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千年粵繡,萬丈光芒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星漢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不少優秀的文化作品和精湛工藝,這些作品和工藝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中的傑出代表。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寫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這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思想,人與天相互融合、和諧共處,才有萬事興盛通達,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天上有日月星辰照耀,人間有四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相輝交映。

粵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其特有的文化歷史價值和濃郁的地方藝術風格特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瑰寶,成為嶺南大地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道聲名顯赫的藝術名片。悠悠千年粵繡,針針凝心血,散發著萬丈光芒。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1.溯千年,尋粵繡

據史料考證,粵繡起源於唐朝,這是有一定歷史條件的。在經歷了南北朝時期一百多年的紛繁戰亂與顛簸飄離之後,飽受戰爭荼害,妻離子散之苦的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隋唐的大一統,結束了這種據地為陣、擁兵自立的混亂局面,中原民族往嶺南遷徙過程中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工藝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民族高度交匯融合,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社會人口的增加,物質基礎的充裕,各種文化的大交融,民族的深度融合,必然帶來人們對高層次物質的追求。據唐玄宗時期蘇顎撰的《杜陽雜編》中記載:

“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

這段話講述的是在南海(今廣州)一名叫盧眉孃的少女精於手工,能夠在一尺長的絹布上繡上七卷《法華經》,並且刺的字還沒有一粒粟那麼大,字字分明。

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如同我們現在看到一些技藝人在米粒上刻字一樣,功夫不到家根本實現不了。這也說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粵繡已經出現,並且刺繡工藝精湛,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這裡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當時的南海太守張九皋(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見所轄地百姓的刺繡做工精細、圖案精美,於是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貴妃見後大喜,感嘆世間竟有如此美妙經綸之物,因而大加讚賞。如此一來,龍顏大悅,張九皋獲得加官三品,可謂是幸事啊!一時間,滿朝文武無不驚歎,粵繡一度成為皇室御用的貢品,除了繡在服飾上,還用於繡作佛經和佛像。這一段史料記載和歷史故事,是我們溯千年、尋粵繡的初始。

由此可知,粵繡在唐朝時期已經出現,而且工藝精湛,雖根植於民間,但獲得了上層社會的青睞,還一度應用為宮廷用品等,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2.沿千年,知粵繡

知粵繡,說粵繡,必然要講到嶺南。自唐以後,無論朝代如何更替、行政建制如何改變,嶺南基本上指現在的廣東大部,廣西、海南少部區域。這一帶氣候溼潤,植被茂盛,自古有“百越之地”“南蠻之地”之稱,用來形容當時這一帶的野蠻落後與瘴癘之氣盛行。放在當時,這裡都是大家不願去的地方,如韓愈曾寫道“一封朝湊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何等淒涼!但是從現代的考古來看,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了嶺南在秦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因而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加上北方民族的遷徙、文化的融合,為粵繡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唐、宋時期,繪畫在當時社會很流行,基本上是當時文人的必備技能,受繪畫影響,《考工記》就把刺繡歸入繪畫之列。到了宋代,造紙術已經非常成熟,但依然有大量的絹畫傳世,這是因為絹畫比紙畫更利於保存,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收藏於博物館的那些名畫,大部分都是絹絲質地。這一時期的粵繡,自然是作為上層社會的高雅品,至宋元時期,當時廣州港貿易繁榮,來往商船如過江之鯽,粵繡得到了快速發展,粵繡品由此輸出到國外。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明清時期,我們知道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隨船物品裡面就有不少絲綢品,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這下可打開了西方貴族的視野,價廉質優,賦予東方韻味的絲綢正迎合了西方對東方的綺麗想象。下面有幾個例子,足見當時粵繡在西方社會中的盛行。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歐洲商販見粵繡的精美與價廉,但在歐洲市場是缺乏的,便覺有利可圖,於是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那些穿慣了棉麻布、盔甲的皇室、貴族如獲至寶,一時間蜂擁搶購。絲綢質軟輕盈,穿著舒適從容,在當時能穿上絲織品絕對是身份的象徵。還有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機智葡萄牙商人偶得龍袍繡片,欣喜若狂,回國將它獻給國王,國王一瞧這可是好東西啊,於是大悅並賜予重賞。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那時候澳門是葡萄牙採購中國商品的一箇中轉基地,但真正的貨源集中在廣州。僅以紡織作坊為例,當時在廣州附近便多達2500餘家,每個作坊約有工人20名,可見當時紡織刺繡的盛況。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可能受“傳男不傳女”的傳統影響,當時多為繡男工(俗稱“花佬”),這是古時粵繡的獨特現象,有“三千花佬”的傳奇,這也是粵繡與其他刺繡的一個顯著區別。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粵繡的繁榮盛況。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格蘭都鐸王朝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看到廣東的金銀線繡後,立即被其精美的材質、精巧的繡工和華麗的圖案所吸引。女人天生愛美,女王也不例外,她做了一個大膽決定,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行業協會。絲綢和絨線等原材料直接從中國進口,模仿粵繡的針法,做成高檔服飾品。伊麗莎白一世逝世以後,查理一世(與伊麗莎白一世無宗親關係)繼續倡導本國人種桑養蠶,發展刺繡業。可見,粵繡當時在西方社會獲得極高的地位和推崇。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為規範管理和經營,約束不法行為,廣州當時成立“錦繡行”協調處理國內的行情,針對出口行情,專門成立刺繡出口的專營洋行,類似於現在的專賣店了。對於刺繡製品的原料、顏色、構圖、尺寸、繡工的工時和價格等,都有具體的規定。這相當於現在開始制定行業標準或者國家/國際標準了。

乾隆年間(1736~1795年),據統計,廣州和潮州地區有繡坊、繡莊達五十多家,三千多“花佬”每天忙於機架前,飛針走線,完成一幅幅精美繡品。另外,佛山也有十幾家繡坊,並且分工明確,近似於流水線作業;在南海、順德農村,從事刺繡加工的婦女,有三四千人之多。有一首《南海竹枝詞》便是描寫這段芳香四溢、繁榮繁忙的時景:

希珍大半出西洋,番船歸時亦置裝。

新到牛郎雲光緞,邊錢堆滿十三行。

近代以來,受社會動盪不安,戰亂的影響,粵繡的發展轉入低谷,但仍出現了諸如大幅粵繡《蘇武牧羊》《丹鳳朝陽》等佳作。在1915年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孔雀牡丹會景》更是斬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為“繡花王”。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綜上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近海通商等,沿襲千年的發展,為粵繡的繁榮、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粵繡的發展達到了新高度,可以說是舉世聞名了,甚至還得到英國女王的讚賞和推崇。

3.看今朝,賞粵繡

前面追溯了粵繡的起源及發展,一千多年的歷史脈絡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如同潮水漲落,粵繡的發展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粵繡的豐富內涵之美。

正本清源,歸納一下:粵繡是廣東地區刺繡的總稱,包括了廣州市為中心和南海、順德、番禺等地的“廣繡”和以潮州市為主暨汕頭、潮安等地“潮繡”。

從用料和針法類型來看,粵繡的類型有絨繡、線繡、釘金繡、金絨繡四種之分,其中尤以加襯浮墊的釘金繡最著名。廣州最具代表的是絨繡,潮州最具代表的是金絨繡。刺繡工藝針法上:有基礎針法、輔助針法、象形針法三大類,直針、續針、咬針、鋪針、釘針、勒針、網繡針、打子針等45種。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從圖案特徵和技藝特點來看,粵繡的最大一個特點是圖案裝飾性強,佈局飽滿,空隙少有,色彩濃豔,顯得熱鬧而緊湊。這表明廣東一帶的人們更喜歡雍容華貴的色彩。表現為:其一在用線上,主要是絲線、絨線,還有孔雀毛捻縷、馬尾纏絨;其二在色彩上,粵繡用色非常明快,常用紅、綠對比強烈的色彩,善於勾勒,色彩華美不俗、豔麗多彩,而蘇繡用色和諧;其三粵繡多用金,喜用金線作為剌繡花紋的輪廓線,湘繡主要用硬、軟鍛,純絲和各種顏色的絲線;其四粵繡裝飾花紋繁縟豐富,繁而不亂,構圖渲染出熱鬧歡快的氛圍,花紋繁縟的特點恰恰與廣東人熱情奔放的性格吻合;最後就是繡藝紋理凊晰,善留水路,巧妙運用金、銀線結合,立體感強。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從刺繡題材上看,粵繡以龍鳳、牡丹、松鶴、飛禽走獸為題材,成品多充作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賞用品、戲服裝飾品等。眾所周知,嶺南一帶多崇山峻嶺,且又靠近沿海,長期以來人們上山打獵、下海捕撈,自然與飛禽走獸接觸多,這也是粵繡多以龍鳳、飛禽走獸為題材的原因。在題材上,蘇繡的代表作是貓,湘繡的代表作是虎,蜀繡的代表作是熊貓,下面選取的是四大名繡的典型題材作品。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19世紀末擔任英國駐華公使館醫生的史提芬·波西爾在講述粵繡時說道:“中國人長於刺繡花鳥,而廣東人於此技尤為特長……廣東刺繡多輸入歐洲,可見中國刺繡對國外影響頗大。此與同時,廣東也吸收了不少外來文化滋養。”

從粵繡的作品上來看,具有觀賞價值的如條屏、座屏、屏風等,以及日常服飾。

壽鸞刺繡是目前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粵繡製品(長4.2米,寬2.8米),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廣東同泰店號官繡所制。該刺繡品大量使用金鉑線,製作工藝複雜,還刺有描金祝壽語,字體工整,內涵深奧,乃稀世珍寶。此外,粵繡的主要代表作品還有《百鳥朝鳳》《吹簫引鳳》《晨曦》等。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粵繡∣嶺南走出的千年傳奇,不朽瑰寶,你知多少?

總體來說,粵繡凝聚著歷代刺繡藝人們的智慧與勤勞,從創作的藝術風格到構圖思想都充滿了嶺南特色,其成長曆程無不與嶺南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時至今日,粵繡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新曙光。

4.眺未來,愛粵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機繡被運用到粵繡的製作中,傳統手工刺繡的發展受到了挑戰,但是機繡所能達到的品質遠遠與手工無法媲美。由於粵繡技藝人才缺失,加上粵繡表現題材拘泥、單一,缺乏創新,跟不上時尚發展,粵繡產業鏈不健全、市場不景氣,還有地方上不重視,一度出現了“粵繡之鄉無繡娘”的尷尬局面。

粵繡作為融技藝與文化為一體的藝術,其蘊含的文化性與精湛的藝術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粵繡似乎有些落伍了,而粵繡技藝一旦失傳,這對粵繡將是毀滅性打擊。

因此,加大對粵繡的宣傳,發掘其豐富文化內涵,創新刺繡工藝,培養刺繡技藝人才顯得尤為迫切,粵繡的傳承與發展刻不容緩。我們有幸看到,在2006年粵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相信,新時代啟航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未來必將承載著粵繡之美,因為愛粵繡,粵繡才越美。

我們所希冀看到的“希珍大半出西洋,番船歸時亦置裝。新到牛郎雲光緞,邊錢堆滿十三行”景象必將會再現。

(注:為敘述生動形象,所選圖片源於網絡,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