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縣發展戈壁農業綜述

清晨,戈壁灘剛泛起魚肚白,一輛輛運輸蔬菜的車隊駛出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六道溝蔬菜生產基地。這支車隊將行駛兩千多公里,一路南下,跨越黃土高原,最終抵達廣東。

來自戈壁灘的蔬菜,緣何能征服向來以挑剔食材聞名的粵港澳地區?

“光照足,品質好。”六道溝蔬菜生產基地負責人楊萬才道出了生產基地打通粵港澳市場的秘訣。日前,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工作專責小組辦公室發佈第四批生產基地認定名單,古浪縣黃花灘10號移民點六道溝生產基地榜上有名。“基地生產的毛瓜從2月7日開始向粵港澳發貨累計80噸,市場反饋評價很高。”

去年年底,六道溝共修建日光溫室1130座,年棚均收入2萬元以上,此外,黃花灘移民區五、六道溝日光溫室產業基地還與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香港豐泰農產品公司等高端蔬菜銷售平臺對接銷售渠道,沙窩窩裡的農產品正走向五湖四海。現在,以日光溫室為主的戈壁農業已成為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希


20年前,戈壁灘黃沙茫茫。20年後,戈壁灘沙裡生金。


過去,古浪南部山區群眾,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致富無門路,發展無優勢。沒出路怎麼辦?搬出窮窩找出路。截至目前,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已有6.94萬人搬遷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


如何讓移民群眾“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


“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下功夫培育到戶產業,將戈壁農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之一。”古浪縣給出的答案鏗鏘有力。走進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成片的蔬菜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養殖暖棚鱗次櫛比,牛羊在戈壁撒歡奔跑。


朱海峰曾經住在干城鄉金魚村,一家人指著30多畝旱地過日子,常年收穫只夠溫飽。2014年,朱海峰一家搬遷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陽光新村。比起過上好日子,他更想不到的是在戈壁石頭灘上種蔬菜。


“不敢想、不敢想,石頭上真的能種菜。”舉家搬遷黃花灘,眼望著遍佈平川的日光溫室,朱海峰致富心思活絡起來,他隨即承包了一座日光溫室。如今,朱海峰又在六道溝打起了工,月工資2700元。“親眼見到沙窩裡長出綠油油的瓜果蔬菜,心裡就高興,那都是擺脫窮日子的寶貝。”


如今的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處處是產業,處處有希望。日光溫室累計達到6808座,養殖暖棚累計達到1079萬平方米,萬隻種羊繁育基地累計產羔5.2萬隻,已向當地貧困戶投放種羊2.5萬隻……


去年,富民新村村民李應川栽種的日光溫室辣椒,賺了七八千元。不久前,他承包的養殖暖棚剛“上路”,棚裡的羊掛滿了春膘。“移民區產業發展越來越好,移民群眾才能更快富起來。”養殖暖棚裡,李應川一遍又一遍檢查飼草,“種植養殖兩手抓,錢袋子鼓起來。”


從望山興嘆的無奈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除了產業興旺,還緣於扶貧政策的“真金白銀”。2018-2019年,古浪縣累計落實產業發展補貼資金6.23億元,其中用於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3.94億元,帶動除兜底保障外、具備發展條件的所有貧困戶實現戶均


“就像練功夫。”古浪縣扶貧辦工作人員胡雪琴這樣和記者解釋移民區的產業發展。內練一口氣:加大富民政策施行,調動移民致富積極性。外練筋骨皮:建設脫貧產業項目,提升移民區“造血”能力。


富民新村村民何振田今年58歲了,精氣神十足。“從窮山溝搬到了這裡,過上了好日子,心情自然好。”何振田說,過去他們一家7口人住在干城鄉大魚村,那裡山大溝深,土地瘠薄。“山裡生活,一年到頭掙上仨瓜倆棗,只能糊弄著吃飽肚子。”


去年,何振田投資2萬元,政府補貼4萬多元,承包了一座日光溫室。“建日光溫室起碼需要6萬元。果蔬好吃苗難栽,幸福生活等不來,我得好好幹,才對得起黨的好政策。”今年,何振田的兩座溫棚種植了西瓜,都是訂單農業,只要按照公司要求管理,收益將達8萬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讓農產品拓寬銷路,走出戈壁,移民區打出兩套組合拳: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用工業化理念謀劃現代農業發展,對日光溫室基地統一育苗、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品牌,抱團發展,提高經營收益,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堅持自建和外引相結合,加快龍頭企業引進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陝西海升果業、德青源金雞、頂樂牧業……一個個響噹噹的知名龍頭企業和項目落戶古浪,致富的


4月22日,在古浪縣興盛種羊基地,村民陳延海領到了10只種羊。“聽說了這個消息,早就摩拳擦掌了,今後要養好羊、多賺錢,努力奔小康。”


但在幾個月前,陳延海對致富奔小康心裡還沒底。原來,2018年,陳延海從古豐鎮柳條河村搬遷至綠洲小城鎮,外出打工成了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剛搬下來,手裡沒有增收產業,務工又不長久。”


沒有產業“造血”,貧困戶脫貧致富後勁就不足,還存在一定的返貧風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近,陳延海向古浪縣興盛種羊公司交付5000元押金,“貸母還羔”,借到9只母羊、1只公羊。三年後,只要向公司返還10只羊羔,就能退回押金。“保守計算,10只羊在三年後能夠繁育50只羊羔,這些羊還購買了保險。我就只管好好養,努力奔小康。”抱著羊羔,陳延海致富信心滿滿。


“‘一借一還’不僅讓有養殖意向的農戶實現了產業發展,更向老百姓傳遞出一個信息,小康路上我們堅決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古浪縣興盛種羊公司負責人胡叢斌語氣堅定地說:“今年,我們還計劃通過良種調引、種畜純繁、雜交改良等方式,培育推廣‘古浪羊’,並新建15個萬隻種羊擴繁基地、能繁母牛生產基地和移民區種羔羊市場,不斷擴大移民區產業覆蓋,鞏固脫貧成果。”


搬出大山,來到平川,移民群眾錢包鼓了,致富底氣足了。貧困群眾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歷史,實現了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由粗放的傳統農業向精細的現代農業轉變。走出窮困,奔向小康,移民群眾的觀念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家家想致富、個個謀發展,移民區到處充滿了爭先恐後的精氣神,戈壁農業讓古浪縣南部山區的移民群眾擺脫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富、個個謀發展,移民區到處充滿了爭先恐後的精氣神,戈壁農業讓古浪縣南部山區的移民群眾擺脫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