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會對自己在書法風格上有什麼影響嗎?

吃著玩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不知你是否贊成?

第一,你一開始如果喜歡哪一個字體,這是對你愛好的定位,一旦定了位,千萬不要改變,這是你開始學書法的第一步。

第二,一旦選好了,就開始進入學習節段,要好好的臨它,把它筆法,結構等等學明白,當然開始要像為準,這得練習好長時間。

第三寫像了之後,再自己背寫,也要寫像,這更得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

第四,最關鍵就是談到你自己的風格問題了,無你是學的哪一體,無論楷書,行書或草書都基本上按這種格式去走。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事物,如果你都寫熟了,寫懂了,你就開始變,變成真正的你自己的東西,這樣,你就脫離了它,自己象小鳥一樣在天空自由飛翔了,以上這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這需要毅力,要拿出付出一輩子決心來完成這項事業。最後到那時你就明白我說話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體驗,謝謝對你有所幫助。


李慶傑0F3f


書法件需要有共性也需要有個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千書一面,每個書者的境遇,性格,才情,修養不一,映射在筆下的作品,也當各具面貌,書法精髓在於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然書法又是一個傳承與開拓並存的藝術形態,這兩者如何協調,如何促進,拙見如下:

一:書法臨帖在臨什麼?


書法的學習,從描紅摹寫開始,以某家某碑某帖為範,心追手摹,畢生效仿,毫髮不爽,連作品的用墨枯潤,牽絲盤旋,漬墨飛白,圈點塗刪,等全盤承接,從而形成強烈的肌肉記憶,下筆必成所學碑帖之態。用功越深其形態就越接近某帖,從而無限用功無限接近。此法受古今諸多書者所推崇。在當下亦成主流,愈演愈烈。觀書展亦有穿越之感........

愚以為如此臨習書法非習書之道也,幾點心得如下:

1:選師:,對古賢人的充分了解,在你心中給其畫像,包含:身高體態,性情習慣,德行學養,書法論著,履歷典故等,在你心中豐滿其藝術形象,從而對其有一種為師的崇敬。

2:選帖:根據你個人的性情喜惡,選擇你喜歡的法帖,深入瞭解法帖背後的故事,讀懂法帖的文章內容,以及法帖寫成的背景。(古人法帖多為文章載體,其文意會主導書寫的情緒,風格,節奏等,碑不在此列),

3:讀帖:結合以上兩點讀懂法帖的精神內涵;讀懂法帖的章法,總結出其節奏,避讓,空間的分割,找到法帖的開始—高潮—結尾的變化,以及章法之眼等;研習法帖的運筆的內在軌跡,思考在這種內在軌跡下,如何產生的該帖的筆法,(每個法帖的內在運筆軌跡幾乎一致,這點很重要),總結該法帖的普遍結字特點,找到字眼等。總結出以上資料,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簡單的理解,就像數學的公式,這個公式是自己去總結歸納的)

4:臨寫:根據以上總結針對性的練習。可適當強化系統中的特點。

5:出帖:當臨寫達到一定的水準時,將自己的書法見解,和以上系統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的實踐錘鍊,而形成一套全新的書法系統,全新的屬於你自己的書法面貌由此誕生。

二:書法件如何創作?


當下書法的創作與古人已經有截然的區別,古人傑出的書法件的誕生都是“無意為佳乃佳”,陸游詩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書法亦然;用”創作“的方式呈現書法件,是當下“書法作品”誕生的主要途徑;我們如何創作出一件書法作品呢?

1:文辭內容:確定好文辭內容,充分明白其內涵,及出處背景等。

2:書體,墨法的選擇( 根據文辭的內容,分析出其內在的精神美學,是雄壯、溫婉、禪機、勵志等,選中相應的書體和墨法,書體和墨法本身具有其獨特的語言)

3:字法的準確性,篆、隸、草、楷、行。中都有獨特的字法形式,特別是篆、草,需要反覆考證其正確字法。

4:立意:創作者對作品的表達。(作者的藝術思想,和精神內涵,)

5:章法的確定,思考尺幅大小,文字在載體上的分佈。

宗上對臨帖和創作的草草闡釋,拋磚引玉,同修書道!


夏庸書法


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是不是失去自我?

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是一個從無我到有我的過程。

書法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規律。前人為我們創造了許多可供傳承和借鑑的方法及經驗,為我們學習書法,提供了入門途徑。我們臨摹名家字帖,也就是在沿其途徑而登堂入室。若不臨摹,就會象瞎子摸象那樣,不著邊際了。

學習需要從無我開始,才能學到未知的知識,才能接受未知的知識。滿瓶盛不了水,虛其心才能納於物。

王羲之初學衛夫人,繼學李斯、曹喜、鍾爵、梁鵠、蔡邕、張昶……兼收幷蓄,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真草隸篆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厚積薄發,影響深遠。

在博採眾長的過程中,王羲之不但沒有失去自己,而是在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建立自己。

王羲之的書法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自成一家。《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

由此可見,臨摹名家字帖並不會失去自我,而是在建立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