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引言

閱兵是指對國家武裝力量進行檢閱的儀式,具有

軍事實踐和禮儀的雙重性質。20019年,中國的七十週年國慶閱兵讓所有中國人看到了國家的強大,武警方隊、空中方隊、導彈方隊都讓我們內心澎湃,禁不住生出深深的共鳴。

其實,中國的閱兵儀式在先秦時期便已存在,到了宋朝,閱兵不僅是一種整肅軍隊和鼓舞士氣的儀式,甚至成了一項國家禮儀制度。南宋時閱兵禮儀發展成熟,對於後世的閱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周禮》已見閱兵式,《開元》“講武”成國典

閱兵起源於先秦,作為一種軍禮,最早見載於《周禮》。在兵農合一的先秦時代,軍禮活動一般表現檢閱士兵及兵車等軍用器械。先秦時期,一年四季都有較為大型的軍事活動,所謂“春治兵,夏茇舍,秋振旅,冬大閱”,即仲春練兵,訓練行軍佈陣,學習如何辨別鼓、擇等號令,聽從指揮進行坐立、前進、後退、急行、緩行、散開、密集等軍事動作的操練;仲夏練兵的內容廣泛,包括學習野外宿營,班師還朝,辨識各級指揮員的名號和徽記;仲秋則主要是練習怎樣出兵打仗和如何辨識旗幟的用途;仲冬進行大閱,修整好場地,集結部隊,對部隊前期的訓練進行最終的檢閱,其規模比其它三季的軍事訓練活動都大,已經形成了一種軍事禮儀,也兼備檢閱軍隊、操練陣法、嚴明軍紀等實際功能。

可以明顯看出,這一時期的閱兵主要停留在

“禮”的層面,觀賞和禮儀性質更濃,而到了戰亂頻發的春秋戰國,各諸侯國進行閱兵活動的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周禮》中規定的“冬大閱”等禮儀儀式逐漸簡化,甚至被人遺忘,純粹的軍事訓練活動開始興起。

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秦漢時期,閱兵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娛樂表演。但這不是說朝廷不重視軍隊建設,而是國家有一套完整的定期檢閱軍事訓練效果的制度,檢閱過程中會有一些儀式,但並非《周禮》中的“閱兵禮”,而是為規範軍事演習的開展制定的軍規法紀

閱兵講武禮儀本身具有就政治和軍事的雙重作用,到了隋唐時期,君主地位的日益崇高,這一時期的閱兵禮的開始偏重於政治作用,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閱兵大典,具有宣示皇帝權力的功用。唐朝在《大唐開元禮》中對“皇帝講武”做了明文規定,將之正式變成大型國家典禮制度

太祖津園觀騎射,真宗皇殿閱道兵

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閱兵儀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政治功能和禮儀功能為主,軍事功能逐漸弱化。宋朝時,國家軍事大權掌握在皇帝手裡,

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皇帝為了展現國家的風度和軍事實力,經常舉行小型的閱兵,閱兵的軍事目的又一次明顯起來。

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宋代的閱兵活動始於宋太祖,為統一全國的大業能順利進行,宋初兩朝皇帝多次舉行小規模的閱武活動。如宋太祖“幸玉津園,閱諸軍騎射”,“御講武殿,閱諸道兵,得萬餘人,以馬軍為驍雄,步軍為雄武,並屬侍衛司”,以及宋太宗“幸金明池,

觀習水戰”,“幸講武臺閱諸軍馳射,有武藝超絕者,鹹賜以帛”等等。這些閱武活動雖是皇帝親臨,也會有一些簡單的皇家禮儀,但其隨意性很強,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閱禮儀,只是皇帝對軍隊訓練的檢閱,表達出帝王對軍戎武備的重視。

宋真宗時,因為北方戰局緊張,他舉辦了一次大型講武典禮,前期做了選址、練兵、除草、設壇等等充分的準備工作,閱兵場面宏大,禮儀程式完備規範。此後,這種“皇帝講武”的最高規格的閱兵大典,作為重要軍禮之一載入國家禮制典籍之中,並作為一項制度固定下來。但由於國家承平日久,軍政廢弛,大型閱兵典禮不再舉行,逐漸走向形式化、邊緣化

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南宋時期,由於特殊的軍政局勢,傳統的閱兵大典得以恢復並增加了許多繁瑣的禮儀儀注,宋孝宗朝達到鼎盛,幾乎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閱兵大典,閱兵典禮的政治宣傳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但不免走向形式化,大大減弱了閱兵儀式整軍練兵的軍事意義。

閱兵千次展皇威,將士集結震寰宇

閱兵活動最原始的基本功能是檢閱軍隊、整肅軍紀、裁汰冗弱、調整部隊的戰鬥實力。正如顧炎武在《軍制論》中所說,閱兵能夠讓軍士們準確認識到自己的缺陷,並進行優勝劣汰,使軍隊實力更為強大。周世宗在高平戰役之後,目睹了軍隊因紀律鬆弛、良莠不齊而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致使戰爭失利,於是下令進行閱兵,將老弱病殘都挑選出來踢出軍隊,最後“諸軍士伍,無不精當 ”。

宋初兩朝大型閱兵典禮不常舉行,閱兵內容主要是軍法戰陣的操演,集中於對軍隊訓練成果的考察,儀式簡單,注重實效,以期望提高軍隊戰鬥力。而即使到了即將亡國的危機關頭,宋欽宗也希望通過大閱兵來重整軍容、軍紀,提高軍隊戰鬥力以保衛將傾的王朝,可見在皇帝們心中閱兵的地位十分之高。

“復置教場,春秋大閱,及復內教法以激賞之。”

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閱兵活動的另一個基本功能是激勵士氣,彰顯統治者重視武備、重視軍事訓練的態度,實踐“安不忘戰”的古訓。宋太宗在金明池觀習水戰時明確指出:水戰雖然是南方常見的戰爭形式,今天很少會再用,但也不可鬆懈,需要不時演練,“示不忘武功耳”。平時訓練尚且如此,舉行大型閱兵大典更是有農閒時講習武事,以示安不忘危的古禮。由皇帝親自主持閱兵大典,給全國以典範作用,表示皇帝重視講武練兵,以鼓勵、督促全國的軍事訓練。宋神宗多次舉行不同規模的閱兵活動,彰顯朝廷對軍隊建設的重視,接著就改革全國的軍事訓練方式,

一掃前期頹廢的軍紀,對軍事訓練的加強、軍隊戰鬥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南宋時,宋孝宗更是舉行了五次大型閱兵儀式,以顯示自己對軍隊建設的重視,立志收復中原的決心。宋理宗時,真德秀稱讚宋孝宗舉行的大閱活動,指出皇帝親自主持大閱典禮,具有威福四海、震懾天下的作用;讓將士們有機會在御前表現,獲得賞賜,有鼓舞士氣的作用;面對北方強敵攻勢凌厲的危局,雖然局勢被動,只要統治中心保持積極備戰的狀態,可以震懾外敵,使敵人不敢輕視宋朝的實力,緩解前線的軍事危機。

“雖值虜方張,勳未克集,亦足大競王室,使醜糵不敢渝盟者垂四十年。”

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閱兵大典的舉行有時還是戰爭動員的特殊形式,在魏晉南北朝和唐末五代等戰亂年代,這種戰前動員誓師的閱兵活動最為常見,這種情況下舉行的閱兵活動,一般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宋太宗欲伐北漢,舉行的大閱活動,宋真宗鹹平二年八月舉行的講武典禮,也是為了應對契丹的軍事威脅,希望通過閱兵典禮彰顯軍威,鼓舞朝野士氣。宋孝宗多次舉行大閱典禮,都為“北伐”事業製造聲勢,動員軍隊,使將士振奮精神,激揚鬥志,有益於整軍備戰。

閱兵的舉行還具有炫耀武力、震懾外敵的作用。宋孝宗大閱軍士的情況令當時的金世宗也頗為忌憚。宋孝宗重視軍備的態度,宋軍積極、高漲的士氣,使得金國不敢小覷南宋的國防力量。

“朕聞宋軍自來教習不輟,今我軍專務遊惰,卿等勿謂天下既安而無豫防之心,一旦有警,軍不可用,顧不敗事耶。”

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閱兵還有重要的禮儀性功能。將軍隊集中起來進行檢閱,不僅是為了檢閱平時的訓練成果,也是為了重申禮儀尊卑、軍紀等級。皇帝舉行的大閱典禮,更加側重於政治宣傳作用。閱兵典禮中繁縟的儀式,皇帝處於中心高處的講武臺,無處不是在彰顯皇權的神聖性。閱兵大典盛大的場面,引起群臣和廣大老百姓的注意,藉以向四方宣告皇權的至高無上。

南宋特殊的軍政環境使得這種作用表現得更加明顯。首先,在北方始終存在另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北宋又滅於其手,南宋的帝王們需要證明自己王朝的正統性。其次,自宋高宗禪位給孝宗起,後又有光宗、寧宗以禪位的方式繼承皇位,自秦檜擅權起,宰相擅權的情況不斷出現,造成政治統治秩序混亂皇權多次出現危機。南宋數位皇帝由於皇位繼承上的特殊性,在即位後會選擇舉行大型閱兵儀式的方式來炫耀皇帝權力的唯一性和神聖性,強調自己帝位的合法性。所以,南宋的閱兵禮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持續時間上,都要比北宋時期更加繁盛。

樓船夜雪,鐵馬冰河:宋朝閱兵是為展現皇威,還是為震懾外敵?

結語

宋代閱兵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宋代閱兵的主要軍事功能是整肅軍紀,裁汰冗若,督促、加強軍隊訓練,檢閱平時的訓練成果。同時還起到了戰爭動員、震懾外敵的作用。閱兵作為一種禮儀儀式,還具有重申禮儀尊卑、軍紀等級和宣揚皇權的禮儀性功能。

總之,宋代的閱兵典禮不僅僅是一種儀式,其中也蘊含有豐富的內涵,它是禮儀、軍事和政治的結合體,其軍事意義和政治內涵往往是同時發揮作用的。宋代閱兵的舉行情況及舉行的目的與當時的朝政時局有密切的聯繫,閱兵始終是為政治服務的,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的閱兵活動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

參考文獻:

《舊五代史》

《鹹平集》

《東京夢華錄》

《夢梁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