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第十篇 謀篇

謀就是施展謀略計策,即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鬼谷子》強調凡事都需要謀略。有了謀略計策才能“制於事”。謀略要因人而生。“仁人輕貨,不可以利誘之,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謀略的運用,還要掌握方法,公開不如隱蔽,循常理不如出奇計。謀的目的在於“制人”,而不“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指示的道理相當深刻。【原文】

為人凡謀①有道②,必得其所因③,以求其情④。審⑤得其情,乃立三儀⑥。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⑦。奇不知其所擁⑧,始於古之所從⑨。故鄭人⑩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註釋】

①謀:謀慮、策劃。

⑦道:規律、事彈。

③因:依據、憑藉。

④求其情:把握有關的實際情況。

⑤審:審察、弄明白。

⑥三儀:指天、地、人。下文有“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意為三儀即上、中、下。陶弘景釋之為“上智、中才、下愚”。

⑦參以立焉,以生奇:三儀互相參考運用,就可以產生卓越策略。參,參驗、參考。奇,出人意料。

⑧奇不知其所擁:奇計是沒有什麼可以壅蔽的。擁,壅蔽。

⑨始於古之所從:是從古代就開始了的。

⑩鄭人:鄭國人。古鄭國在今河南新鄭一帶。

取玉:挖掘玉石。

司南之車:指南車。車上裝有指示南北方向的儀器。

惑:迷惑。

度材、量能、揣情:度量才幹、能力,揣測實情。這是鬼谷子常用到的術語,詳見《揣篇》。

同情:心意相同。

相親:關係親密。

俱成:一起成功。全句意為:若情意相同而又都互相親密的人,一定是都很成功。

同欲:有同樣的願望。

相疏:相互疏遠。

偏害:偏重於一邊受害。本句意為:若有同樣的願望而又互相疏遠,一定是有一方受損害。

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陶弘景釋此句:“同惡謂同為彼所惡,後若俱害,情必相親。”意為同時受到憎恨而又相親密,一定是都受到損害。

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同時受到憎恨卻相疏遠,是隻有一方受害。

益:有益、有利。本句意謂:互相有好處就相親近。

損:減少、損害。本句意謂:互相有害就相疏遠。

其數行也:這是規律在發揮作用。

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根據這個來判斷異同,同類事物道理是一樣的。分,標準。

隙:縫隙、裂縫。

節:植物分枝之處。這裡指節疤。

斯蓋其分:這大概是由於共同的規律。斯,這。分,標準、原則。

因以制於事:因而用來制約事物。陶弘景對這一段註釋雲:“言事有本根,各有從來,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條花葉,故曰變隙,然後生事業;生事業者,必須計謀成;計謀者,必須議說;議說必有當否,故須進退之;既有黜陟,須事以為法。”

百事:指各種事物。

數:數術。【譯文】

各種謀略規劃都有一定的規律,一定要弄清事物的起因,把握有關的實際情況。弄明白實情,就可以確立三儀標準。三儀即上智、中才、下愚。三儀互相參考運用,就可以產生卓越策略。奇計是沒有什麼可以壅蔽的,是從古代就開始了的。所以鄭國的人挖掘玉石,用安裝有司南儀的車子裝載,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度量才幹、能力,揣測實情,也是行事的指南。故心意相同而關係親密,一定都會很成功;有相同的慾望而又相互疏遠的,一定有一方受損害;同時受到憎恨而又相親密,一定是都受到損害;同時受到憎恨卻相疏遠,是隻有一方受害。所以相互有好處就親近,互相有害就相疏遠,這是規律在發揮作用;根據這個標準判斷異同,同類事物道理是一樣的,所以牆有了裂隙就會造成大禍,木料有了疤痕就會造成損毀,這大概也是由於共同的規律。所以事物變化會生出事端,有事變就生出計謀,有計謀就會有籌劃,籌劃產生議論的基礎,議論產生學說,學說產生進退,進退確立規章制度,因而用來制約事物。各種事物遵循一個道理,各種道理遵循一個法度。

【原文】

夫仁人①輕貨②,不可誘以利③,可使出費④;勇士輕難⑤,不可懼以患⑥,可使據危⑦;智者達於數,明於理⑧,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⑨;是三才也⑩。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故為強者積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註釋】

①仁人:有仁義德行的人。

②貨:財物。

③誘以利:以利益相引誘。

④出費:提供費用。

⑤難:災難。

⑥患:禍患。

⑦據危:據守危險之地。

⑧達於數,明於理:通達數術,明白事理。

⑨立功:建立功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⑩三才:古以天、地、人為“三才”,這裡指上文所說的仁人、勇士、智者。

易蔽:容易被矇蔽。

不肖者:品行不好的人。

易懼:容易害怕。

是因事而裁之:根據事情不同特點予以巧妙裁奪。是,指示代詞,這裡引申為這樣看來。這是鬼谷子對謀略之道的總結,陶弘景註釋雲:“以此三術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謀者因事興慮,宜知之而裁之,故曰因事而裁之。”

為強者積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強大是由弱小積聚而成,有餘是由不足積累而成。陶弘景釋之雲:“柔弱勝於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大,直若曲,故積曲可以為直,少則得眾,故積不足可以為有餘。”

行:運行、體現。

【譯文】

那些有道德的人輕視財物,不能用利益相引誘,可以讓他們提供費用;勇士輕視災難,不能以禍患去恐嚇,可以讓他們據守危險之地;智慧的人通達於術數,明白事理,不可用不誠實去欺騙,可以講明道理,讓他們建立功業,這是三種人才。所以愚笨的人容易被矇蔽,品行不好的人容易害怕,貪婪的人容易受誘惑。這要根據不同特點巧妙裁奪。所以強大是由弱小積聚而成,有餘是由不足積累而成,這是道術的體現。

【原文】

故外親①而內疏②者說內③,內親④而外疏⑤者說外⑥。故因其疑以變之⑦,因其見以然之⑧,因其說以要之⑨,因其勢以成之⑩,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註釋】

①外親:表面親近。

②內疏:內心疏遠。

③說內:從內心入手遊說。

④內親:內心親近。

⑤外疏:表面疏遠。

⑥說外:從外表入手遊說。

⑦因其疑以變之:根據他的懷疑加以改變。陶弘景釋雲:“若內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

⑧因其見以然之:根據他表現的予以肯定。

⑨因其說以要之:根據他的觀點予以總結。陶弘景注云:“既然見彼或有可否之說,則因其說要結之。”

⑩因其勢以成之:根據對方形勢予以成就。陶弘景注云:“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勢,則因其勢以成就之。”

因其惡以權之:根據對方缺陷權衡。

因其患以斥之:根據對方憂患予以排除。

摩而恐之:經過揣摩研究予以恐嚇。

高而動之:提到一定高度感動他。陶弘景釋雲:“患惡既除,或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

微而證之:稍微引據證實。

符而應之:設符驗應證。陶弘景釋雲:“雖恐動之尚不知變者,則微有所引據以證之,為設符驗以應之。”

擁而塞之:矇蔽而阻塞。

亂而惑之:擾亂而迷惑。陶弘景釋雲:“雖有為設引據符驗尚不知變者,此則或深不可救也,使擁而塞之,亂而惑之,因抵而得之。”

公不如私:公開不如保密。陶弘景註釋雲:“公者揚於王庭,名為聚訟,莫執其咎,其事難成。私者不出門庭,慎密無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

私不如結:隱密不如同心相結。陶弘景釋雲:“雖復潛謀,不如與彼要結,二人同心,物莫之間,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循常理不如出其不意,奇計一出則不可阻止。正,循常理。奇,奇巧,出乎意料之外。陶弘景釋雲:“正者循理守常難以速進,奇得反經合義,事同機發,故正不如奇。奇計一行則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曰奇流不止者也。”

人主:人君、君主。

人臣:臣下。陶弘景釋雲:“與人主言奇,則非常之功可立;與人臣言私,則保身之道可全。”

【譯文】

所以表面親近而內心疏遠的要從內心著手進行遊說,內心親近而表面疏遠的要從外表入手遊說。所以對內心與表面無所親近而有所疑惑時,要根據其所懷疑的變換遊說之辭,根據他的表現予以肯定,根據他的觀點予以總結,根據對方形勢予以成就,根據對方缺陷予以權衡,根據對方憂患予以排除。經過揣摩研究施以恐嚇,提高到一定高度感動他,稍微引據證實,設符驗應證,矇蔽而阻塞,擾亂而迷惑,這就是計謀。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隱密,隱密不如同心相結,結為朋黨而親密沒有間隙。循常理不如出其不意,奇計一出則不可阻止。所以遊說君主,一定要陳述奇策;遊說臣子,一定要討論他的切身利益。

【原文】

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無以人之近所不欲①,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②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③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④。故去⑤之者縱之,縱⑥之者乘⑦之。貌⑧者不美⑨,又不惡⑩,故至情託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義者,則可與言。由能得此,則可與谷遠近之義。

【註釋】

①近所不欲:所不願意。俞樾考證“近”為衍文。

②好:喜愛。

③惡:厭惡。

④陰道而陽取之也:悄悄地進行,公開地收穫。陰道,隱秘的方法。陶弘景注云:“學順人之所好,避諱人之所惡,但陰自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悅,明言以報之,故曰陰道而陽取之也。”

⑤去:除去、去掉。

⑥縱:放縱。

⑦乘:利用、乘機。陶弘景注云:“將欲去之,必先聽從,令極其過惡,過惡既極,便可以法乘之,故曰縱之者乘之也。”

⑧貌:面貌、容貌,也指外形、外表。

⑨美:美好、美麗。

⑩惡:與“美”相對,醜。陶弘景詮釋本句意蘊雲:“貌者謂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謂其人中和平淡,見善不美,見惡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託之,故曰至情託焉。”

可知者:可知心的人。

可用也:可以任用。

制:制約、控制。

見: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制命:命運為人控制。

聖人之道陰:聖德的人行事的原則隱秘。陶弘景雲:“聖人之道內陽而外陰。”

愚人之道陽:愚笨的人行事的方法大肆張揚。陶弘景雲:“愚人之道內陰而外陽。”

事易:易事,容易奉事。

事難:難事,難以奉事。

本句意為:救亡圖存和轉危為安是很難的事,他人不能為,只有智者可以做到。

用見可否:清人俞樾在《諸子平議補錄》本條注下雲:“此以‘見可’、‘見不可’相對為文,不當雲‘見可否’也。‘否’衍字。”本句意為施展才智如果可行。

擇事而為之:選擇事情去做。

所以自為:這是為自己去做。

所以為人:這是為別人而做。

先王:前代君王。

言有之:有這樣的說法。

化:生、造化,指自然生成萬物的功能。

制道:法則與道理。

非獨:不僅僅。

忠、信、仁、義:忠心、誠實、仁愛、道義,這是古代基本的道德法則。

中正:正直。

道理達於此義者:本句意為,要徹底認清這種道理。

則可與言:就可以與人交談。

則可與谷遠近之義:就可以培養遠近的關係。谷,養育。陶弘景釋雲:“谷,養也,若能得此道之義,則可與居大寶之位,養遠近之人,誘於仁壽之域也。”

【譯文】

關係很親密而說的話卻很見外,就會被疏遠,關係很疏遠而說的話很深入就會很危險。不要將別人所不樂意接受的強加於人;不要將別人所不知道的,去教訓別人。別人有所喜愛,可以學習迎合他的興趣;別人有所憎惡,迴避而不要言及;所以用隱秘的方法進行而公開地收穫。所以要去除某事就可以放縱它,放縱的目的在於尋找可乘之機。那些外表形色不輕易表現喜怒的人,可以將大事託付給他。可知心的人,就可以任用;不能知心的人,深謀遠慮的人不會任用他。所以行事貴在控制別人,而不被別人所控制。控制別人就掌握了主動權,被人控制就是命運被人把握。所以聖德的人的行事原則隱秘,而愚笨的入的行事方法大肆張揚。智慧的人容易侍奉,愚笨的人很難侍奉。由此看來,求亡圖存和轉危為安是很難的事,他人不能為,只有智者能夠做到;智慧能夠用於普通人所不能瞭解,又不能見到的地方。施展才智如果可行,選擇事情去做,這是為自己去做;如果不可行,選擇事情去做,這是為別人去做。所以前代君王做事貴在隱秘。有這樣的說法:“天地萬物的造化,在高與深;聖人把握道術,在於隱秘藏匿。不僅僅是忠、信、仁、義,而是合乎中庸平乒之道罷了。”要認清這種道理就可以與人交談。得到這些道理就可以培養遠近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