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強巨頭破產,企業轉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互聯網市場風起雲湧,營銷江湖刀光劍影,有人折戟沉沙,有人笑傲江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話說近年來企業轉型之風盛起,有主動迎合市場,亦有為生存所需被動而為。那麼企業轉型到底又有哪些風險是人所不知的呢?今天戰略企劃槍手就和您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位石油大亨的案例。

【石油大亨的發跡之路】

4月16日,港股上市公司光匯石油發佈公告,稱由於債務逾期,公司實際控制人薛光林已被香港高等法院裁定為破產,其董事會主席等職務均被撤銷。

光匯石油主要從事上游油氣田開發開採和生產、遠洋油輪運輸、石油倉儲與碼頭,以及石油國際貿易與海上供油等業務,是國內最大的民營石油企業。公司創始人薛光林在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上,曾以88.8億的身價排在第59位,並在2014和2015年分別以140.8億元和190.5億再度上榜。

500強巨頭破產,企業轉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薛光林在上世紀90年代初懷揣2000元起步,在中國南方城市深圳通過石油貿易生意賺得了第一桶金,此後業務範圍逐漸擴大,不僅活躍於中國沿海城市,而且生意版圖一直延伸至中東、新加坡等亞洲石油貿易中心地帶。

回顧光匯石油及創始人薛光林發展歷程,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商海弄潮,幾經風浪,充分考驗了掌舵人的韌性和卓越的商業智慧。

1998年間,國家石油政策迎來鉅變。將大部分國內上游石油業務劃歸中石油集團,而將地方石油公司的大部分業務和資產,劃撥給中石化集團。石油的進口、生產和銷售,由兩大石油集團壟斷經營。在一般人看來,這相當於行業已無路可走,要麼公司關閉,要麼轉型,否則只能老老實實被收編。但薛光林卻能乘風破浪,從危機中看到機會,經過兩年的堅持,最終申請到了國家成品油的經營許可權。

2006年為避開和國企的正面競爭,搶佔新的市場,光匯石油果斷瞄準海上供油,併成功申領海上保稅船供油牌照,此時國內僅有五家企業擁有保稅油經營牌照。事實證明了薛光林海上供油戰略是正確的,此後薛光林的商業人生開始一路開掛,身價暴漲。

500強巨頭破產,企業轉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2008年,光匯石油成功在香港借殼上市;2009年,光匯石油打通了中石油的關係,聯手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孜地區共同開發及生產天然氣;2014年,光匯石油以10.7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Anadarko石油公司在中國渤海的所有油田資產;2012年,創始人薛光林榮登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第59位。

【玄機暗伏】

真正讓光匯石油遇到危機的不是老本行石油產業,而是企業做大後進行的一次產業轉型。

2014年,光匯石油開始投資由騰訊牽頭成立的微眾銀行,並持股4%。此外,光匯石油還投資過易安保險等項目。2016年1月,光匯石油推出電商平臺光匯雲油,真正轉型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

500強巨頭破產,企業轉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期間,光匯雲油推出的儲油卡理財產品在2018年5月被媒體曝光存在違規嫌疑,媒體P2P情報局表示“光匯雲油儲油卡的服務費很高,為兌付金額的5%,且按理財產品標準,還存在在類證券化、資金池等違規嫌疑。”2018年下半年,光匯雲油再度被曝光“逾期兌付”等問題。

此後,薛光林開掛的人生像股票一樣一路下跌。由於資金鍊問題,引發了各種問題接二連三發生,截止2016年12月底,光匯石油總負債金額高達218.75億元,其中銀行債務129.55億港元。此外,由於未能按時披露2017年年報,光匯石油在2017年10月被停牌。

2018年11月,因拖欠平安銀行3.39億元貸款,光匯石油所持有的微眾銀行1260萬股股權,被啟動司法拍賣程序,而之後又因為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被廣州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強制執行,標的金額為40.8億元。

2019年1月底,光匯石油發佈公告,宣稱公司債務總額已達1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27億元,終於於4月16日,薛光林被香港高等法院裁定為破產,並被免去其董事會主席等職務。

500強巨頭破產,企業轉型到底遇到了哪些坑?

【案例思考】

回顧光匯石油及其創始人薛光林從商業之旅一路開掛到行情急轉直下,其主要原因皆是由於轉型之路受阻,從下海從事海上供油暴富到上岸做互聯網石油金融產品,這看似是相關的業務,但實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運營思路和理念也截然不同。海上供油側重渠道攔截,依靠特殊資源的佔位,是典型的傳統營銷模式,而互聯網金融更側重做C端客戶的推廣和運營,金融領域還受到國家政策的牽制和影響,市場競爭環境的複雜程度,要比其原先從事的資源領先的市場藍海產品難度大的多。互聯網產品的營銷絕非像傳統營銷那麼好理解,僅專業的技術開發和網絡推廣團隊的搭建,許多企業都過不了這個坎。要充分理解,並突破這個門檻,才會更有把握取勝。

另外,戰略規劃上,企業運營,尤其是集團化運營,不能安全按照資本運營老的套路來出牌,做好除法非常重要。一碼歸一碼,假設光匯石油繼續保持原先的盈利產品持續做大做強,持續產出,再拿出合理的費用,重新創立一個獨立的品牌,分離出來運營金融產品,新的業務即便經營失策,面臨破產,又怎麼可能會影響到其自身擅長並具有絕對優勢的海上供油產業呢?

轉型有風險,戰略需謹慎。各位看官讀者,歡迎留言互動,共同探討商業運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