的大部分开发过程。

心理学:人类的记忆极限是多大?


如果用电脑的存储量来换算的话,这些记忆量几乎可以达到数百MB甚至数十GB。而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人类依然有能力掌控,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同样可以轻松地忘记几天前才刚刚发生的事情。

综上所述,人类的记忆空间有时候仿佛是无限大,有时候又显得异常渺小。米勒发现,人类记忆力的核心其实就是特殊的信息处理能力,他将之称为“组块”。

前文提到的“神奇数字7±2”其实就是这一组块的数字。即,人类的短期记忆可以处理的信息容量为5-9个组块之间。

有趣的是,这个组块就像是一个魔术盒,它可以包含的信息量可以因人而异,也可以因信息的类别而出现变化。比如一个人需要用100个组块才能储存某个信息,但另一个人却可能只需要一个组块。一个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受到人类个体对该信息的接触时间的影响。如果在某个领域达到专精的程度,那么就可以把更多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组块。

这便是米勒通过组块的概念阐释了业余和专家的差别。

心理学:人类的记忆极限是多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见识当我们开始学太阳系的各大行星时,每个星星的名称都是一个信息单位。但是到了后来,各大行星就会以“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的形式整合为一个信息单位,这就是形成组块的过程。

如果你刚开始学英语,那么每个字母都是一个组块,因此光是记下这些字母也会比较吃力。但是当你有了一定基础后,组块就变成了英语单词。当你想到某个特定的单词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相应的英语字母。

再进一步的话,组块就变成了句子,然后是段落。实际上,那些可以流利地说出英语的人,他们所记下的并不是单词,而是文章内容。因此在遇到各种情况时,相应的句子和段落就会自动地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在各种运动或技术领域也是如此。刚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四肢如何摆动等每一个游泳技巧都是一个组块,但随着你对游泳越来越熟悉,这些动作就会逐渐地整合为一个组块。因此,当你摆动手臂的时候,腿部的动作也会自动跟上,而到了最后,只要你想往哪边游,身体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合理反应。

心理学:人类的记忆极限是多大?


人类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容量是有限的,但很多专家们却往往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让人惊叹的水准,甚至比电脑表现得还要出色,这便是组块所产生的效应。对于某些信息,电脑要将他们有序地分成多个信息单位才能进行运算,而专家们却可以将之整合为一个组块。

记忆是高难度的压缩过程

米勒的组块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记忆力并不是单纯的息储存能力,而是和理解有关的能力。即,当我们对某信息越是了如指掌的时候,回忆起来就越是简单清楚。相反,米勒发现的神奇数字,告诉我们的则是与理解力无关的信息容纳空间。

我们容易记住的信息数量包含在7±2的范围内,比如电话号码、邮编、身份证号、彩虹的颜色、音阶等与数字有关的信息。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就可能会记不牢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