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勢防禦與敵後游擊戰,平型關戰鬥經驗

胡渡先生

林彪的指揮藝術|攻勢防禦與敵後游擊戰,平型關戰鬥經驗

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以劣勢裝備一舉殲滅日軍精銳第5師團21旅團一部1000餘人,擊毀汽車上百輛,馬車200輛,繳獲槍炮1000餘支(門)和大批軍用物資。林彪作為115師主要指揮員,其戰術思想正是在井岡山斗爭中逐漸形成的短促突擊。

1935年,林彪在《論短促出擊》一文中認為,短促出擊不是陣地戰而是運動戰,就是對於從堡壘內出來做短距離(約五到十里)推進築堡的敵人,乘其立足未穩時,出其不意地予以迅速、短促的突擊,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在戰鬥前,應當對敵情和地形要調查清楚,做出預判;當敵人脫離堡壘掩護,進入我軍預先選定的出擊地域時,首先斷其退路,然後從敵之兩側發起突擊,接著正面部隊配合進行反突擊或攻擊前進。

林彪認為,短促突擊最主要的保持軍事秘密,防止敵人發現我軍作戰企圖;同時一旦突擊開始,就要堅決、果斷、迅速、乾淨地消滅敵人,千萬不能有任何動搖、猶豫和遲緩;而且,為了便於機動作戰,除了有把握堅守的地方,不應該到處修工事、建支撐點,防止為敵所用。這一作戰思想在第五次反圍剿時逐漸形成,在平型關得到了靈活運用和提高。

林彪的指揮藝術|攻勢防禦與敵後游擊戰,平型關戰鬥經驗

當時,日軍自大同南下進攻,前鋒進至平型關外,國民黨軍退守雁門關、平型關一線,想要堅守內長城防線。為配合國民黨軍作戰,遲滯敵人的進攻,115師隱蔽集結於平型關以西60裡的西大營鎮待機。經過多次現地勘察,林彪等人認為這一帶地形溝壑縱橫,便於隱蔽,而且能夠對日軍形成較大的包圍,非常適合打伏擊。

下定作戰決心後,林彪命令685團迎頭截擊,並阻止前方日軍回援;686團中間突擊,分割殲滅沿公路開進的日軍;687團斷敵退路,並阻擊日軍後來增援;688團為師預備隊。為了隱蔽作戰企圖,戰鬥前夜(24日),各部隊才冒著大雨和山洪進入伏擊地域,並於拂曉前做好戰鬥準備。25日7時許,日軍全部進入伏擊地域,115師發動突擊,先截頭、後斷尾、再分割包圍,只用了6個小時,就將被圍的日軍消滅,充分體現了勇猛、迅速、果斷、乾淨的作戰原則。

林彪的指揮藝術|攻勢防禦與敵後游擊戰,平型關戰鬥經驗

戰後(10月17日),林彪總結了《平型關戰鬥經驗》(十二條),並結合幾個月對日軍作戰實踐,(12月5日)形成了《對日作戰經驗》(十五條),本文綜合如下:

一是敵人武器裝備先進,採取分路進擊的外線作戰,我軍不應處處設防、被動防禦,而應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運動戰法,也就是攻勢防禦。

二是日軍驕惰,不愛做工事,統一穿皮鞋,不善於搶山,我軍可誘敵至山地,乘其立足未穩進行突擊,此時敵飛機、大炮、騎兵的作用也會大大減弱。

三是日軍戰線越來越長,以八路軍目前的兵力和裝備,在敵後進行側擊和遊擊是最好的戰法;

四是戰鬥開始後,我軍必須猛烈衝鋒,進行肉搏戰,使敵人的炮不好使,手榴彈是敵最怕之武器。

五是敵人怕夜戰,我軍應急利用夜戰消滅敵人。在有月光之夜,可進行大規模夜戰;在有星光之夜,可進行小規模夜戰;在黑夜可進行擾敵之夜戰。

林彪的指揮藝術|攻勢防禦與敵後游擊戰,平型關戰鬥經驗

六是日軍作戰經驗和吃苦精神均不如我軍,戰術就是《戰鬥綱要》上那一套,缺乏隨機應變;而且其攻擊精神並不高,殘敵拒不繳槍,並非勇敢堅決,而是怕被俘後殺之,因此不難以政治宣傳瓦解之。

七是平型關之戰,我軍隱蔽於敵前進道路兩側三十里至六十里,時間達一星期之久,在群眾幫助下,隱蔽了作戰企圖,購買糧食、搬運戰利品、轉運傷員也都有群眾幫助,可見群眾工作之重要。

八是針對敵偽政權,我軍應多派游擊隊深入敵佔區,牽制與削弱大敵,消滅與驅逐小敵;收復失地,破壞為組織;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政權、抗日武裝;收容潰散官兵,使之繼續抗戰。

林彪的指揮藝術|攻勢防禦與敵後游擊戰,平型關戰鬥經驗

平型關戰鬥是八路軍首次對日軍作戰,也是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林彪作為一線主要指揮員,這些總結和思考非常寶貴,為毛澤東籌劃抗日戰爭的戰略全局提供了寶貴的作戰經驗。1937年10月,115師主力轉至呂梁山脈,聶榮臻分兵3000留在五臺山地區,在敵後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