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戰爭時期的大學,克服艱難險阻,為國家培養各種人才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加快了對中華大地的侵略,國民政府組織各高校準備南遷。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遷到湖南長沙,在那裡組建了長沙臨時大學。由於日本侵略者在長江一線步步緊逼。三所大學校長決定,學校從長沙再次搬遷,搬到當時抗戰的大後方:雲南。

西南聯大戰爭時期的大學,克服艱難險阻,為國家培養各種人才

1938年2月,三所大學的師生們,克服各種困難險阻,在美麗的昆明會師。同年4月,學校定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併成立西南聯繫校委會,三所大學的校長任主席: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學校下設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

西南聯大戰爭時期的大學,克服艱難險阻,為國家培養各種人才

在那個戰爭的年代,戰爭的殘酷,經濟的封鎖,聯大師生生活之艱難貧困是難以想象的,大多數學生家在淪陷區,經濟來源斷絕,只能靠政府發放貸金,而當時中國物價飛漲,不僅學生的貸金不足以餬口,教授們的工資也無法養活家人。在這種困難的情況的下,聯大的教授和師生們,對知識和科學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

西南聯大戰爭時期的大學,克服艱難險阻,為國家培養各種人才

西南聯大在昆明一呆就是八年的時間,在這八年裡很多當時的著名的教授和學者,都前來這裡為祖國培養人才。聞一多,朱自清,華羅庚等一些留美、留歐的學者都在西南聯大教書育人,培養出許多為祖國發展建設的人才,像我們熟知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獲得 諾貝爾獎華人楊振寧。

西南聯大戰爭時期的大學,克服艱難險阻,為國家培養各種人才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在這幾年裡中國的教育者們,沒有放棄自己的職責,他們為祖國培養出各行各業許許多多的人才。無論多麼艱苦的生活,多麼惡劣的環境,他們都能想辦法克服,他們是我們現在的人的榜樣,沒有他們這一代人的奉獻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