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無問西東》講述了四代青年人的不同故事,敘述的手法很有意思,不知道算什麼,環形結構敘述?我並不專業,胡亂猜測的,總之是發生在四段不同時空的故事,在相互獨立的同時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個人感覺有點像東野圭吾的小說《解憂雜貨店》, 每個人物看似沒有聯繫,但卻有著一條看不見的線將他們的命運串聯在一起,讓人感嘆:人總是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其他人。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電影褒貶不一,但絕對值得一看。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第一個個故事:不要為真實的自己羞恥

1923年,北平。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清華學堂的學生吳嶺瀾和同學們在看成績公示單,他的英語、國學幾乎滿分,但看到物理時卻是不及格,他臉上的笑容突然消失。

梅貽琦先生找他談話,吳嶺瀾很忐忑,先生問:“你的英語和國學幾乎滿分,可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但物理卻是不及格,你當初為什麼沒有報文科,非要報實科呢?”

“因為優秀的人學的都是實科”,這是吳嶺瀾的回答。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在我們中很多人都願意優先選擇理科,不也是“因為成績好的人大都選擇理科” 嗎?

梅貽琦先生回應他:“你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真實。”

吳嶺瀾不理解什麼是真實,陷入了思考,躲開人群,獨自一人,曾一度迷失了自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也許,他是看到周圍的同學都在忙碌學習,自己卻在思考人生意義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感到羞恥吧!

直到有一天,泰戈爾去了清華的圖書館,吳嶺瀾聽到了泰戈爾的一番話“不要走錯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他明白了。在臺上的人,他所憧憬的人,那些偉大的人同樣也在思考人生的意義,生命的真諦,他的可恥感消失了。

第二個個故事:時代缺少的不是完美的人

1938年,昆明。

沈光耀是西南聯大的一名學生,故事一開頭他就顯得與眾不同, 熟識汽車知識,學過武術,學業優異, 實力詮釋了“風華正茂、前程似錦”的富家子弟。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當時,中國空防力量極薄弱,日軍飛機肆意妄為,頻繁進行轟炸。美國軍官在西南聯大招收飛行員,並對學生說道:“這個時代缺少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擁有真心、正義、無畏、同情的人。”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沈光耀通過了飛行員測試,想成為一名飛行員,但其母親收到他的信後,千里迢迢趕過來。勸說他,不要去當兵,“你還沒有體會到人生的快樂,沒有享受到為人父母的樂趣,我和你父親只希望你能健康快樂地活下去,不要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

面對母親的聲淚俱下,沈光耀發誓他不會去當兵。

但是,生活總是很扯淡,你總要不得以地去選擇,大多都很痛苦。

一場空襲,身邊的人傷亡慘重,昔日一起玩鬧的小男孩還沒長大就失去了美好的生命。

在吳嶺瀾(這時他已經是一名教授)“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的鼓舞下,沈光耀毅然選擇瞞著父母,成為了一名飛行員。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他總是開著戰鬥機,獨自給一些孤兒投放食物,因此他的航道是固定的,而且脫離了隊伍。面對美國軍官的質問,他說出了當初軍官告訴他的那句話“ 這個時代缺少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擁有真心、正義、無畏、同情的人 ”。

“再加50個俯臥撐”軍官如此說道,但是後來一架飛機變成了一群飛機給那些孤兒投遞食物。

後來,飛虎隊的他們都犧牲了,卻用生命重創了日軍。

“對不起,媽媽”這是沈母感受到的兒子的愧疚,但他不曾後悔,正如沈家的牌匾“三代五將”,這是一個將門的傳承,也是一個將門之後的選擇。

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 烽煙之下,沈光耀身上閃耀著的信念,正是那時青年人的風骨,當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電影裡有場雨戲,由於教室是茅草屋,雨聲太大,教授多次嘗試與學生交流失敗,返身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靜坐聽雨。沈光耀打開窗戶,外面是另一番景象,萬物生長,春草萌芽。

名校重器,不僅有學識,還有心境。令人動容,這種心境比學識更為重要。

第三個個故事:愛是美好的,而非卑微的

1962年,北京。

主角變成了一女兩男,其中一個男生叫陳鵬,他就是沈光耀當時救助的孤兒中的一員,而孤兒們把沈光耀稱之為“晃晃叔叔”。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陳鵬、李想和王敏佳從初中就是同學,他們的初中老師對他們很好。

但初中老師也很喜歡趕潮流,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似乎都喜歡在學業有成後,嫌棄原來的伴侶。如魯迅先生,郭沫若,他們的老師也是。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在其師母供養老師讀完大學後,老師感覺兩人不適合,不想完婚,師母以死相逼,最終老師妥協與之結婚。

但強扭的瓜不甜,結婚後兩人分的清清楚楚,師母氣憤之下,常常打罵老師。

王敏佳和李想為了幫老師出氣,寫了一封匿名信。

後來被師母發現,拿著信來醫院找王敏佳,誣陷其勾引有婦之夫。再加上一系列的巧合,王敏佳的錯誤越來越嚴重,陳鵬由於看到李想和王敏佳的親密舉動,選擇放棄,去參與了核彈的研究工作,不在北京。

而為了實現支邊的理想,李想選擇了明哲保身。王敏佳被批鬥了,被打得不省人事,所有人都以為她死了。目睹一切的師母因為內心的罪惡感,再加上丈夫長期的冷落,選擇了投井自殺。

趕回來的陳鵬見到了王敏佳躺在地上,不知所措,在埋葬屍體過程中,王敏佳奇蹟般地復活了。但心灰意冷的王敏佳決定讓那個曾經的自己死去,遠走他鄉。

後來,李想得知王敏佳死訊的時候,哭著向楊鵬懺悔,楊鵬只是說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好好對待當下的人吧”

陳鵬和王敏佳以近乎生命的代價,教會了李想什麼是愛。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生活在愧疚和自責中的李想,最終犧牲自己的生命,拯救了一對支邊醫療隊的男女,完成了自我救贖。

愛你所愛,不要因為愛變得令自己都厭惡自己,那個師母很可憐,也著實可恨。相比較而言,楊鵬的愛很是純粹,本來故事重點應該也是他,他值得尊敬,為了愛情不惜前途,又為了國家捨棄了愛情,原子彈的成功離不開這樣的人,所以我想自己去體會更好。

第四個個故事:世俗很強大,但我們不一樣

現代,北京。

醫療隊的男女結為夫妻,生下一個叫做張果果的兒子。

張果果 ,身處爾虞我詐的職場,他很累,我相信他是相信善良、正義的。即使被上司算計,出賣,在復仇機會擺在面前時仍然猶豫不決。

他活得很累,即使他很成功,他對這個世界有些失望,他在想要不要和上司一樣選擇卑鄙的手段復仇。他對世俗的強大感到無力,他向四胞胎問道“看到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

無問西東,一首中國青年的讚歌

最後他選擇了堅持自己的真實,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

我從影片中感受到了一股正能量:中國青年應該有的風骨。這也是他們四代人所一直傳承著的精神,以真心、以正義、以無畏、以同情去面對生活,做出選擇。

選擇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情,只有做出選擇,我們才能繼續前進。1923年,吳嶺瀾選擇直面真實的自己;1938年,沈光耀選擇隱瞞母親,為國征戰,守護弱小;1962年,楊鵬選擇為祖國投身大漠戈壁裡的核夢想;如今,張果果選擇了拒絕不正當的手段。他們在選擇中面對真實,沒有因為困難,死亡等放棄自己的真實。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是清華大學校歌裡的一句歌詞,也是片名的由來。有人說這是清華大學的頌歌,不錯,這就是為了慶祝其百年校慶拍攝的。但也不單單是清華大學的頌歌,是屬於那些撐起中華民族的人的頌歌,是讚揚中國青年人風骨的頌歌。

影片最後七分鐘,出現了他們。

梅貽琦:擔任過17年清華校長,被譽為清華“永遠的校長”。他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主持下的西南聯大,教師名士如雲,共開出1600門課程。

梁啟超:第一個使用“中華 民族”一詞的人。1924年,他是泰戈爾訪華活動的組織者之一。

梁思成:創建了清華建築系,他編寫的《中國建築史》成為經典教材。

王國維: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一本《人間詞話》為傳世之作。

馮友蘭: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他所著的《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具有世界級影響力。

錢穆:西南聯大文學院國史教授。撰寫的《國史大綱》是中 國通史中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他希望以此激發國人對本國曆史文化的溫情和敬意。

朱自清: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主任。他30歲前寫出《背影》和《荷塘月色》,清華荷塘邊的“自清亭”因他命名。

聞一多:西南聯大文學院教授,47歲時在昆明被暗殺。

陳寅恪:西南聯大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

袁復禮:

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教授,為祖國培育了幾代地質學家。

鄧稼先:17歲考入西南聯大,26歲學成回國後帶領科研團隊完成原子彈和氫彈設計。

這些值得尊敬的人告訴我們,中國年輕人應該有的樣子。聽從你心,無問西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