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廣東十三大祠堂

廣東十大祠堂

1、廣州市陳家祠

( 4A景區 )

盤點廣東十三大祠堂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較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陳家祠的建築雕塑飾件多達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磚雕41件、銅鐵鑄和壁畫13件。陳家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潮州市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位於城區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雙旌石”下。筆架山或稱東山,又因韓愈而稱韓山。韓祠主體建築分前後二進,古樸典雅,肅穆端莊。祠內梁間遍掛名家題寫匾額,沿壁則環列歷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書法珍品和研究專訪文史的珍貴資料。2006年05月25日,韓文公祠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3、湛江市雷州雷祖祠

雷祖祠位於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傍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稱“雷崗聳異”,為雷陽八景之一。也是廣東省的地方民間信仰之一。 雷祖祠始建於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雷祖〕的祠堂。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依山而築,北村南趨,山下是一望無垠的萬頃洋田,其勢極其雄偉壯觀。祠分三進,由山門、正殿、側殿、後殿、東西康、鐘鼓樓、碑廊等建築組成,全部建築沿中軸線佈局。順山門青石板臺階抬級而上可直通後殿,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是嶺南地區較大的洞堂之一。

4、已略黃公祠

己略黃公祠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義安路鐵巷2號,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是一座二進院,面寬15.4米,進深25.7米,被譽稱為“潮州木雕第一絕”。己略黃公詞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己略黃公飼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潮州木雕藝術殿堂,梁枋兩端飾以形象各異的龍、鳳、獅等祥瑞動物,“銅雀臺”、“張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戲曲傳奇、民間故事則是木雕創作的主要題材,“韓江麗景”地方風光類也有體現。

5、廣裕祠

廣裕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從化區太平鎮錢崗村,有七處歷史文字的印記,建築面積共816平方米,佔地約992平方米。廣裕祠是廣東第一次發現有確切建築年代的古建築,被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稱為“非常寶貴的建築標本”。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蹟裡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確的維修記錄刻在脊檁下或者牆體的碑文上。廣裕祠堂共三進,坐北向南,主座均為木構架,兩旁山牆承重、屋面素瓦、懸山屋頂,是珠三角地區祠堂中具明顯北方風格的實例。

6、從熙公祠

叢熙公祠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的華僑陳旭年營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資政第”的中心。祠不大,位於廣東潮州市潮安縣彩塘鎮金砂管理區斜角頭,始建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竣工於1884年(清光緒九年),整個工程歷時十四年,耗資二十六萬銀元。該祠以其高超石雕藝術馳名,其鑲嵌於門樓石壁之上的四幅石雕士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堪稱石雕一絕,圖中人物神態各異,或拋網捕魚,或牧牛而歸,栩栩如生。

7、茶東陳氏宗祠群

陳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宗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建築群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陳氏宗祠為三進三間佈局,置有雨廊、偏廂、天井等構築,門樓為四柱三間戲臺式單簷建築。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宗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8、丁氏光祿公祠

丁氏光祿公祠(丁日昌舊居)建於清同治至光緒初年,是一個集祭祀、起居、藏書、教育於一體的綜合功能建築組群,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實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極具地方特色,為典型的潮汕地區祠堂風格,稱“百鳥朝凰”,在潮汕地區建築史上極具代表意義和研究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樂從陳家祠

樂從陳家祠即沙滘陳氏本仁堂。該祠為順德區現存較大較好的祠堂建築,對研究廣東祠堂建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樂從陳家祠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竣工於二十六年(1900)。據傳,該祠由當地陳姓子孫集資興建,建築佈局和形式仿廣州市陳氏書院。祠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均為硬山頂,面寬進深各三間,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據說,陳家祠內所有酸枝、坤甸、柚木、花梨、東京等木料,是當年旅居南洋的華僑陳泰捐贈,為了選購良材,他遠渡泰國等地,深入林區,親自挑選,最後經新加坡運抵香港,轉運回沙滘使用。

10、吳氏著存堂

吳氏著存堂--河隴吳氏著存堂大宗祠,也稱賀隴老祠。位於河隴村老寨內中街巷頭,坐東北向西南。肇建於清嘉慶年間,以上寨老爺宮來龍入首,跌宕起伏,盡尾而結,後埕為生化腦,後溝水環抱繞過面前,前掘“水門仔”風水池,溪邊溪水逆朝有情,誠為美地。 整體建築為三進旁門磚瓦木結構“臥獅”造型,前中後脊俱飛火星簷,三山略去,設倒反照壁,內設正殿正龕,拜亭,灰崗岩石旗杆夾多座,雕欄畫棟,氣象萬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藝隨處可見。吳氏著存堂不設旁龕,正龕供賀隴(河隴)吳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崗公牌位。

11、汕頭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張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東墩街道金譽居委大新路大池前,始建於宣德六年(1431年),乾隆甲戊年和甲子年一九九五年重修。宗祠是坐西向東,二進一天進一拜亭格局。通面闊16米,通進深26.9米,建築總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屋內採用抬梁石木結構。外觀為硬山頂、金式屋角,鋪琉璃瓦,其屋脊尤其與其他建築不同,塑有立體人物三層雕“祝壽圖”,人物形神兼備,場面景物繁複眾多,彩繪豔麗。正殿有金漆雕木門頁12扇,畫工精美。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12、中山市馮氏宗祠

馮氏宗祠位於翠亨村東部,是孫中山幼年讀書處。建於清代前期,坐西朝東,佔地118平方米,磚木結構。馮氏宗祠是翠亨村馮姓人家的祠堂。清代後期曾作為翠亨村村塾使用,主要招收農家子弟學習四書五經,進行啟蒙教育。清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孫中山曾在此讀書,並對塾師只要求學生背書而不給學生講解的教學方法提出質疑。在此期間,孫中山與陸皓東等同學結為好友。馮氏宗祠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多次對該祠堂進行保護性維修。馮氏宗祠,為硬山式磚木穿鬥抬梁混合結構,抬梁為瓜柱形穿鬥。二進四間並闢有廚房建築佈局,二進前置有天井。2000年11月29日,市人民政府把馮氏宗祠確定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3、東莞葉氏宗祠

葉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葉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石龍鎮新維村,建於清代咸豐辛西年(公元1861年)秋,距今有140多年,是新維村立圍的標誌。祠堂佔地400多平方米,是傳統的嶺南祠堂建築風格,紅石青磚琉璃瓦頂,三進兩廂,內設議事廳,環境幽雅,村民常在此聚合。鄰近葉姓員生赴考也在葉氏宗祠歇息、攻讀,歷史上產生舉人多名,其中有三名舉人均在“葉氏宗祠”前立旗杆,光耀後人。宗祠代表著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來源:網絡資源 不分排名前後 供市民參考娛樂 若有錯誤請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