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由於“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輕視,甚至不屑於去知道志願軍的指揮官是何許人也,在抗美援朝中的前三次戰役中,志願軍均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囂張氣焰被削去了一大半,而此時,麥克阿瑟才真正見識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厲害。

正當麥克阿瑟被志願軍打得鬱悶之極的時候,前線又傳來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在敗退途中發生車禍身亡。”這個消息無疑是給“聯合國軍”本來就搖搖欲墜的軍心又一次沉重打擊。也正是因為的沃克的身亡,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彭德懷率領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遇到了最難纏的對手——李奇微。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李奇微

李奇微接替沃克擔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指揮官,他剛一上任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充斥著厭戰和懈怠情緒的“聯合國軍”,根本不像是一支正在打仗的軍隊。”

李奇微制定戰術

如果戰爭在高傲的麥克阿瑟眼裡是件股掌之間就能搞定的事,那麼在李奇微看來則恰恰相反。剛被調到朝鮮戰場時,李奇微就立刻召集起所有的部下,讓他們回憶以往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交戰的細節。

聽完了部下們回憶起的細節,李奇微發現:

“由於美軍白天飛機轟炸,志願軍行軍和發動攻擊的時間多是在晴朗的夜晚,而每場戰役的持續時間幾乎都在五至七天左右,然後就會自動結束。”

由此,他斷定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的極限也就是一個星期,他將此總結為“月夜攻勢”和“禮拜攻勢”。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為了應對志願軍的這一特性規律,李奇微制定了一套縝密的“磁性”對陣策略:

“在戰役開始之後,儘可能與對手保持一定距離,靈活進退,黏住對手,拖延戰鬥時間,堅持到一個星期。當志願軍糧草儲備耗盡,“聯合國軍”主力部隊再發動猛攻,取得最終的勝利。”

事實證明,李奇微制定的這一策略確實奏效了。志願軍發現敵人的戰鬥意志開始變得十分頑強,並始終在作戰中堅守一點。而每當晴朗的夜晚來臨之時,“聯合國軍”的陣營前更是徹夜燃放著照明彈,如同白晝一般,讓志願軍的夜戰優勢毫無用武之地,志願軍在前線的作戰一度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艱難之中。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志願軍渡過鴨綠江

麥克阿瑟被免“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接任

這樣的局面,讓此前一直鬱鬱寡歡的麥克阿瑟又變得得意起來,他三番五次要求美國總統杜魯門啟用核武器,甚至叫囂“一定要把戰火燒進中國”。

美國政府很清楚,若是此時擴大戰果,無異於是火上澆油。於是在1951年4月1日,麥克阿瑟被解除“聯合國軍”總司令一職,由李奇微接任。

在李奇微這個十分難纏的對手面前,彭德懷之前制定的“成建制殲滅敵人整師整軍”的目標已經行不通,而以往屢屢奏效的“大迂迴,大包抄”戰術顯然也必須進行調整。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麥克阿瑟

毛澤東點醒彭德懷

5月26日,毛澤東的一封電報點醒了彭德懷:

“經歷數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和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

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頑強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在一次作戰中,只殲滅英、美士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很夠了。”

毛澤東特意以此提醒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處於僵持的時期,切忌貪多嚼不爛”。

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彭德懷詳細地制定了現階段的對敵策略,那就是“以小規模的殲滅戰為主,全軍轉入戰略防禦階段”,一場地下長城式的浩瀚工程就此拉開序幕。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地道戰”再現朝鮮戰場

曾經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發明的地道戰就在華北平原上讓日本侵略者吃盡了苦頭。而此時的朝鮮戰場,面對“聯合國軍”強大的海陸空火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坑道戰”再次創造出戰爭史上的奇蹟。

1951年夏季,李奇微大舉向志願軍發動攻擊,志願軍部隊創造性地將兩個加深的防炮洞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馬蹄形,既加強了工事的防禦性,又提高了作戰的靈活性。志願軍總部充分肯定了這一“坑道工事”創造,並立即向全軍推廣。

在當年的夏秋防禦作戰中,“聯合國軍”需要付出平均40-60枚炮彈的代價,才能殺傷志願軍一人。

但在山林縱橫的朝鮮戰場上,想要大面積構築這種坑道工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挖築工具稀缺落後不說,還有敵人對工事的輪番轟炸破壞,導致許多志願軍戰上倒在了修築坑道的過程中,而這樣的犧牲換來的是更多志願軍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圖

至1952年5月底,在橫貫朝鮮半島中部250公里的整個正面防線上,志願軍日夜挖掘,修建出了7789條坑道,總長度達198.7公里,構成了一條堅固的“地下長城”。

依靠著坑道防禦工事的作用,志願軍頂住了敵人瘋狂的輪番轟炸,也沒有讓“聯合國軍”取得任何優勢。至此,朝鮮戰場正式進入到了僵持的第二階段。

上甘嶺戰役打響

1952年3月25日,彭德懷由於被診斷為腦瘤不得不回國接受治療,他做出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最後一次排兵佈陣:

“志願軍預備隊第15軍接替第26軍在五聖山、鬥流峰、西方山一帶拉開防線。”

扼守朝鮮半島中部的五聖山是南北朝鮮分界的門戶之地,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立即前往五聖山勘察地形,此時正是志願軍全線開展大規模防禦的時期,秦基偉下令全軍大修坑道防線。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圖

接替李奇微擔任美軍第8集團軍指揮官的詹姆斯·範弗裡特,是一個典型的“唯火力定勝論者”,他一向不把作戰時彈藥量的限制放在眼裡,甚至經常使用超過限額六倍的彈藥量。

除了雙方那些小規模的攻防戰以及志願軍神出鬼沒的冷槍冷炮外,整條戰線都處在一片沉寂的對峙中。為了打破這種僵局,範弗裡特構想了許多花樣層出的作戰行動,但統統被李奇微一一駁回。

李奇微被調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新一屆“聯合國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走馬上任。在範弗裡特的一再慫恿之下,克拉克同意了他的“攤牌行動”計劃:

“目標是秦基偉的第15軍所駐守的五聖山,計劃動用七萬兵力,以兩百人為代價,在五天內實現目標。”

範弗裡特將目標鎖定在了五聖山前沿陣地537.7和597.9這兩處高地。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黃繼光捨身堵槍口

雖然這兩個數字對我們來說或許有些陌生,但是朝鮮戰場的那場“上甘嶺戰役”卻被我們所熟知。上甘嶺戰役就是圍繞537.7和597.9這兩處高地而展開的,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的事蹟,就是發生在這場戰役中。

10月14日凌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慘烈的一場陣地防禦戰打響了,志願軍也失去了537.7和597.9前沿高地,史稱“上甘嶺戰役”。

在接下來的七天七夜裡,上甘嶺的戰況一天比一天慘烈。美軍的轟炸更是空前絕後,激戰高峰時,上甘嶺537.7和597.9這兩個面積僅為3.7平方公里的小高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向志願軍發射炮彈30餘萬發,平均每秒鐘落彈6發。這種高密度的火力,無疑是對志願軍毀滅性的打擊,但同時美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而此時,英國和法國紛紛明確表示:“不會再向朝鮮戰場增派一兵一卒”。

秦基偉明顯覺察到了美軍的兵源正在枯竭,在上甘嶺上堅守陣地長達30多天的志願軍準備發起反擊。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朝鮮戰爭第四次戰役圖

10月30中午12時,志願軍第15軍火炮群集中了133門大口徑火炮、30門迫擊炮,對敵人佔領的陣地開始進行了全面反攻。這是志願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炮戰,第15軍的火炮進攻幾乎完全壓制了“聯合國軍”的縱深炮火。

在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傷亡的70%是出自志願軍的炮火殺傷,但是,歷經長達半月的苦戰、始終鎮守上甘嶺戰場的45師也是傷亡慘重。

11月1日起,志願軍指揮總部將志願軍第12軍31師部隊調往上甘嶺,與第15軍45師換防。隨後第12軍兩個團的部隊也全部配屬給第15軍,加入上甘嶺作戰,給秦基偉的第15軍前沿陣地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我們可以想象到,作為始作俑者的範弗裡特內心該有多麼地懊惱,原本預計傷亡二百人、速戰速決的計劃已經化為了泡影。於是,他下令集中火力想盡一切辦法切斷志願軍的後勤補給路線。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志願軍發起決定性大反擊

中國人民志願軍自轉入坑道防禦作戰以來,斷糧缺水成了上甘嶺戰役中最大的難題。而“聯合國軍”又將飛機大炮對準了志願軍的補給線路,導致許多志願軍甚至百姓都死在了為前線送糧的途中。

對於每一位志願軍戰士而言,身後不遠處就是家,敵人已經把槍口瞄準了自己家門口,如果守不住防線,就會國破家亡。

1952年11月,守在上甘嶺陣地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了最後決定性的大反擊,在經歷了長達兩年多的抗美援朝苦戰之後,志願軍逐漸掌握了大規模陣地戰技能,而陸續跟進的後勤補給也成為志願軍的強大後盾。

11月25日,志願軍成功奪回537.7高地和579.9高地,上甘嶺戰役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李奇微

戰後曾有人記載:

“在上甘嶺戰場隨手抓一把土,裡面可以數出十幾粒彈片,一面紅旗上有三百多個彈孔。一米不到的樹杆上,嵌進了一百多個彈頭和彈片,這片僅3.7平方公里的山頭已經被鮮血浸透了。”

上甘嶺一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再也無力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大規模的戰役了,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三八線)上。

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代表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克拉克不禁感嘆:

“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下名字的指揮官。”

抗美援朝:麥克阿瑟撤職,彭德懷才真正遇到對手,挽救了聯合國軍

寫在最後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了60多年,當我們回望起這段歷史時,很多人都會總結為這是一場以弱勝強的鬥爭。軍隊裝備、後勤補給都無疑處於極端劣勢的新中國,能夠憑藉的卻是正義對陣非正義的信念,用公理反抗霸權主義的勇氣。

只要我們擁有保家衛國的鋼鐵意志,心懷匹夫有責的民族氣節,那將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