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歷史表

在17世紀 法國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布萊斯.帕斯卡,發明了Pascsline,一個用來進行加減運算的計算的機器。到了20世紀,當尼克勞斯.沃思 發明了一種結構化的程序設計語言,他將其命名為Pascal語言,用來紀念這位發明首臺機械計算器的科學家。

在17世紀後期,德國數學家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發明了既能夠做乘除運算又能做加減運算的一臺複雜的計算機器。這臺機器被稱為萊布尼茨之輪。

第一臺利用存儲和編程概念的機器是雅卡爾花織機,它是由約瑟夫-瑪麗.雅卡爾在19世紀初期發明的,這種織布機是利用穿孔卡(類似於存儲程序)來控制在織布過程中經線的提升。

1823年,查爾斯.巴比奇發明了一種差分引擎,它不僅能夠很容易地進行數學運算,還可以解多項式方程。後來他發明了一種叫做分析引擎的機器,在某種程度上和現代計算機的概念類似。該機器有4個組成部分,一個製造場(現在的算術邏輯單元)、一個存儲單元(存儲器)、一個操作者(控制單元)和輸出單元(輸入/輸出)。

1890年,在美國人口普查辦公室工作的赫爾曼.何勒里斯設計並製造出具有編程能力的機器,該機器可以自動閱讀,計數和排序存儲在穿孔卡上的數據。

計算機的歷史表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電子設備體積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計算機的歷史表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晶體管比起電子管進步,但產生的大量熱量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芯片上。於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電子計算機系列IBM360系統。

計算機的歷史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