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竊取曹操五萬精兵,難道精兵不知劉已反曹了嗎?如何控制部隊?

叼著香菸kiss你


題主指的是建安199年,曹操派遣劉備率領5萬精兵攻打袁術,當然多疑的曹操沒有那麼信任劉備,派遣了車胄同行監視。不想車胄是個白給的,劉備剛到了徐州,就把車胄給殺了。於是5萬精兵就落入了劉備手中。讓很多人產生疑問的是,在劉備反曹之後,這5萬人並沒有什麼異動,直接就改曹姓劉了。這是為什麼呢?

▲車胄,他這個名字我這些年才能正確的讀出來

三國時期士兵的忠誠度普遍不高

遭逢亂世,民不聊生。三國時期的士兵很多都是被強行徵募來的,即便是主動應徵的,也是為了填飽肚子。所謂當兵吃飯,誰能給糧餉,士兵就聽誰的。至於是給姓曹的賣命,還是給姓劉的賣命,誰關心呢?當然,或許有一部分人是曹操的死忠粉,但劉備預謀兵變,肯定是先將這些人拔出了,所以這五萬精兵才能在改換門庭後,沒掀起一點水花。

▲劉備還是很有號召力的,擱到現代,也必定是一方商業大佬

劉備給曹操上了一課,但也改善了曹魏的兵役制度,曹操此後很少在這個問題上吃虧。

此後,劉備就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為了不讓類似事件發生,在部隊中採取了錯役制。什麼是錯役制呢?就是把將士的家屬和部隊分開,將士在前線打仗,家中在後方相當於是人質。這種制度在後世很普遍,但在漢朝算是開創了先例。


本來漢朝的部隊是部曲制度,將領打仗都是拖家帶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輸了就全家老小一起死),但也

▲既是曹魏重要將領,也是蜀漢重要將領。

增加了全軍將士一同投降的風險(可以舉家投降)。而曹魏實行的錯役制將家屬和部隊分開後,即便是主將投降,士兵也未必肯跟從。

其中比較知名的例子就是身為魏國右將軍的夏侯霸,他在投降蜀漢時,幾乎是隻身投靠,帶來的士兵很少。而反觀蜀國的大將孟達投靠魏國時,連城帶人,幾乎都改姓曹了。書中記載:達率部曲四千餘家來降。


一飲一啄,是乎前定,莫非天命?劉備佔了曹操這麼大的便宜,卻也給曹操上了一課,讓曹魏的兵役制度更加完善。而劉備也在這個問題上栽跟頭時,已經晚了。


胖哥侃歷史


古代控制軍隊最直接的辦法,那就是兵符。因為大boss不可能每次下達命令都要親自到場,所以誰手裡有兵符,誰就掌握了軍權。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能理解了,當初劉備背叛曹操,奪取徐州五萬精兵的時候,難道這五萬精兵不知道劉備反叛了曹操嗎?還真不知道,因為劉備手裡有兵符。

劉備到了徐州就把曹操的徐州刺史車胄給殺掉了,那些忠於車胄和曹操的將領有一部分不明就裡,也就歸順了劉備,還有一部分不聽話的,估計也就被殺了。

連將軍都不太清楚發生了什麼,還以為是車胄造反,劉備是得到了曹操的命令。那麼普通士兵又能知道什麼呢?

隊伍實在是太龐大,兵符是真的管用。

古代行軍打仗,通信是非常差勁的,可以說根本就沒辦法良好傳達消息,為此兵符就成為了統領一支軍隊,最有效的東西。

所有的將士們,只認兵符不認人。為什麼呢?因為曹操也擔心將領們會謀反,所以沒有曹操的兵符,將領們也調動不了士兵。

為此次一級別的軍官們,絕大多數,看到兵符才會行事,因為這是硬通貨。如果有些將領造反了,你跟著造反,那麼必然是要殺頭的。但是你跟著的不是將領,而是兵符的話,情況就不同了,你這是嚴守軍紀,甚至還會得到誇獎。

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三國志》

曹操和劉備都不可能出現在普通士卒身邊,他們沒辦法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站在兩軍陣前互相叫板。所以士兵們壓根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說句不客氣的話,士兵們只知道埋頭聽話,至於上層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懂個屁啊!軍隊是一層一層管轄下來的,每一層只聽從上一層的命令,這樣才不會亂。

所以劉備在奪取徐州五萬精兵的時候,只需要控制上層將領,一切就好辦多了。把不聽話的都殺了,留下願意賣命的,那麼這五萬人馬可就直接到手了。這也是劉備敢這麼做的重要原因,畢竟的確可行。

誰有糧餉,誰就有兵馬。

劉備殺了車胄以後,奪取了徐州城。他原來就是徐州的領導,所以很快就掌握了這裡的錢糧賦稅。

我們看史書,會發現,二十四史當中,《三國志》是非常特別的一本史書,因為他完全沒有按照其他史書的規格體系來寫史書,尤其是沒有寫到食貨。

其實熟悉史書的朋友們一定非常瞭解食貨,因為這才是立國之本。所以食貨,其實就是錢糧賦稅,這是立國之本,也是一支軍隊所必須要擁有的東西。

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三國志》

因為只有擁有了錢糧賦稅,才會有足夠的糧食和糧餉供應給當兵的。人家為什麼要當兵?在三國時期,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有口飯吃,畢竟天下被黃巾起義給搞得亂糟糟的,誰都吃不上飯了。

車胄在的時候,徐州有糧餉,車胄被劉備殺了,劉備統治他們的時候,徐州還是有糧餉。而且說不定劉備發的糧餉比車胄還要多。

比如說過去軍隊裡每個人一日三餐只有饅頭可以吃,可是從劉備統治徐州以後,每頓飯加一個肉包子,那傻子才會去反對這樣的領導呢!

誰有錢誰有糧食,誰就能夠籠絡住一幫可靠的士兵。忠誠這玩意兒,只存在於小範圍之內的私交之中,真正統治大部隊,想要靠忠誠,基本不能實現,畢竟每個人的心都不一樣。

劉備原本就是徐州領袖,他深得徐州士紳的支持。

劉備奪取徐州,那是情有可原的。當年陶謙病逝之前,可是把徐州託付給了劉備,等於說劉備是徐州合理合法的領袖。

可是後來呂布強行奪取了徐州,曹操打敗呂布以後,曹操又佔領了徐州。這塊地盤一直都是劉備的心頭之痛。

他在領導徐州的時候,廣佈仁義,早就得到了一大幫人的支持,包括大財主糜竺糜芳家,還有絕頂的謀士陳珪陳登父子,以及一系列兩邊倒的豪強們。

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三國志》

這幫人就是劉備非常有利的幫手,他在斬殺車胄以後,宣佈重新奪取了徐州,這幫人會立刻跑過來表示支持。

自己有兵權,再加上這幫人的幫忙,劉備在徐州的地位,那是相當穩固的。只不過當時他的實力遠不及曹操,所以根本沒辦法在無險可守的徐州,留有一席之地。

總結:劉備奪取了五萬人馬,也守不住徐州。

劉備奪取徐州的時候,其實徐州早就已經是一片狼藉。當年曹操要找陶謙報仇的時候,一路屠城,光官方記載的就屠殺了三座城的所有百姓。

此後劉備與呂布交戰、曹操與呂布交戰,這一系列的戰爭過後,徐州再次陷入了人口危機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才會讓車胄帶領五萬大軍鎮守在徐州。

因為徐州沒什麼人了,曹操想要用士兵作為補充。我很懷疑,這五萬人馬,其實是剛剛招募的新兵,這幫人沒有戰鬥能力,缺乏足夠的軍事素養,純粹是曹操為了擴充徐州人口做出的人口遷徙策略。

劉備以手裡的三千人馬,很快統帥了這支沒有戰鬥力的軍隊,而徐州又沒什麼天塹可以作為防守,自然是會被曹操再次攻破。


江湖小曉生


三國時期,相較於各路諸侯來說,劉備起步較晚。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討伐呂布後,劉備隨其回到了許都。此時曹操的眼中已經將劉備認定為一方豪傑,甚至產生拉攏之意。無奈劉備心懷壯志,豈能淪為曹操帳下臣子。

“青梅煮酒論英雄”便是發生於此時,曹操對待劉備的態度表達十分明確,如果劉備表現出不甘屈就的態度,其結果可想而知。劉備韜光養晦,但無時無刻不戰戰兢兢。此時的劉備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早脫身。當然,能從曹操身邊帶點什麼離開固然最好。

不管是在演義還是正史之中,劉備都得到了天賜的良機。袁術投奔袁紹,劉備提出阻截,而曹操並未生疑,肯定了劉備的請求並派出五萬精兵配合。劉備並未食言,帶領五萬人馬截擊袁術確實成功了。但是成功之後卻並未回到曹營,而是直奔徐州。

此時的徐州是曹操地盤,為何五萬將士會如此聽劉備的話,攻向自己的“大本營”呢?有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劉備請領的兵符,但絕非僅此而已。

有一點不可否認,在古代時,兵符在誰的手上,軍隊的控制權就在誰的手中。畢竟皇帝或是諸侯不可能每場戰役都親力親為。所以士兵只認兵符,不識將領,他們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服從。而話說回來,曹操的五萬精兵,最初也並非是聽劉備的指揮,只是聽兵符的調遣。士兵們對於征討對象完全是無意識的狀態,其決定權在於兵權,而行動的指揮在於小將領。這在最初截擊袁術時沒有問題,但是後期攻打徐州就會產生異樣的聲音,需要劉備解決。

兵符固然重要,但兵符只是所有權的代表。士兵們攻打徐州時必然知道是在攻打大本營,如果因為一個兵符,完全可以反了劉備。即使當時不知道,曹操帶兵平叛的時候也斷然不會矇在鼓裡,此時回頭是岸也為時不晚。軍隊中的等級十分森嚴,高級將領發現劉備的二心時,完全可以將兵符架空,這一點是極有可能的。所以劉備面對發出反對聲音的將領一定會做兩件事,收買人心或將其剷除。在“仁義禮智信孝悌”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不僅僅產生了一個關羽,有志氣的仁人志士頗多。劉備此時佔據強勢位置更掌握主動權,剷除好理解,但收買人心卻不好解決。

攻打徐州的時候,想必很多人認為劉備是接到了命令,此時被認為反叛的應該是車胄,但有了大本營之後,劉備勢必會展開行動。劉備掌握徐州錢糧之後,便得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將士們也都需要生存,骨子硬的都已經被除掉,此時為了吃飽肚子,審時度勢還是一項比較重要的技能。更何況更換主公對將士來說很是平常,在亂世之下,能夠安身立命已經實屬不易。能夠填飽肚子的同時謀求發展,已經不用過多的關注主公姓曹還是姓劉。況且在收買人心的過程中,劉備在軍中重要崗位上迅速插入自己的心腹,不僅掌握了軍隊的控制權,更掌控了話語權。

劉備能夠掌控五萬精兵,同時佔據徐州的主觀因素大致如此,但是曹操方面並未涉及。以曹操的英明睿智,加上一絲心疑,難道對劉備絲毫沒有防備嗎?事實上,曹操也有防備劉備的舉措,比如說派出監軍,但是朱靈、路昭兩人並無實權,起到監督作用又何妨。劉備僅是以簡單的幾句話,便以統帥的名義將其打發。這種結果對於二人也還是好的,至少劉備沒有狠心將其除掉。

劉備向來以仁義自居,對待士兵的態度自然要超過曹操。拉攏人心並不需要多少金銀,也許只是一口肉。可想而知,劉備在徐州時對待精兵的待遇,一定超過車胄數倍。劉備需要收買的僅是普通士兵,多以成功率提升,之後的曹操則在同樣的事情上碰壁。對於劉備佔據徐州之後的記載,演義與三國志大致相同。“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而後曹操率兵攻打,劉備不敵,而關羽就是此時被曹操抓回營盤的。此時的曹操並未像東吳一樣斬了關羽,而是重金吸引,以禮相待。但即使如此關羽最後還是上演了一出“千里走單騎”。

手下精兵五萬解決了,徐州的守將也需要解決。從歷史根源來看,在呂布強行攻取徐州,隨後引來曹操,劉備就失去了對徐州的掌控權,率領精兵五萬直奔徐州也是報了當年的仇。除此之外,劉備在徐州有天然優勢,因為當年陶謙病逝之後,徐州就是託付給了劉備,而劉備在徐州也是深得人心,其中就包括糜竺、糜芳、陳珪、陳登。這一系列當地豪紳、名臣在當地頗有名望,且都有自己的心腹,這一部分人都因劉備的到來而加入,直接壯大了劉備陣營,否則憑劉備的能力,據守徐州也成為難事。

徐州對於劉備固然重要,但事實上徐州除了戰略地位,幾乎沒什麼價值了。經過曹操報復性攻打,呂布攻打劉備,曹操攻打呂布等一系列行為之後,徐州百廢待興。曹操之所以讓車胄臨時守衛,主要是為了恢復生產,而沒有預料到會禍起蕭牆。已經殘破的徐州幾經折騰,雖然劉備從曹操處“借”精兵彌補,但是短時間內無法使其恢復生機。劉備原本兵馬就少,加上一個殘破卻沒有天險作為防禦的徐州,隨後遭遇曹操強攻,劉備自然無能為力。

很多人將放走劉備算作曹操一大失誤,但事實上曹操不能在統一北方之後順勢南下,並非全是劉備之功,所以劉備“借”精兵“有借無還”的仇算是報了,曹操此舉最多也就是折騰了一番。而曹操也在劉備身上學到了經驗——外姓將領不得不防,這也是之後為什麼曹操很少將大規模將士交給某一外姓將領的原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