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英国病人》有感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英国病人》的读书笔记,写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

第一次读此书是在去年的某一个月份,关于具体时间以及具体的感触,是早已被遗忘的,但当今晚再次去翻阅它时,意想不到的,三个小时的专注,完全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氛围里,因为它是那么美,读起来就像一首诗。

它讲述的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山区的圣吉洛拉莫别墅废墟中,一位从北非运来的烧的面目全非的被称为"英国病人"的神秘男子,他从一家燃烧坠毁的飞机中被贝都因牧人救活。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自己是谁。以及一个照顾他的护士哈娜,加上后来的扫雷兵基普和哈娜父亲的友人卡拉瓦乔。

他们四人在别墅废墟里共度的一段时光,从陌生到交集到分开的故事情节。你可以把此书看成是战后创伤综合征的逃避回望以及修复,亦可以看成是翁达杰创作此书时当下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以及分歧。

哈纳是加拿大籍的护士,她在战争中失去了情人、父亲和腹中的孩子。作为战争中的护士,接触太多的死亡,和战争的残酷。她拼命的工作,为了不让自己也被战争打倒,她孤独的与所有事物抗争,直到她遇见失忆的被烧的面目全非的英国病人。那一刻,她好似冥冥之中找到了命运的救赎,因为她的父亲在战争中因烧伤而独自在鸽棚里死去。所以后来修道院的医护人员撤离的时候,她和英国病人一起留了下来,他们留下来是为了离开战争。

最终她有无被这样的付出而救赎,不,并没有,事实证明一切依靠他人的救赎都不能够成功,她尝试过英国病人,尝试过扫雷兵基普,最终她要在自己救赎的课题里独自去经历和回望。去接纳并修复,她才可能被救赎,但在这些生命的灾难里,那些她一个人与所有事物的抗争变成了她坚毅的面容,有力量的灵魂,就如卡拉瓦乔所说:他简直不敢相信在见到她的转变之后,他有多么喜悦。多年前,他曾试图想象她长大成人的样子,但是想象中的她具有她周围那些人的特质,不是这个可爱的陌生人。这让他更加一往情深,因为她不是由他提供的材料所构成的。

扫雷兵基普是印度人在英国军队里。他是拆弹领域的天才,但他因为印度国籍的问题而找不到自身的存在,得不到自己的认可和接纳,于是一直盲目的追求一种英国身份的潜移默化。正如英国病人所说:基普和我都是浪迹天涯的人——生在一个地方,却选择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一辈子挣扎着想回去,又挣扎着离开。最终基普被这种身份上的信仰击败,对这个世界产生了绝望,于是脱去一切身份上的行装,回到生命原始的地方,回归自己。

卡拉瓦乔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小偷,并因此受雇于盟军情报局,一次任务中失守,失去了两个大拇指,他找寻哈娜而来。他算得上整本书中较为正常的人,并没有受战争的影响太多。但是讽刺的是,他靠吗啡找回自信,但他却是四人当中较为清醒的那一个,他最先识别出英国病人的身份,他最先感知到哈娜的一厢情愿的救赎以及救赎的徒劳。他的存在连接其余三人以及推动故事的发展。

而英国病人更是迷一般的存在,原本是身处在战火中的异国,不断地绘制地图和重新勘探,向南从加格布进入沙漠,沿着祖耶和马加布拉人的区域。后来为了拯救情人的生命,叛国通敌。

作者付诸于他的笔墨最多,在他的身上,有着无数青年男女为之倾倒的爱情故事,纵使是不道德的婚外情,依然炙烈的让读者们神魂颠倒,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又因此爱情收获了多少眼泪和追随者。

当然有这样的魅力和效果,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爱情发生在战乱时期。就好似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同样的爱情在看昼颜的时候也是被这种已婚男女之间的不道德爱情而震撼到,原来它也可以是如初恋般的唯美。

当然站在道德的角度而言,它是不可取的,但是爱是什么,是否可以超越这些伦理道德。如果不可以,那么这些你所感觉到的感动又是否值得?

正如书中所说:战火硝烟中的背叛与我们在太平盛世中的背叛相较而言,就天真单纯得多了!这不在于我爱你多少,而在于我能忍受多少。“

作者选择的这处废墟亦有它的用意所在,此废墟曾经是修道院,是最为接近灵魂神灵的地方,它是神圣的,但却被原本追随神圣的人以战争的名义抛弃了,于是它封闭了,成为一处荒芜的废墟,像经历战争洗礼的人们精神上抛弃信仰的荒芜。

在这座废墟里,不同的战后创伤综合征交织着,不同的人种和文化交织着。野蛮人和文明人、英国人和印度人、现在和过去,混乱与秩序、沙漠与别墅。种种矛盾的凸显,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翁达杰的笔下,没有绝对的对立,更多的是多元文化下一些难以克服的、无奈的现实问题。

很多时候,看一本书并不是带有这种能够触摸到作者的意图的目的的,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享受这种喜欢的故事情节,或者流畅的优美的文体。此书中所描述的几种相遇,初次的,再聚的,都好似梦中的场景。唯美而又似命中注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