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英國病人》有感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英國病人》的讀書筆記,寫於加拿大作家邁克爾翁達傑。

第一次讀此書是在去年的某一個月份,關於具體時間以及具體的感觸,是早已被遺忘的,但當今晚再次去翻閱它時,意想不到的,三個小時的專注,完全沉浸在作者營造的氛圍裡,因為它是那麼美,讀起來就像一首詩。

它講述的是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北部山區的聖吉洛拉莫別墅廢墟中,一位從北非運來的燒的面目全非的被稱為"英國病人"的神秘男子,他從一家燃燒墜毀的飛機中被貝都因牧人救活。誰也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自己是誰。以及一個照顧他的護士哈娜,加上後來的掃雷兵基普和哈娜父親的友人卡拉瓦喬。

他們四人在別墅廢墟里共度的一段時光,從陌生到交集到分開的故事情節。你可以把此書看成是戰後創傷綜合徵的逃避回望以及修復,亦可以看成是翁達傑創作此書時當下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以及分歧。

哈納是加拿大籍的護士,她在戰爭中失去了情人、父親和腹中的孩子。作為戰爭中的護士,接觸太多的死亡,和戰爭的殘酷。她拼命的工作,為了不讓自己也被戰爭打倒,她孤獨的與所有事物抗爭,直到她遇見失憶的被燒的面目全非的英國病人。那一刻,她好似冥冥之中找到了命運的救贖,因為她的父親在戰爭中因燒傷而獨自在鴿棚裡死去。所以後來修道院的醫護人員撤離的時候,她和英國病人一起留了下來,他們留下來是為了離開戰爭。

最終她有無被這樣的付出而救贖,不,並沒有,事實證明一切依靠他人的救贖都不能夠成功,她嘗試過英國病人,嘗試過掃雷兵基普,最終她要在自己救贖的課題裡獨自去經歷和回望。去接納並修復,她才可能被救贖,但在這些生命的災難裡,那些她一個人與所有事物的抗爭變成了她堅毅的面容,有力量的靈魂,就如卡拉瓦喬所說:他簡直不敢相信在見到她的轉變之後,他有多麼喜悅。多年前,他曾試圖想象她長大成人的樣子,但是想象中的她具有她周圍那些人的特質,不是這個可愛的陌生人。這讓他更加一往情深,因為她不是由他提供的材料所構成的。

掃雷兵基普是印度人在英國軍隊裡。他是拆彈領域的天才,但他因為印度國籍的問題而找不到自身的存在,得不到自己的認可和接納,於是一直盲目的追求一種英國身份的潛移默化。正如英國病人所說:基普和我都是浪跡天涯的人——生在一個地方,卻選擇到另一個地方去生活。一輩子掙扎著想回去,又掙扎著離開。最終基普被這種身份上的信仰擊敗,對這個世界產生了絕望,於是脫去一切身份上的行裝,回到生命原始的地方,迴歸自己。

卡拉瓦喬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小偷,並因此受僱於盟軍情報局,一次任務中失守,失去了兩個大拇指,他找尋哈娜而來。他算得上整本書中較為正常的人,並沒有受戰爭的影響太多。但是諷刺的是,他靠嗎啡找回自信,但他卻是四人當中較為清醒的那一個,他最先識別出英國病人的身份,他最先感知到哈娜的一廂情願的救贖以及救贖的徒勞。他的存在連接其餘三人以及推動故事的發展。

而英國病人更是迷一般的存在,原本是身處在戰火中的異國,不斷地繪製地圖和重新勘探,向南從加格布進入沙漠,沿著祖耶和馬加布拉人的區域。後來為了拯救情人的生命,叛國通敵。

作者付諸於他的筆墨最多,在他的身上,有著無數青年男女為之傾倒的愛情故事,縱使是不道德的婚外情,依然炙烈的讓讀者們神魂顛倒,根據此書改編的電影,又因此愛情收穫了多少眼淚和追隨者。

當然有這樣的魅力和效果,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愛情發生在戰亂時期。就好似傾城之戀裡的白流蘇和範柳原。同樣的愛情在看晝顏的時候也是被這種已婚男女之間的不道德愛情而震撼到,原來它也可以是如初戀般的唯美。

當然站在道德的角度而言,它是不可取的,但是愛是什麼,是否可以超越這些倫理道德。如果不可以,那麼這些你所感覺到的感動又是否值得?

正如書中所說:戰火硝煙中的背叛與我們在太平盛世中的背叛相較而言,就天真單純得多了!這不在於我愛你多少,而在於我能忍受多少。“

作者選擇的這處廢墟亦有它的用意所在,此廢墟曾經是修道院,是最為接近靈魂神靈的地方,它是神聖的,但卻被原本追隨神聖的人以戰爭的名義拋棄了,於是它封閉了,成為一處荒蕪的廢墟,像經歷戰爭洗禮的人們精神上拋棄信仰的荒蕪。

在這座廢墟里,不同的戰後創傷綜合徵交織著,不同的人種和文化交織著。野蠻人和文明人、英國人和印度人、現在和過去,混亂與秩序、沙漠與別墅。種種矛盾的凸顯,自我與現實的衝突。翁達傑的筆下,沒有絕對的對立,更多的是多元文化下一些難以克服的、無奈的現實問題。

很多時候,看一本書並不是帶有這種能夠觸摸到作者的意圖的目的的,而只是簡簡單單的享受這種喜歡的故事情節,或者流暢的優美的文體。此書中所描述的幾種相遇,初次的,再聚的,都好似夢中的場景。唯美而又似命中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