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後經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流水


首先我們要定義“聽話的孩子”,我們所謂的聽話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孩子生來就有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孩子好動、探索的動力,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孩子難免會有喜、怒、哀、樂。

被大家定義為聽話的孩子是不哭不鬧,什麼事兒都順著家長嗎?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說不許哭,這個時候孩子繼續哭鬧就是不聽話嗎?孩子不哭就是聽話嗎?

家裡來了客人,家長要求孩子把好吃的拿出來分享,孩子不分享就是不聽話嗎?孩子分享就是聽話嗎?

白天媽媽要去上班了,孩子想讓媽媽多陪自己一會兒,這個時候孩子哭鬧要求媽媽留下來就是不聽話嗎?孩子不哭不鬧和媽媽說再見就是聽話嗎?

……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都會表現出不同的心智結構和不同的情緒情感。

當孩子咿呀學語還不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時候,哭是孩子唯一可以發洩自己,並向外發出信號傳達自己不舒服的方式。

很多大人都說自己很喜歡小朋友,但是孩子們一哭,自己就會很煩。那大人煩了,這個孩子就是不聽話了嗎?當我們不去了解孩子哭背後的原因,而只是呵斥孩子不要哭,那麼慢慢的孩子知道哭會讓家長很生氣,他不再用這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這個時候孩子成為了大人們口中聽話的孩子。那他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發洩自己呢?說又不會說哭又不讓哭,孩子只能把不好的情緒壓抑在心裡。當負面的情緒積壓的越來越多,小孩子可能會生病。那長大後的孩子呢?他們依然會習慣的把負面的情緒積壓在心裡。

三歲左右的孩子在不斷地發展著自我,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什麼都說是我的。這個時候的孩子讓他來分享,孩子很難做到,在他的心智結構中,他還正處於建立自我歸屬感的過程中,強迫的分享只會破壞孩子的情緒情感發展。

很多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們很難做到分享,孩子們在這個時期為了保護自己的東西會使出渾身的力氣,這個時候大人們會說孩子小氣,說孩子摳門兒,說孩子不聽話。這個時候孩子們被迫分享著自己的東西,他們會很沒有安全感,歸屬感。久而久之,孩子會對自己的東西要麼不那麼珍惜,要麼更加珍惜,他們害怕失去,他們學著隱藏,慢慢的長成了我們口中的自私。

媽媽上班孩子哭,媽媽說孩子不聽話。孩子習慣了媽媽白天上班,不再那麼依戀媽媽的時候,媽媽又會抱怨孩子不依戀自己。

媽媽白天要上班,孩子不捨得和媽媽分開,於是不停的哭鬧,這個時候媽媽應該想一個很好的辦法,和孩子正式的再見,並且告訴孩子媽媽去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而不只是單純的發脾氣,認為孩子不聽話。正式的、有儀式感的告別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而發脾氣式的離開只會破壞孩子安全感的發展。當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戀感被破壞時,小小的孩子只能夠去尋求其他的依戀對象,這會讓孩子慢慢對媽媽失去依戀感,如果是這樣,媽媽請不要抱怨孩子和自己不親。

有時候我們口中的聽話使孩子無限的壓抑自己所表現出來的,我們真的去了解過我們所謂的孩子不聽話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嗎?如果我們瞭解了,接納了,尊重了,並且幫助孩子建構正確的方法時,我們的孩子將會是一個擁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著喜怒哀樂,會尊重他人,也會愛戴自己的孩子。


小孩花


為什麼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心理問題?

是這樣的,聽話的孩子從小是父母家人的影響,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後天的,孩子聽話沒什麼不好,但是特別聽話,就是小時候經常說的這孩子真乖,幼小的心靈裡,天天裝著真乖乖,小孩子是否就有了心理負擔,是否限制了孩子的天牲,創造思維,孩子的好奇心,在大人的誘導下,孩子天天做個乖寶寶。

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原因就在這裡,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大人的一舉一動,舉止言談,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作為父母教育好孩子,可真算的上是一次偉大的心靈工程啊!

孩子教育,年輕的爸媽,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生長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驕生慣養,本身就有很多不好的習氣,再做孩子的啟蒙老師,可要先得進行修練,嚴以律己,自我完善!

孩子教育,對孩子不要管的太嚴,雖不能完全放飛,但也要給孩子自由,千千萬萬不要對孩干擾太多太多,不能讓孩子完全按父母設計好的軌跡運行,上邊說的乖寶寶,實際上是從小的心理障礙,也可以說,從小沒有養成健全的思維能力,只所以出現長大以後的心理問題。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也不一定就不好,父母要辯證對待,先聽聽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的理由,對的肯定,錯的糾正,要讓孩子完全明白過程。小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經常問這問哪,就是孩子思維發展的進步,孩子不管場合,不管時間,哪裡想起哪裡問,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冷落了孩子,父母不管做什麼,一定要先回答孩子的提問,如實在忙不過來,也要安慰好孩子,千萬不要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一定要從小培養成健全的思維能力,避免長大後出現心理問題!


用戶安康幸福


1. 從成長年齡階段看:

孩子剛出生,猶如一張白紙,後期在家長、老師、社會慢慢培養認知、行為、性格;

0~8歲,大部分的認知是由家長培養和輸送的,所以這個時期,我們會感覺到孩子特別的乖巧、聽話,尤其是聽到孩子們說:“我爸爸說……”、“我媽媽說……”

8~18歲,隨著接觸的知識、事物、人際關係(同學、老師、朋友等)越來越多,加上身體也在發生變化,他們對事物的觀察,開始擴大視野,開始糾結、考慮,或內心想:“這個事兒,以前我爸我媽說是那樣,而我今天看到的是這樣……”他們開始產生疑問和批判,甚至開始自主的選擇和決定。這個時候,我們看孩子的行為習慣等,就會發現,孩子咋就變了呢?

2. 聽話。這個詞,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沒有具體的指向。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聽話,就是孩子完全按照我們的預期言行,我們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做什麼。若是這樣,家長的思維一定被限制或部分限制了,用我們限制的思維,限制了孩子的成長。更好的方式是,引導孩子經歷成長,他經歷的多了,感受才會更深,成長的收穫才會更多。

3. 孩子和咱們家長,是兩代人,年份上講,相差20幾年,甚至更多,咱們關注事物的態度、角度、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出現我們認為不太合理的言行時,作為家長,可更多的思考背後的原因。比如,孩子和家長溝通少了,背後原因是孩子和家長之間缺少共鳴,如果要解決,就要創造共鳴(一起做喜歡的事兒等)。

4.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請留意具體的呈現方式,一般情況可以通過疏導、運動、陪伴等進行舒緩;若是因為長期忽視或心理問題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建議聯繫專業心理諮詢師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