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發展有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慧立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它的促進方式跟西方文化的影響有所不一樣。所以回答你這個問題,需要從傳統文化的特點開始說起,然後再對比西方文化的特點,從而得到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特點。

一、中國文化的特點

中國文化以柔克剛,底層建築雄厚。表面看跟科學無關,其實則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根據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訴說,我國的哲學史主要有六家影響,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明陽家、法家。

這幾家的哲學思想的融合,成就了今天的中華文明景象。這幾家中,除了明陽家和道家跟科學有直接聯繫,其他的都跟科學沒有直接聯繫。

儒家講的是仁義道德;而墨家講的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遊俠道德的延伸;名家,講的是辯者、相對論的關係,還是跟道理有關;法家,按照今天的觀念來看,講的是管理方法的事。小到一個團體,大到一個國家。

好,我們說那兩個跟科學有關係的“家”,明陽家和法家。

陰陽家的幾個關鍵的觀點:

1、術數:即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形法。術數本身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往往也是科學的起源,和科學一樣,都是以積極的態度解釋自然。

2、五行:五種行動或者動因。也就是水火木金土。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互相關聯,人事惡行將導致自然界異象。也就是“天人感應論”。

3、月令:五行(五德)與四季相對應,解釋現象和人類行為的密切關係。

4、歷史哲學:以五德轉移解釋歷史變化。朝代的更替順序和五行的自然順序一致,奉天承運,承的就是五行轉移之運。

5、宇宙起源:陽是日光,陰是沒有日光。奇數陽,偶數陰。乾為陽,坤為陰。原是中國人的宗教中,很可能想象有一個父神和母神,他們生出萬物。

縱觀來說,陰陽家從自然、天文以及日常科學都涉及到,極大程度的啟發了中國文化對科學的促進作用。

另外,道家有一部分觀點也跟現代科學是接近的。比如,自然的不變規律:物極必反。這種規律,道家叫“常”,所以知常曰明。

其他四家,儒家、名家、法家、墨家,都是在講人與人之間的事,所以我國的文化主要還是體現在人際關係上,但是處理好這點,管理好人,管理好自己,就能足夠的能力去發展具體的學科,所以對科學的促進作用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最重要的。

二、西方文化對科學的促進方式

西方文化比較開放自由,注重個體的自由,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在一些西方國家,他們的尚武精神表露無遺,家裡幾把槍很正常。因為他們追求的自由與獨立的精神,人與人之間的搭配很生疏,主要靠協議來維持,一旦超出協議,就會變得很惱火。


所以,西方集體觀念差。但是由於個體得到了釋放,他們的天性得到了釋放,往往在現代科學中容易出來天才,所以近代科學,多以西方的個體發揮維護,比如比爾蓋茨開創了信息時代,愛因斯坦的科學研究至今無人能及,還有霍金的黑洞學說全球人都知道,這些都是個體天性得到釋放的原因。然而,對於國家而已,,整體力量薄弱,基礎不牢,總會有崩盤的時候。

三、中西大融合的今天,中華文化會戰勝一切

對於今天而言,中西已經大融合,很多文化相互交映,正在進行一次全球式的大熔爐,這個熔爐之後,整個人類的文明基礎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管是能力還是認知,還是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認知,都會在此前的中西隔離那段時間有更大的進步。

所以,全球化,是人類的未來,而封閉鎖國,只能讓自己淪為落後的一國。

本題目,論述的是中國文化對科技的影響是否有促進作用,前面部分已經論證完畢,後面講的西方文化,是為了補充中國文化在未來的時間裡,他是如何促進科學進步的。觀點很簡單,就是中國文化以堅韌的意志力,跟世界各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全球大熔爐狀態,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的同時,也提升西方文化的改良。最後實現,全球文化共同進步的美好景象。


文藝快遞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有些作用表現得直接,有些間接。我這裡舉例說明。就說這次防控新冠肺炎中,中醫藥就發揮了它獨特而非常有效的作用,而且副作用極小。中醫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醫學科學。它的非凡療效,必然引起人們對它的重視,進一步去總結研究,使其向更深層次發展。這便是一個直接的例證。另一個例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儒家學說,它主張積極入世,關注現世。而關注的結果肯定促進社會發展。社會發展中必然包括科學的發展,不僅是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如“天人感應”,發展到現在就是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步發展。還有“大同”思想,發展到今天,就是“命運共同體”。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五千多年,底蘊豐厚,內容豐富,包含了方方面面,它是我們今天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它,我們的發展就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只有很好的繼承,才會有更大更好的發展。

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所以它是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只是停留在對科學發展起推動和促進的一般意義上。

原子彈,是尖端科學,中國與外國都能製造,沒有科學精神、艱苦奮鬥精神,沒有實事求是態度,能製造出嗎?這是文化的相同點,但中國沒有投放,美國投放了,這是文化的不同點。

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拿什麼治?不就是怎麼為人處世嗎,不就是怎麼為學嗎,不就是怎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不就是尊重規律嗎?面對全球性的新冠疫情,中國用人民戰爭,用眾志成城來應對,美國用抱怨、甩鍋、自私自利、欺瞞應對,這是文化的不同。

科學家是怎麼製造出來的?靠教育、靠自身的學習研究和努力。所以,才有聯合國孔子教育獎,用於獎勵那些在世界範圍掃盲工作方面的成就和創新,並促進高效創新的文明社會發展的人。孔子倡導“有教無類”,是世界性的全民教育觀念,聯合國當然提倡。

科學家講智慧,智慧不僅是智商,也包含有人性的情商,科學家不僅搞研究,還首先得做人。做了人,才能做成事。希特勒也講科學,製造了先進精良的殺人武器,成為侵略的手段,這與科學宗旨背道而馳,是文化的不同。

1988年,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舉行會議後發表宣言 :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是對文化的呼喚。

在這些科學家的眼裡,為什麼把中國傳統文化看得這麼重要?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源頭,也是中國人的智慧寶庫。而美國宣揚的是過度的自由,是極度的自私自利,這是文化的區別。

科學發展的成果,是屬於人類的。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樣化的縱深推進,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和依存關係需要文化這個紐帶。

國家與國家之間,拿什麼做朋友,做戰略合作?靠強權政治是行不通的,文化則塑造了良好的國家形象、展示了國家文化底蘊。交朋友,要講誠實,這是文化自覺。

當今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30%,經濟的背後是什麼?是文化!文化支撐了經濟,文化滲透了教育科學的合作。華為的崛起,靠科技,靠科技理念與合作,文化推動華為自主創新。

中國有中國的先進文化,西方有西方的先進文化,這些都是科學發展的組成內容和推動力量,這是文化自覺,是科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文化也是生產力,是精神的動力與支撐,是思想、智慧與力量的源泉。哲學上的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如果勞動者沒有文化,又怎麼能認識和改造世界,又怎麼能研究和開發先進的生產工具呢?

中國的科學家,首先是愛國的,是尊重科學精神的,是自強不息的,這正是文化的力量與昭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