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90後青年隊員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權威發佈會系列問答】

80後、90後青年隊員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權威發佈會系列問答】

80後、90後青年隊員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權威發佈會系列問答】

01 在救治重症患者工作中,援鄂醫療隊是如何解決患者數超過ICU床位數問題?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150人一共分3批馳援武漢。第一批在除夕夜出發,第三批131人在2月8日元宵節當天進駐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當時重症患者確實非常多。該醫療隊在協和西院開展工作不到24小時,就已經收治了30名重症患者,其中部分患者缺氧嚴重,氧飽和度不到40%,有些已經出現休克。此類重症的患者是亟需送ICU救治的。但是因為當時ICU的床位比較緊張,部分患者很有可能失去了搶救的機會。由於中大一附院派出的隊伍裡面有18個專科,而且40%的隊員是長期在ICU工作的,有90%以上的隊員有ICU工作的經驗,因此隊伍提出,在普通病區裡面增設高端的設備建設具有ICU功能的高級生命支持單元。


此前中大一附院已從後方調撥了ECMO、呼吸機、超聲、血液透析等設備到武漢。當得知要在當地建高級生命支持單元以後,中大一附院非常重視,馬上決定,“前線需要什麼樣的設備和物資,都可以從後方調運”。武漢協和西院也想方設法增配了有創呼吸機、超聲、監護儀等設備。隨後,中大一附院還把一臺CT調運到了協和西院。同時,一些設備的供應商也很給力。為了給武漢的一臺監護儀升級功能,有廠家從千里之外的深圳送來了一個重要的高端模塊。高級生命支持單元建成之後,援鄂醫療隊就可以開展一些先進的救治技術,為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後面收治的許多有多種基礎病、併發症的老年病人,都能夠救治成功。


在協和西院,接管了普通病區的各地援鄂醫療隊也都是充分利用資源,建設具有ICU功能的重症病房,包括把具有ICU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集中起來,來救治危重患者。這一舉措切實幫助緩解了ICU床位不足的問題,有效地降低了病亡率。

02 來自不同地區的援鄂醫療隊是如何協同作戰,共同救治武漢新冠肺炎患者的?

此次全國馳援武漢的醫療隊非常多,不僅每支醫療隊是由不同學科的人員聯合組成,甚至有些病區,也是由不同醫療隊的人員組成。湘雅醫院援鄂醫療隊工作的武漢協和西院兩個病區當中,就有一個病區是聯合病區,由湘雅醫院、武漢協和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醫療隊的隊員一起開展診療工作。每個定點醫院更加像個聯合戰鬥兵團。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作為重症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之一,最多的時候有23支醫療隊一塊工作,最南邊的有海南省醫療隊,最北邊的有黑龍江醫療隊。這麼多醫療隊一起工作,如何保證工作步調、診療水平的一致性?如何讓每個患者能夠接受相同水準的最優治療?確實非常有挑戰性,需要有統一高效的協作機制。再加上新冠肺炎是個全新的疾病,對所有醫療隊來說,對這個病的認識都是不斷更新和積累的過程,就更需要各支醫療隊加強交流,緊密協作。


當時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的統一要求,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成立了戰時醫務處,所有醫療隊的領隊或者隊長都是這個醫務處的成員。舉例說明如何通過協調機構來進行醫療隊之間的協作。當時武漢協和醫院各醫療隊管理的病區被分為五個片區。醫務處組織了五個聯合專家隊,分別負責指導這五個片區,每週還要組織疑難病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有救治上特別疑難的或者有成功經驗的病例,病區專家再把它提交到醫院層面,由醫院層面再組織每週一次的全院專家參與的病例討論。這樣的片區病例討論先後組織了41次,院級的討論組織了10次,期間共有151例患者受益於這樣的討論會,得到了精準救治。


那麼多專家,戴著口罩,每次一討論都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事實上是冒著一定風險的。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集中各支醫療隊所有專家的集體智慧,群策群力,努力挽救每一個生命。

03 雷神山醫院的建造和運行,如何做到速度、質量“兩不誤”?

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過程像它的名字一樣,體現了雷霆萬鈞的速度。這個速度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速度。


首先,這個醫院創建快。這個醫院從1月26日動工,到相關設備入場,到2月8日遼寧醫療隊入住收治第一批病人,僅僅用了13天的時間。這充分體現設計者和建設者付出的辛苦和智慧。當然在疫情早期的時候,他們也承受了很大的被感染風險。


第二個特點,就是隊伍創建的速度快。雷神山醫院的院訓是“雷馳荊楚、術濟蒼生”。這個“馳”是當時嚴峻的形勢對速度提出的“快”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280多家醫院、3000名醫護人員在2月8日前後分別來到雷神山。遼寧醫療隊總共出動了1243名醫護人員。遼寧醫療隊當時的建隊隊訓就是“雷厲風行、使命如山”。所以隊伍組建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其中,大連醫療隊2月8日中午接到指令,500人的醫療隊只用4個小時就集結完畢,很多醫護人員是從工作崗位回家簡單收拾行李後就直奔機場。2月9號凌晨1點,大連醫療隊就到達了武漢的指定地點。這個隊伍之所以組建速度這麼快,總結有兩點原因。第一,疫情之初,大連市委市政府包括各醫院已經做了前期的人員梯隊準備和必要的物資準備。第二,很多醫護人員在報名時體現出了“捨我其誰、我不上誰上”的職業情懷。第三,醫療隊剛來這個雷神山院區的時候,其實它還正在建設中,是一個工程正在收尾的大工地。怎樣把這樣的工地變成醫療隊迅速收治病人的病房,成為擺在建設者和醫務者面前的共同問題。因為已經有很多患者正在等待著進入病房了。因此雷神山醫院的領導提出了“創建一個病房、驗收一個病房、開放一個病房”的策略。在這個背景下,醫護人員和基建工作者並肩戰鬥,在一個病區裡面,基建做他們的收尾工作,醫療隊同時啟動了病房的物資準備、信息準備、病房院感驗收,尤其是負壓病房的驗收等工作。不巧的事,那幾天還碰上了武漢多年不見的風雨交加天氣,好在大家克服困難,僅用一天半時間,就使雷神山醫院從一個毛坯房變成了標準建制的符合院感要求的整齊劃一的負壓病房。而且在這一天半的時間裡,醫務人員們就做好了醫療流程的梳理,特別做好了如何快速分診大量同時到達病區患者的準備。這些都充分保證了雷神山醫院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很高的標準開始收治新冠病人。


值得一提的是,雷神山的建設,無論是基建方面還是醫療救治方面,都沒有因為快而降低標準,整個醫院都是按照傳染病的標準建制,包括負壓病房,包括“三區兩通道”。所以雷神山醫院當時提出的口號就是“流程不缺失,質量不降低,服務不打折”,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新冠患者做好全方位的細緻服務。同時,也因為在病毒肆虐早期,眾多來自大江南北挺身而出的勇者,包括很多前期辛勤付出的武漢同行,包括託管單位中南醫院,才使得這所醫院能以雷霆的速度迅速成為了具備一定收治能力的傳染病醫院。


在為時兩個月的時間裡,雷神山醫院共收治病人2011例,病亡率是2.3%,重症、危重症是1073例,病亡率4.3%,工作人員零感染,生產零事故,環境零汙染,向黨和政府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04 河南醫療急救轉運隊承擔了哪些任務,克服了哪些困難?

此次援鄂任務中,河南醫療急救轉運隊主要職責是負責把社區的患者轉到醫院,把醫院的重症患者送到指定醫院。此次援鄂,急救轉運隊奮戰45天,總共完成了2525人次的中、重症患者轉運工作和15次批量患者轉運保障任務,緩解了武漢120的壓力和困難。與救治隊相比,急救轉運隊有自己的特點。其他醫療隊的工作場所是固定的,可以說按照工作的制度和規範,是定時定點有序地開展工作。急救轉運隊的工作是既固定,也不固定。它固定的是醫療轉運隊都是在急救車上工作,不固定的是,診療地點不固定,接診的地方和區域非常廣泛,覆蓋了武漢市的社區集中隔離點、方艙醫院、養老院、精神病醫院和20多家醫院。二是患者病情不固定,可能是吸氧的病人,也可能是上呼吸機的病人。三是送往地點不固定,可能這個病人要送往雷神山,或者火神山等定點醫院。急救轉運隊每天24小時值班備班,聞令而動,45天無休息,服務患者不固定,有輕重病人,有不確定的病人,一切都是未知數,面對的壓力很大,困難很多。推著擔架,還要拿著搶救設備,可能運送的病人是80多歲的老人,也可能是用呼吸機的病人。醫療艙的空間非常狹窄,上下急救車,隨時可能面臨防護服被刮爛的風險。所以這支隊伍不光是急救員,還是擔架員,還充當了護理員、心理輔導員等多種角色。

在面臨困難方面,因為急救轉運隊是異地救援,首先面臨的就是通訊問題,救援隊的急救車通訊跟當地120不匹配。對此,救援隊在最短的時間利用無線系統,還有微信群,跟當地武漢120無縫對接和聯接。

第二,救援隊中很多司機沒有到過武漢,地理位置不熟。大家就通過導航,利用GPS,讓駕駛員儘快熟悉地理地況,力爭最快地尋找到病人,把病人快速轉運到目的地。


第三,因為是第一次參加疫情救援,前期經驗不足,隊員們防護服一穿就是十幾個小時,為了節省防護服,很多隊員沒時間去廁所,甚至只能尿褲子。後來轉運隊總結經驗,通過成人紙尿褲解決了困難。

05 80後、90後青年隊員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五四青年節是充滿青春活力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裡回想起80後、90後青年在抗疫前線,尤其是在雷神山的這段歲月裡所起到的作用,確實讓人感慨,也讓人感動。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療隊中,90後的隊員在174名隊員中佔51%的比例,遼寧省其他醫療隊90後的比例和這個數據也差不多。在雷神山院區接受治療的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其中60歲以上患者比例也是51%,80歲、90歲以上的患者有數十名。像大醫二附院負責的病區中,就有10名“90後”(大於90歲)的老人患者,所以是年輕的90後照料年老的“90後”,這也是雷神山院區的一道風景。


講起90後,他們報名的時候確實都是主動請戰,充滿了血性的情懷。當然期間也有不安,在2月9號凌晨飛機抵達武漢機場還沒有完全降落的時候,有一些隊員表現出了些許的不安甚至恐懼。但是當醫療隊抵達醫院,大家進入了工作狀態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一位90後隊員寫了一篇文章,名叫《我的怕與不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90後隊員的心理狀態。他說:“我怕,是看到武漢日漸增長的數字;我不怕,是因為我想起了我身上穿的這身白袍。我怕,是因為看到了醫護人員有陸續倒下的情況;不怕,是看到我們更多的同行前赴後繼奔赴武漢。在飛機上我怕,是因為這座城市對我來說確實充滿了未知,甚至包含了一些恐懼;但是不怕,是看到了我們很多隊友進到病區以後,看到了患者對他們既關愛又無助的眼神。有這種守望相助,我就不怕了。”這是90後既讓人感動又讓人覺得可愛的地方。


到前線的90後隊員有不少是為人女、為人母,央視記者在雷神山醫院建成後的第三天到了病區採訪,有一位護士長平時語言表達是很流暢的,但她就往後退,讓人很不理解。我們就要求她必須要講一講醫院病區建設的情況。她硬著頭皮講了,但講完以後,她提出能不能跟記者商量一下,這個節目不要在黃金時段播。為什麼呢?她說她怕父母看了受不了,因為她還沒有告訴父母她參加了援鄂醫療隊。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包括90後年輕的母親,把一歲兩歲的孩子,放到家裡由別人照料。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90後年輕人的情懷和職業本能。


在前線,剛才也提到了, 90後的年輕人照料了很多“90後”的老年患者。大醫二附院負責的病區曾經收治一位98歲高齡的重症新冠患者,這位老人也很不幸,家中五人被新冠肺炎擊中,其中兩人為重症。他的女兒和跟他一起住進了同一病房。入住的時候,因為他身上還有許多基礎疾病,包括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燒傷、血栓等相關問題,家人對治療比較悲觀。但是家人也透露,4月26日是老人的99歲大壽,所以還是對生抱有些許希望。隨後,病區專家團和醫院的專家團經過層層評估,認為老人的治療尚有可為之處,一定全力治療。最終,經過病房專家、病區專家的努力治療,以及護理團隊19天的精心護理,這位老人在住院19天后順利出院。這19天曆程中,如果沒有諸多的90後年輕醫生、年輕的護理團隊對老人進行很好的營養支持、很好的血栓治療防護、很好的臥床併發症防範、很好的心理呵護,這位老人想平安離開這裡是很難的。這也彰顯了我們90後技術能力和情懷擔當。


另外,在雷神山醫院還有一條充滿溫度的走廊,走廊有一面文化牆。當時倡議建立這個文化牆,是因為大家發現年輕的90後下夜班後有壓力需要釋放,因此在這面牆上,年輕人就用手中的筆,用他們的智慧,在走廊的牆壁上畫下了大連的文化,畫下了遼寧的文化。廣東、上海的醫療隊也分別畫出了他們的文化,讓武漢的“熱乾麵”深刻感受到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美食”的關愛。圖畫背後承載的是各地人民對這裡的支持和幫助,讓這個走廊變得很溫暖。在雷神山醫院工作過程當中,大家也見到很多年輕的90後的建築者、志願者,包括一些後勤保障者,他們跟年輕的90後醫護人員一樣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拼搏精神。他們也讓人們欣喜地看到了未來的中國力量所在。

06 全國援鄂醫療隊員超過42000人,如何做到隊員“零感染”?

對傳染性疾病來講,醫院感染防控確實至關重要。在隔離病區工作,面對傳染性很強的病毒,臨床診療的密切度、臨床護理的細緻度還都不能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護醫護人員不被感染,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醫護人員不被感染,才能為更多的患者提供照護。


在這方面,全國支援武漢的醫院感染防控專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吳安華教授為例,他是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主任委員,他1月20日就到了武漢。到武漢之後,專家們首先制定了新冠病毒院內感染防控的指導技術方案,這個方案對全國各家醫院,特別是武漢各醫院醫療隊院感防控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指導作用。吳安華教授在武漢,一個人先後為120多支醫療隊的1.5萬名隊員做了院感方面的培訓。在醫療隊到達武漢最密集的那段時間,曾經有一天他連續給7支醫療隊做了7場培訓,整整不間斷地講了7個半小時。所以,這些院感專家,對武漢疫情院感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吳安華教授在完成武漢的任務之後,又和院感專家們轉戰到了黑龍江,至今仍在工作。


具體到醫療隊來說,每支醫療隊根據專家指導方案,落實科學分區、分級防護。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援鄂醫療隊實行了“四嚴”管理,嚴格規定、嚴格培訓、嚴格執行、嚴格督查。所有隊員都必須經過嚴格培訓過關之後才讓進入隔離區工作。同時,醫療隊設了一個專職崗位名叫“PPE專崗”(個人防護裝備專崗),該崗人員負責為所有隊員準備防護物資、檢查防護物資質量、指導隊員進隔離艙的穿戴,起到督查作用。隊裡還嚴格規定,進出隔離艙,必須兩人同行,互相提醒,互相監督。同時,在防護物資緊張情況得到一定緩解之後,醫療隊就把在隔離艙內工作的每個班次的時長調整到4小時。為什麼調整到4小時呢?還記得病區剛“開張”第一天,因為來的病人很多,當時的隊員在艙內工作的時間基本接近12小時,出艙的時候,護目鏡、口罩、防護服裡面全都是汗水,基本都溼透了,那種情況下,就會影響防護效果,不利於隊員的安全防護。所以後來防護物資緊缺程度稍微緩解之後,每個班次值班的時長被下調到了4小時,保證了對醫護的防護更安全。


同時,針對有可能在隔離區內出現的一些意外暴露情況,醫療隊也設立了有效的應急處理機制。從具體的執行情況來看,結束武漢支援任務返回以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援鄂醫療隊做的兩次核酸檢測,一次抗體檢測,全部都是陰性的,也證明援鄂期間的防護舉措是確切安全有效的。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中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