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之年訪“二胡”

決勝之年訪“二胡”

在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鄉黃花灘村,胡中山(左一)查看和詢問收羊情況(4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記者近日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採訪時,聽說當地脫貧的“羊產業”發展有“二胡”。誰是“二胡”?

在古浪縣黃花灘鄉黃花灘村,記者巧遇“羊經紀”組織收羊販運。車廂前,上百隻羊擠作一團,爭相“搭車”。一旁幾位農婦在閒談,記者和她們搭上話,得知賣羊的正是當中一位農戶樊珠惠。

“這車有260多隻羊,能賣40多萬元。淨收入六七萬元。”樊珠惠指著道旁一位面色黝黑的中年人說,“養羊都是胡書記‘逼’的!”

中年人聽聞笑道:“不逼你們,你能捨出地來養羊?”

最初的黃花灘是個沙窩子。上世紀90年代,住在古浪南部山區的群眾為了生計陸續搬離,有的就近搬到了縣北面的黃花灘,在這裡集資打井、開荒種地。

“山裡旱極了,就想著往水上奔一下。”樊珠惠回憶,一家8口舉家遷至黃花灘時,總共分得10畝地。有機井,能澆上水,口糧就有保障。窮怕了,移民對山下的土地格外珍惜。但有個人偏偏要把好好的地拿來養羊,這個人就是胡中山。

彼時的胡中山是黃花灘村黨支部書記,群眾大都由山區搬來。2010年,胡中山開始動員村裡人修建養殖暖棚,養羊致富。

“一座暖棚7分地,要養羊就得劃拉掉一人的口糧,那我能答應?”那段時間,樊珠惠遠遠看到胡中山就低頭繞著走。胡中山卻找磚廠賒了磚,拉到樊珠惠家門口,又幫她聯繫申請貸款。拗不過胡書記的誠意,樊珠惠“豁出”土地來養羊。近10年過去,樊珠惠家羊存欄七八百隻還嫌不夠,“啥時候過千就好了。”

今年58歲的胡中山是最早一批搬遷到黃花灘的拓荒者,也是這裡羊產業的開拓者。剛搬下來的時候,住的是地窩子,種地只能解決口糧,群眾連澆地的電費都交不起。

決勝之年訪“二胡”

在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鄉黃花灘村養殖小區,胡中山(左)向“羊經紀”詢問收羊情況(4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2009年,當地組織村幹部外出學習。與一位富裕村幹部的交流讓胡中山很受啟發。“他讓我想想,老百姓過去幹啥,發展條件適應啥。”胡中山來了靈感:古浪歷來有養羊的傳統,要不試試養羊?

山裡養羊漫山跑,下山得有新辦法。胡中山考慮在黃花灘修建現代化養殖暖棚,形成規模。沒有磚,胡中山找磚廠賒;沒有買羊錢,胡中山就找政策、求銀行。“那時晚上躺床上想,光賒磚就賒了200多萬元,要是群眾還不上,我拿啥給人家還?”

如今,黃花灘村羊產業全面開花。“羊經紀”等新行當很紅火,村裡六成群眾關聯著羊產業富了起來。去年一年,黃花灘村群眾收入加起來超過2000萬元。

2013年,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成立後續產業專業合作社,胡中山任黨委書記。他繼續在這裡為6萬多移民“拓荒”興業。

作別胡中山,我們繼續尋訪另一“胡”:55歲的黨員胡叢斌。他曾是公務員,後下海經商,現在又當起“羊倌”。

決勝之年訪“二胡”

這是在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拍攝的興盛種羊繁育公司(無人機照片,3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2017年底,古浪縣成立了興盛種羊繁育公司,由縣政府全資投建。“貧困縣拿出點錢不容易,都得用在刀刃上。”不必要的開支,胡叢斌全都省了。從法人到辦公室主任,都是胡叢斌一人。

這裡的羊多是“外來戶”,也是胡叢斌的“寶貝”。伺候“寶貝”可不容易,胡叢斌幾乎天天住在公司裡。早“點名”晚“報數”,白天當“羊廚子”,晚上做“羊保安”,自己的時間表也照“羊日程”安排。

從一無所知到講起繁育頭頭是道,胡叢斌花了兩年時間,光筆記就記了9大本。如今興盛公司羊存欄達10萬隻,其中羊羔就接近6.5萬隻。“現在單聽小羊的叫聲,我就知道它是餓了還是病了。”胡叢斌說。

決勝之年訪“二胡”

在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興盛種羊繁育公司,胡叢斌查看羊羔長勢(4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兩年來,興盛公司已帶動4300多戶貧困戶參與羊產業。貧困戶除了能在公司務工,還可將公司當作“羊銀行”,以“貸母還羔”的形式自養,或由合作社代養,“嵌入”產業中。

“品種退化怎麼辦?我現在考慮更多的是羊產業三五年甚至幾十年後的事情。”最近公司正在進行優質品種雜交實驗,胡叢斌希望通過品種改良,培育出適應性更好、更經濟的“古浪羊”,“這樣至少在今後幾十年,古浪群眾都能通過羊產業持續受益。”

胡叢斌說,羊產業是古浪群眾認可的脫貧產業,產業的前景、可能遭遇的風險挑戰得想早一些,預估充分一些,在系統性、精準化上做文章。

在這些“拓荒人”的引領下,羊產業“強筋壯骨”,正成為脫貧的“穩定器”。如今,古浪縣已累計建成養殖暖棚18萬座,發展規模養羊戶2萬多戶,羊存欄超188萬隻。

訪罷“二胡”,記者一直在思考:古浪“二胡”,一個鋪陳羊產業的過去,一個描畫羊產業的未來。什麼是他們共同的“帶富”密碼?

就產業而言,選擇既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實際,還要尊重群眾主體,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發展要有全局觀,也要有歷史感,既要謀劃全鏈條,又要及早把脈“治未病”。於個人來說,這“密碼”就是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擔當盡責、甘於奉獻。他們在,勝可期。(參與記者:範培珅、張智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