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隨著國家的一聲召喚,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先後進入朝鮮297萬人。他們冒著戰火的硝煙,勇往直前,譜寫出了一曲曲“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麗詩篇。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在第二天就命令美軍駐紮在日本的遠東空軍飛臨朝鮮半島,協助南朝鮮(韓國)軍隊作戰。與此同時,美國趁機派出海軍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意圖阻止解放軍武力收復臺灣的計劃。

7月7日,在蘇聯代表團缺席的情況下,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召集英、法等15個國家的兵力組成“聯合國軍”,公然對朝鮮半島的內政實施武力干涉。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紀念碑

志願軍首戰告捷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完全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強行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了中國和朝鮮邊境。美軍甚至以“誤炸”為由,對中國邊境內的重要目標實施多次轟炸。

10月19日,在做了很長時間思想鬥爭的毛澤東最終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作戰。

10月25日,志願軍與氣勢洶洶殺來的“聯合國軍”首次遭遇,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

到11月5日,抗美援朝戰場上第一次戰役結束,志願軍共殲滅敵人一萬五千餘人,一舉將“聯合國軍”從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趕到了清川江以南,給了敵人沉重打擊。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抗美援朝第一戰役圖

毛岸英犧牲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首戰告捷,“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震驚之餘,命令部隊對志願軍實施反攻。

11月25日上午11時左右,四架美軍“野馬式”轟炸機掠過志願軍司令部的上空。剎那間,敵人的凝固汽油彈傾瀉而下,正好命中志願軍司令部的作戰研究室,劇烈爆炸聲四起,烈焰無情地吞沒了房屋。

志願軍兩名指戰員及時跑了出來,他們高聲地呼喊著,尋找著,直到大火熄滅,有兩具已經燒焦的烈士遺體才被發現。

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踉蹌著從附近的一個礦洞裡走了出來,他盯著其中一位烈士遺體手腕上的“蘇式手錶”看了很久,才喃喃地說道:

“毛岸英和高瑞欣兩位同志,犧牲了,犧牲了。”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毛岸英

毛岸英是毛澤東的長子,而那塊“蘇式手錶”是岳母送給他的結婚禮物,所以彭德懷才一眼就認出是毛岸英的遺體,犧牲時年僅28歲。

1950年10月,當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決策後,毛岸英主動報名奔赴前線參戰,擔任彭德懷的俄文翻譯官。

後來,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來華訪問時回憶:

“當時,他和彭德懷一起與蘇聯顧問一起商討問題時,都是由毛岸英充當翻譯員。但直到轟炸發生,彭德懷默立在裝殮烈士的薄木棺材前致哀時,大家才知道,那個經常跟隨在司令員身旁的年輕人,竟然是毛主席的兒子。”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毛岸英墓

向中央彙報毛岸英犧牲的消息

11月27日夜,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的臨時駐地設立在朝鮮的平安北道一處山坳裡的廢棄礦洞中,彭德懷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思緒難安。

為了向中央報告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彭德懷用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寫了一封只有短短24個字的電報。每寫下兩個字,他就要走到洞外深深地吸上一口冰冷的空氣,之後邁著沉重的步子再回到洞裡,望著大半空白的電報紙張發呆。

彭德懷為了避免毛澤東得知消息後過於傷心,他只將這份電報發給了周恩來總理。直到1951年1月2日,朝鮮戰場上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周恩來以及毛澤東的秘書葉子龍才將毛岸英犧牲的噩耗告訴了毛澤東。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葉子龍在自己編著的《葉子龍回憶錄》中記載:

“毛澤東將那封簡短的電報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鐘,他的頭埋得很深。當他抬起頭來,我看他沒有流淚,也沒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臉色非常難看。

過了半晌,毛澤東才說道:“要作戰,就要有人去。我作為中國共產黨主席,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不派自己的兒子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我聽到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消息,內心很是難過的,我很喜歡岸英這個孩子。””

毛岸英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中的一名普通士兵,與千千萬萬的英雄兒女一起拋灑熱血,永遠長眠在了朝鮮半島這片國土上。

在毛岸英犧牲後不到一週的12月1日,前線的烽火將朝鮮半島酷寒的夜空燒的滾燙。彭德懷身披大衣,整夜都在不停地起草電報,發出軍令。

據《彭德懷傳》中記載:

“當慘烈的戰況通報時刻不停地傳到司令部,從來都不吸菸的彭德懷竟然伸手跟參謀要煙,此時已經是他的第六個不眠之夜了。”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麥克阿瑟

“聯合國軍”陷入圈套

1950年11月,“聯合國軍”在司令官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所謂的“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

志願軍按照“節節抵抗,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的作戰方針,引誘“聯合國軍”向志願軍預定的作戰地區行動。

  • 在東線,將敵人引誘至長津湖地區;
  • 在西線,將敵人引誘至清川江以北和球場至寧遠以北地區。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第二次戰役打響。

11月24日黃昏,志願軍在西線發起戰役反擊。11月26日,志願軍第38軍、第42軍佔領德川、寧遠地區,殲滅南朝鮮(韓國)軍第7師、第8師大部分,打開了戰役缺口。

為擴大繼續勝利的戰果,第38軍、第42軍分別向軍隅裡、三所裡和順川、肅川實行雙層戰役迂迴,徹底切斷美軍第8集團軍的退路。並命令清川江以西的正面志願軍發起戰役反擊,形成合圍之勢。

敵人已經完全鑽進了志願軍“大迂迴,大包抄”布控的囗袋陣。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

松骨峰阻擊戰打響

11月29日,發覺已經中計的西線“聯合國軍”在激戰突圍之後,向著清川江南岸大規模撤退。為了能夠擺脫掉志願軍越來越猛烈的壓縮攻擊,“聯合國軍”—路上則是利用戰機、大炮開路,向志願軍已經佔領的後方陣地進行猛烈地攻擊,力求能夠儘早打開一條向南撤退的通道。

11月30日拂曉時分,參加西線作戰的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3連的戰士行軍至松骨峰時,大股“聯合國軍”也同時撤到這裡,一場硬碰硬的遭遇戰在這條敵軍潰逃的必經之路上全面打響,史稱“松骨峰阻擊戰”。

“聯合國軍”的飛機和火炮發射的炮彈如密雨般的轟在志願軍的陣地上,在志願軍最前沿的3連陣地上,彈片橫飛,大火熊熊,“聯合國軍”這樣的狂轟濫炸一直持續了長達40分鐘的時間。

除此之外,“聯合國軍”先後對松骨峰陣地進行了五次衝鋒,3連的志願軍戰士在沒有搭建任何工事的陣地上,利用彈坑作為隱蔽,擊退爬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的衝鋒。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松骨峰阻擊戰

隨著松骨峰阻擊戰的愈發激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衝鋒的兵力也越來越多,而在防守陣地上的志願軍3連的人數已經是越來越少。連長戴如義冒著槍林彈雨,率先衝鋒出來,用刺刀接連捅死了幾個敵人,左腿不幸被炸斷,但他仍繼續指揮殺敵,直到中彈犧牲。

連長犧牲了,就由排長主動代理指揮戰鬥;排長犧牲了,就由班長主動接替指揮,就連炊事員和通信員也都相繼參加了前線戰鬥。

戰鬥持續五個多小時,松骨峰陣地依然在志願軍的手中,缺兵少彈的3連120餘名戰士沒有讓敵人前進一步,成功為之後主力部隊的包圍殲滅贏得了時間。據戰後統計:

“松骨峰陣地上3連的戰士,最後只剩下了七名炊事員。”

與志願軍對陣的美軍第二師則投入了上千人的兵力,但終究也沒能撼動志願軍陣地一絲一毫。在美軍第二師部隊的戰史裡有過這樣的述評:

“對手(志願軍)毫不畏死的狀態,令人無法不對其心生敬畏。而對於當時的美軍士兵而言,他們可能都沒有時間去心生敬畏,而只會感到害怕。”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人民日報刊登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戰地記者魏巍筆下“最可愛的人”

松骨峰戰役結束之後,跟隨著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戰地記者及文學作家魏巍用他顫抖的雙手,記錄下了眼前的慘烈景象:

“在幾百具“聯合國軍”屍體和一片打亂摔碎的槍支中間,犧牲的志願軍戰士仍保持著死前熱血賁張的姿態,他們手中的手榴彈上粘滿了敵人的腦漿,嘴上還叼著敵人的半個耳朵。”

根據松骨峰的戰地記錄,魏巍很快便凝練出了一篇紀實通訊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並發表在了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報》上,文章中有這樣寫道: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

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善良,愛好和平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部分)”

從此,“最可愛的人”便成為了赴朝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代名詞。

抗美援朝:毛岸英等烈士血灑朝鮮,魏巍親眼看到的“最可愛的人”

黃繼光捨身堵槍口

寫在最後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在課本上就學習過《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當時看到對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讚頌,理解的並不是特別深刻。

但是現在想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故事,確實讓人記憶猶深。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場上,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邱少雲在烈火焚燒中而巍然不動,楊根思攜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等戰鬥英雄們的事蹟,也深深的烙印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