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亞聖—孟子》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亞聖—孟子》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亞聖—孟子》(上)

孟子,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即今天的山東省鄒縣)。大約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

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加以激烈的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他本人出生於士階層,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以學習孔子為志願,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孟子曾受業於孔子之嫡孫子思的弟子,子思和孟子之學,被後世稱思孟學派,是儒家中的一個保守的唯心主義學派。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中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事業,孟子的經歷與孔子相似,曾是著名的遊士,學成以後二十餘年間,懷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

孟子目睹著戰國七雄的霸權戰爭,心中升起人道主義的精神,企圖在各諸侯國,推行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張。他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都想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遇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於是孟子退而聚眾講學,專心著書,在教學活動中孟子得到了很大的慰藉,他認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一大樂趣”。

晚年,他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見於《孟子》的各篇之中。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十分豐富的,它是先秦中國古典文明孕育的絢麗結果,也是秦漢以後中國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發展的重要源泉。孟子的人生精神同先秦、秦漢,及秦漢以後其他思想思想學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構成中國民族精神,賴以建構和發展的寶貴資源。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認識,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成長乃至民族、國家發展的一種特定規律。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就是說,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要敢於直面內憂外患,就要經歷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鍊。孟子這種憂患為生,自強不息的人生精神,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發展。

應該說,憂患意識和自強意識,憂患精神和自強精神,一直以來都深深地滲透在中國文化精英的血脈中,滲透在中國的知識精英的血脈中,並擴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顯著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

孟子“亞聖”的一生始終被戰爭所包圍著,而這種戰爭成為了他民主政治思想,性善理論的緣起。通過硝煙四起的戰爭,孟子的一生及思想得到了真實的再現。相信,只有置身那諸子爭鳴的動盪時代,才能真正領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亞聖—孟子》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亞聖—孟子》(中)

孟子作為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儒家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即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即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的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為“四書”,其實踐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即1330年,孟子被加升為鄒國亞聖公,以後才被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他與孔子的思想主張合稱謂“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學說和他的教育思想,為幾百年後的中國在封建王朝準備了思想武器和治國之道,並與孔子的思想一道,共同影響了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

孟子的思想表現出對人的注重和對人的評價的肯定,他的“性善論”,開創了中國教育史上強調個體理性自覺的“內發說。他對教育作用的闡述,對“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議論,對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的見解,無不體現了對人的主觀作用的提倡。

孟子思想對後世中華民族氣節,民族精神的激發,崇高境界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啟蒙作用。

山東鄒城,這座有著三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人傑地靈,聖賢迭出,一代儒學大師—孟子的故居就坐落在這裡。

孟子故居位於山東省南部,與孔子的故鄉曲阜毗鄰,很早就被人們合稱為“鄒魯”。孔子和孟子作為中國歷史中的“至聖”和“亞聖”,自古就廣為人知。

孟子故居位於曲阜城南十三公里的鳧村內偏西,這裡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內的東西大街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為孟子故宅。現在存正殿一座,高5米,長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曰“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馬河。過河上小橋西行,路南為“孟母故井”,井內壁為磚砌,直徑約一米,石蓋井口約0.6米,深2米,為孟母當年汲水之處,如今已經不復存在。

在孟子故里流傳著“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據文獻記載,孟子三歲時父親去世,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起初,他家居住在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村名叫範村,村不遠處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常常從孟子的家門口經過,於是幼小的孟子就經過和鄰居頑童學著埋墳頭,哭喪,有時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明看見了,認為住在這裡不利於教養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鄒縣城國北部的廟戶營。新居與市場為鄰,這裡街上相當繁華,市場上行商客賈,拍賣喧嘯,還有江湖騙子瞞哄騙人。東部還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受環境的影響,又去模仿商人的樣子,有時還學著騙人,有時還學屠戶的樣子,整天嬉戲。孟母感到這裡也不宜培養孩子,便又移居於“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鄰居的孩子都去上學,孟子嚷著也要去,孟母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開始,孟子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揹著母親不去讀書,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一天,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兒子逃學回來,非常生氣,拿起刀子當著兒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怒斥說,我織布供你讀書很不容易,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一絲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就無法織成。學問也是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你學習和我織布是一樣的道理,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才呢?

經過孟母斷機施教,孟子受得了深刻的教育和啟發,銘記在心,從此旦夕勤學,師承孔子,繼往開來,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創立了“孔孟之道”,終於成為我國曆史上的儒學大師。

這就是歷史上流傳很廣的“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現如今,這已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親教子的典範。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亞聖—孟子》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亞聖—孟子》(下)

鄒城作為孟子的故鄉,有秀麗的孟子湖,有被稱為“三孟”的“孟府”、“孟廟”和“孟林”,鄒城的孟府孟廟孟林,雖然沒有孔府孔廟孔林宏大,卻也以其文化積澱豐富而蜚聲海內外。

孟府也被稱為“亞聖”府,位於鄒縣城南關,與孟廟一街之隔,始建於北宋晚年。孟府是孟子的媂裔居住的地方,它的規制與孔府相似而規模又不盡相同。孟府成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其建築佈局嚴謹。主要建築分佈在南北中軸線上,前後由七進院落組成。前為大堂官衙,中部為內宅,後為花園。西路為孟氏家學—“三遷書院”,現有樓、堂、亭、閣148間,是省內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衙署與宅第合一的古建築群。

孟府大門為三楹,門楣正中高掛“亞聖府”貼金巨匾,黑漆大門上繪有2米多高的彩繪門神,手持金瓜,面目威嚴,門外建有高大影壁,門前一對現代石獅,雄踞左右。門階兩旁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臺一對。二門又稱為禮門,門有三洞,正中門楣書“禮門儀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門上分別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和麵目溫雅身著朝服的文官。三門又稱“儀門”,單門懸山式建築,前後有四個木雕花蕾,故又稱“垂花門”。平時儀門不開,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臨親,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家族儀式時,鳴禮炮開啟。故此門表現出森嚴的封建禮儀規範。

大堂在儀門內,共五楹,廳堂高大寬敞,內設公案。東西兩側的鑾駕架上,插著“肅靜”、“廻避”等各種儀仗。大堂東西兩廂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務、禮生、樂生、司書和執事等機構和辦事人員居住的地方。

左右專設鼓樂樓,為奏樂之處。在封建社會里,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中申飭家法,宣讀聖旨,頒佈孟氏家譜和族規的場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縮影。

孟府大堂後是內宅院,由正房和東西配房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系居住之處,堂內明間懸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巨匾。五間廳堂內陳列著古木傢俱,古玩字畫,鐘錶照片等文物,供人們參觀。世恩堂後面還有賜書樓,延祿樓等古代建築,是當年存放皇帝墨寶、聖旨、誥封、古版書籍、家譜檔案、文物字畫等珍貴文物的場所。

孟府現在還保存著歷代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和家藏珠寶玉玩,宗族檔案,古書字畫等大量的珍貴文物,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孟廟,又被稱為亞聖廟,在鄒縣城南,為歷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廟呈長方形,院落五進,殿宇64間,佔地60餘畝。亞聖殿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為廟內的主體建築,殿內正中供奉著孟子像。亞聖殿高17米,面積560平方米。雙層飛簷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朱漆彩繪柱樑,大殿宏偉壯觀。經歷金、元、明、清各代,維修有38次以上。簷下八角石柱26根,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寢殿、孟母殿、御碑亭等建築,各具特色。廟內共有碑碣石刻350餘塊,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斷機處”和“孟母三遷”兩塊。

孟母殿在廟的吧東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鐫“母教一人”四個大字,高度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崇高品德。

整個孟廟內古樹蒼鬱,蔥蘢茂密,堪稱奇觀。

孟廟可以說是一處古代建築、雕刻、繪畫工藝的藝術博物館,同曲阜孔廟遙相輝映。

孟林位於鄒縣城東北的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孟林的神道長約1500米,過“亞聖林”碑石後,有石鋪雨道直通享殿。所謂“享殿”,本是帝王陵寢內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王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內設置享殿,有尊敬聖賢如尊敬帝王之意。享殿為五楹單簷,造型簡樸。享殿之後,才是孟子墓,墓前有巨碑一方,上刻“亞聖孟子墓”五字。享殿和墓地的周圍,綠樹掩映,芳草萋萋,環境寧靜而幽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