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退位對他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忠貞之志


漢獻帝退位對他本人來說是一件好事。當時東漢皇室的軍事實力早已當然無存,天下三分已成定局。漢獻帝手裡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在曹家父子的保護下苟活著,如果執意反抗不退位只能引來殺身之禍。並且從退位後的情況來看,曹丕待漢獻帝還算不薄,封其為山陽公,並允許其帶著妻兒一同到封國生活。可以說獻帝退位後的生活比他當皇帝的時候更好,他和皇后曹接夫妻二人在山陽封國裡整日上山採藥懸壺濟世行醫救人,對窮苦百姓不收分文,當地的百姓都感念其夫妻的恩德,世世代代保級他們。最後獻帝也得到了善終,並且比曹丕還要多活了很多年。


panpan1022


漢獻帝退位對他來說是並不是好事,理由兩點:

一、漢獻帝劉協退位讓他顏面完全丟淨。漢獻帝退位相當於把他最後一塊“遮羞布”給揭開了,不管怎樣,它只要在位一天,好歹還算是當下天子。而一旦通過被禪讓“趕下臺”,沒有任何反抗就“心甘情願”地把天子的位置讓給了別人,這個“軟蛋”的恥辱將永遠寫在歷史中。與其在屈辱中苟活,還不如在抗爭中“永生”。

二、漢獻帝退位成為劉氏家族的“歷史罪人”。漢獻帝的禪讓,讓劉邦打下的江山,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斷送”。劉協將有何面目到九泉之下去見他的劉氏列祖列宗?如果劉協不主動退位,曹丕好歹不敢毫無理由地把他給“廢”了,最多讓他“暴斃”。但如果這樣的話,曹丕還是不能名正言順地取得皇位。因此,只要劉協“賴”在皇位上不下來,漢室江山就會多存活一天。指不定劉備的“勤王”成功的話,你劉協說不定還會成為一代明君呢?


文齋堂


漢獻帝退位對其本人來說是好事。具體理由:

一、退位保全了身家性命

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病卒。漢靈帝之子、漢獻帝劉協之兄劉辨被立為皇帝,即漢少帝。九月,權臣董卓帶兵進京將其廢黜。公元190年被殺死,年16歲。同年,劉協被董卓立為皇帝,時年九歲,史稱漢獻帝。公元196(建安元年)被曹操迎到許昌,曹操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位期間,朝政先後被董卓、曹操把持,實為傀儡。

漢獻帝不甘心為曹操控制,失去祖宗江山。公元200年(建安五年),發“衣帶詔”密令舊臣除去曹操,結果事情敗露,使多人喪命。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欲聯合劉備、孫權誅滅曹操,又因事情敗露而致使宗族200餘人喪命。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代漢稱帝,為魏文帝。劉協退位,被廢為山陽公,死後諡獻帝。劉協的兩次恢復權利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並且造成很多人失去性命。所以,劉協退位,保全了自己及一些人的性命,對其來說也是好事。

二、順應了社會趨勢

劉協的父親漢靈帝在位時,昏聵無能,宦官權利極度膨脹。靈帝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冊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稱"十常侍"。晚年甚至爆發了“黃巾起義”,使國家陷入混亂,百姓流離失所。至此,漢朝國運將盡,大變局已開始。劉協能力再強,也不能挽救漢朝。

三、開啟了“三足鼎立”之格局

劉協退位後,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緊接著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公元229年(黃龍元年),孫權正式稱帝。劉協退位後,魏蜀吳三國爭霸格局開啟,是由亂開始向治的轉折點,最後“三家歸晉”,國家完成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