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普遍存在六大問題

慢讀時間 昨天

以下文章來源於新三農 ,作者賀雪峰

新三農

新三農聚焦涉農政策、傳遞學者觀點,洞察“三農”發展,見證時代變革!

當前農村普遍存在六大問題


當前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農民收入太低、勞動太重,而是消費不合理、閒暇無意義,是社會關係的失衡,是基本價值的失準,是文化的失調。


當前農民之苦不是苦於物質匱乏,不是苦於勞動繁重,而更是苦於他們在生活中喪失了價值感。


鄉村建設的重點是文化建設。


當前農村存在的問題


作者 | 賀雪峰

來源 | 新三農

(ID:xinsannong2014)


當前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農民收入太低、勞動太重,而是消費不合理、閒暇無意義,是社會關係的失衡,是基本價值的失準,是文化的失調。


下面分別列舉若干當前農村存在的問題。


01

消費不合理不理性


當前農村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消費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 世紀以來,農民家庭收入持續增長,絕大多數農戶家庭都已經擺脫貧困,到2015 年全國貧困人口只有5000 萬左右。


當前農村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消費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各種不合理、不理性消費快速增長。某種意義上,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消費增長速度。據我們調查,在一些貧困山區,比如湖北秭歸,農民收入的大約1/4 要用於人情開支,一個普通農戶家庭一年的人情開支就要上萬元,人均達到3000 元左右。


人情儀式支出的同時,事主方也要辦酒席,酒席的鋪張浪費情況也很驚人。浙江農村辦酒席,一桌酒席花三四千元很正常,條件稍好的家庭辦酒席,三四十桌的情況也很普遍,婚喪嫁娶辦一次酒席就要花費十多萬元。與長江流域普遍沉重的人情酒席支出不同,華北農村儀式性支出十分浪費,甚至辦喪事也要請戲班子唱戲,其中不少狂歌勁舞,與喪事悲傷凝重的氣氛完全不協調。


農村消費中,最大支出是建房。

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的農村已經建了三茬房,由磚瓦房到樓房,再到高標準別墅式裝修的住房,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戶家庭到城市購買了商品房。隨著住房質量、面積、花費的逐漸提高,每一次新的建房潮都幾乎會花完農戶所有積蓄,其中多數還會欠下債務。而實際上,農戶家庭所建住房往往大而無用,之所以建超過農民經濟承受能力的高大而奢侈的住房,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攀比而非實際需要。


最近幾年,農村又出現了買小車的攀比,有錢無錢都要買,貸款也要買小車。實際上,很多買車農戶常年在外打工,買的車僅僅春節回家時開出來顯擺顯擺,春節一過,小車就關在車庫(如果建了車庫的話)裡,純屬浪費。


當前農村消費尤其圍繞男婚女嫁進行,農村婚嫁中普遍出現了女方索要高額彩禮的情況。除了高額彩禮之外,女方往往還要求男方家庭在城裡買房、買小車,索要各種“三金”之類的物品。婚禮儀式也越來越新潮,甚至請婚慶公司來主持,更不用說普遍要拍婚紗照。有人形容,農民日常是一分一分地攢錢,到了兒子結婚時就是一萬一萬地花錢,

結一次婚不僅將全家所有積蓄用完,而且往往欠下鉅額債務。


此外,農村賭博情況也十分普遍,六合彩在農村更是長期流行。


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不合理、不理性的消費造成了農民生活的困難。與其說農民之苦是收入太低,不如說是消費不合理。


02

人情支出壓力巨大


當前中國農村有一些地區深受人情債的壓力之苦,尤其是長江流域的重慶、湖北、湖南的一些地區和東北農村,農民收入的相當部分要用於人情支出。


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在這個熟人社會中,婚喪嫁娶需要相互來往和互相幫忙。正是通過互惠的人情,熟人社會中的村民被建構為“自己人”,自己人的認同提高了村莊熟人社會共同應對自然和社會風險的能力,以及完成集體行動的協調性與情感,增加了村莊社會資本,構造了村莊社會,也使得熟人社會有了更多的價值內涵。


不過,當前有一些地區的農村出現了嚴重的利用人情來斂財的現象。剛開始時,婚喪嫁娶辦酒席,收取的人情錢多於花費,辦酒席有盈餘。在傳統時期,這種盈餘可以算作親朋鄰里對舉辦人生大事村民家庭的經濟支持。在農村社會快速變化且村莊結構性力量弱化的情況下,有農戶家庭連續辦了多次婚喪嫁娶酒席,收了多次人情。而有些農戶若干年都只送出了人情卻沒有辦酒席收回人情的機會,就會在之前相對約定俗成的酒席範圍之外辦酒席,收人情。這樣的事情有了開頭就有人跟風,在過去約定俗成的酒席以外,各種名目的酒席就大量產生,以至於辦酒席都不用說明原因,這就是所謂

“無事酒”。由此出現了酒席越辦越多、人情越來越高,所有村民都因人情支出受到巨大壓力的問題。


有少數村民開始退出人情圈,最終越來越多村民退出人情圈,過去作為互惠的人情不再能維繫下去,村莊熟人社會變成人情的沙漠,之前依靠人情來將熟人變成自己人的機制也因此很難發生作用,村莊社會資本快速下降。


03

閒暇的無意義感


在機械化快速推進、化肥農藥廣泛使用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不再是重體力勞動,農忙時間大大縮短。這也許是中國農民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充分的閒暇時間。

尤其是在平原和低丘陵地區,因為機械化的普及,每年農忙時間可能只要2~3個月,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農閒,如何度過閒暇就成為決定農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關鍵。


傳統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只有終日勞作才能解決溫飽問題,農忙時節自然忙得不可開交,農閒也要搞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忙各種家務,幾乎沒有閒暇。僅有的一些農閒時間都安排了各種節慶,比如秋收後有中秋、重陽,春播前有清明,春播後有端午,冬季有春節。節慶就有活動,就要忙碌。


也就是說,在傳統時期,農民的時間都被季節性展開的農業生產和社會性節慶所佔用,幾乎沒有真正閒下來的時間。僅僅是農村中人數很少的地主階級有空閒時間,而這個地主階級一般也要參加勞動,同時又要耕讀傳家、獲取功名。


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進行工業化建設,從農村抽取資源,工業化的成果卻遲遲沒有回饋農業,

農村勞動力在完成傳統時期的農業生產任務以外,還被高度組織起來利用冬閒時間建設各種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而且,人民公社還將農民組織起來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提高人的素質,民辦教師、赤腳醫生、文藝宣傳隊、各種會議等等,幾乎將農民所有農閒時間都安排滿了。


分田到戶以後,一方面是農民勞動積極性的提高,一方面是農業機械化等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多地少的農村的農閒時間大幅度增加,且重體力勞動大幅度減少。幾乎是突然而至的大量閒暇讓農民難以適應,如何過好閒暇生活在當前農村成了問題。


突然而至的閒暇與千年形成的農耕生活習慣之間的不匹配,在身體上的表現是農村出現了普遍的心血管疾病,生活上的表現則是農民天天打麻將賭博,以及各種低俗文化的興起。在當前農村人財物流出的背景下,農村社會中結構性力量的弱化,進一步造成農村人際關係的弱化。


當前中國農村,農民也許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量閒暇時間,可是這些閒暇時間不僅沒有給農民帶來生活品質的提升,反而造成了他們的無所適從甚至無意義感。賭博、迷信活動、地下宗教、人情氾濫、無序競爭,以及其他以感官刺激為基礎的各種低俗文化的泛濫,大都與農村的閒暇安排有關。


04

老年人普遍自殺


在農村人財物外流的情況下,村莊傳統結構性力量解體,基層組織體系功能弱化,農村社會產生了各種問題。其中,農村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成了各種社會問題的最後承受者,並由此產生了嚴重的道德問題,其中最典型的是老年人自殺的問題。


在某些地區的農村(尤其集中於長江流域中部地區),農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情況十分普遍,甚至有老年人說現在農村就沒有正常死亡的老年人。


筆者在農村調研時發現,老年人非正常死亡也不全都是因為子女虐待,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老年父母身體不好的時候擔心拖累子女,選擇自殺。他們覺得自己年齡大了,不再能為子女做貢獻了,活著就是拖累子女,即使自己不自殺,村莊輿論也是“某某老糊塗了,都不知道自己該死了”,村莊輿論對處在絕對弱勢的老年人十分不利,老年人失去勞動能力,尤其是生活難以自理之後,似乎唯一的選擇就是自殺。


老年人的普遍的自殺現象,會使村莊社會中的所有人產生非常消極的預期。


05

“刁民”氾濫蔓延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些搭便車甚至利用時機撈取好處的人。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這些事事搭便車撈好處的人會付出名譽的代價,並且處在社會邊緣的位置。不然,村莊熟人社會就會人人爭當搭便車者。人人搭便車,集體行動陷入困境,村莊社會就無法應對共同的生產生活事務,村莊社會就要解體。正是因此,任何一個正常社會都必有一套抑制搭便車行為的結構性力量,包括輿論力量。


當前中國農村出現的一個大問題是,保持了千年的穩定的村莊社會結構面臨解體。之前相對封閉的村莊變得開放,農民可以從村莊以外獲取收入,並且越來越多地從村莊以外獲取收入。過去約束村莊搭便車行為的結構性力量解體,越來越多村民學習搭便車,甚至越來越多村民借國家項目在村莊落地的機會當釘子戶獲利。


村莊缺少約束“刁民”的力量,“刁民”成為村莊中“堂堂正正”的力量,“刁民”得到好處,成為示範,就有越來越多村民變成“刁民”。“刁民”氾濫蔓延的結果就是,不僅村莊內部為公共利益所進行的集體行動陷入困境,而且國家要為村莊做好事也會處處遇到釘子戶的刁難,好事不好辦,好事辦不好。


06

終極價值喪失


傳統中國農村,農民的宗旨是傳宗接代、光宗耀祖。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圍繞生兒育女來完成人生任務,獲得人生意義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正是有了明確的傳宗接代任務,農民所有行為都有目標,所有辛苦都有理由。這樣的終極價值讓農民可以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無限的子孫延續的意義。


當前農村快速的變動,不僅徹底打破了農民對傳宗接代終極價值的信仰,而且讓農民失去了進行村莊社會性競爭的穩定條件,從而在農村中普遍出現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正是本體性價值的喪失造成了村莊中激烈的社會性價值競爭,以及隨之而來的價值荒漠化。農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活法才是對的。

以上六點應當是當前農村中普遍存在的可以總括為文化失調的問題,當前農民之苦不是苦於物質匱乏,不是苦於勞動繁重,而更是苦於他們在生活中喪失了價值感。缺少了由人與人之間穩定聯繫所形成的相互期待與合作,無法從閒暇中生產出有品質的生活,反而產生出來各種低俗的傷害身心的惡習。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鄉村建設的重點是文化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