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中國大地,演奏出一首歡快的農村變奏曲

農村——這片閃爍著五彩斑斕的土地上,同樣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它用那富有中國特色的大手,演奏著春天的主旋律,譜寫出一曲曲悅耳動聽的時代強音。

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中國大地,演奏出一首歡快的農村變奏曲

水的變奏

清冽的水,隨著縱橫交錯的管道流進了千家萬戶,上了年紀的老人再也不用為水而發愁,再也不用為水而流淚。這是甘甜的水,這是幸福的水。

記得小時候,一到枯水季節,勞累了一天的爺爺,還要拖著沉重的身軀翻過屋後的那座山樑,到很遠的花馬湖去挑湖水吃。即便村裡的水井有水,那水也是渾濁不堪的。每次走兩三里地去挑回來,還要進行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那就是爺爺要把明礬錘碎了,放進水缸裡用瓢盡力地攪動,等雜質沉澱了才能夠飲用,每每水缸底部都會浮現出厚厚的一層泥漿來。

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喝到放心水、衛生水這一決策提上了議事日程。前幾年,飲水工程開工了,老百姓心頭樂開了花,再也不用羨慕城裡的人。打開水龍頭,潔淨的水流到了咱老百姓的心窩。

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中國大地,演奏出一首歡快的農村變奏曲

火的變奏

那串炊煙,已經隨著時代的腳步走得很遠了。可我每次經過農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炊煙瀰漫的情形。每到做飯的時候,家家戶戶煙囪冒出的那道白煙,成了農村生活中最深刻的寫照。

過去,我家一年四季的柴火,都是母親歷盡千辛萬苦從很遠的山上砍回來。每年的秋季,是柴火收割的最好季節。天還沒亮,母親就起床帶上乾糧和收割的工具上山,一直要忙到月上柳梢才到家。這樣的忙碌,母親至少要幹一個星期,直到把一年的柴火儲備得差不多了才罷手。為了減輕負重,柴草要在山上曬蔫才能捆了挑回家。回到家,母親還要用稻草把所有的柴火紮成一個一個把子,以便放進灶膛裡燃燒。

如今,這樣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家家戶戶建起了沼氣池,用上了電飯煲,燒起了罈子氣,安上了太陽能,潔淨的能源成了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

炊煙,只是成了過往的記憶。

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中國大地,演奏出一首歡快的農村變奏曲

住房的變奏

今天,城裡人的生活氣息,在農村也能找得到了!

一排排整齊寬敞的樓房在農村隨處可見,一幢幢造型雅緻的別墅點綴其間。屋內的陳設空調、彩電、冰霜以是司空見慣;花園似的庭院中,有的家庭還泊著屬於自己的小轎車。這些,讓我這個在城裡生活了將近三十年的人,滿眼都是羨慕的神色。

父親那一代人,想要造一幢住房(八十年代前農村基本都是土坯瓦房),往往要付出幾代人的艱辛努力,造房工程的複雜是讓人難以想象的。首先要完成磚坯的製作,找一塊自家的稻田,把水濾幹了,用石磨在上面來來回回地碾壓結實,然後用磚模一口一口地切出來,再把磚坯碼成排曬乾,這大概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第二步是僱人把磚坯搬運到屋基堆放,即使是曬乾了的磚坯,一口也有十五六公斤重,這得費時十天半月才能夠搬完。第三步是挑選一個良辰吉日,請來造房的工匠挖地基(農村俗稱下腳),這是相當講究的,要燒香放鞭擺供品,十分濃重,主要是祈求造房中一切順利吧。從挖地基到蓋瓦,房子建起來,也得一個月左右。這樣,整個造房的過程,大概需要兩至三個月的時間。

現在,農村造房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一棟二、三百平米的房子,最多隻要半個月就可以完工。

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中國大地,演奏出一首歡快的農村變奏曲

通信的變奏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前,農村與外界的聯繫基本上是閉塞的。想要發封信件或者打個電話,得走幾公里路到鎮上的郵政所才能辦到。

八十年代末,叔伯的一個堂妹考上了一所大學。那時能夠考上大學,在農村來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和轟動的事情。整個村子,都會很長時間沉浸在一片喜悅當中。可堂妹還差一點錯過了學校報到的日子。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錄取通知書發出來後,通過郵路傳到了鎮上的郵政所。

因為那時到村壪的路都相當的難走,郵遞員一般將信件只送到大隊部(現在改為了村支部) ,然後再由壪裡到大隊辦事的人順便帶回, (可那時是經常有很長時間沒有人到大隊部辦事的)這樣就轉了幾次手了。堂妹的錄取通知書,就是經過輾轉反側才到達她的手上的。

經過這麼多來回,有的信件還會在中途丟失。打一個電話就更難了。那時就郵政所有一部電話機,而且是手搖式的。走幾公路里趕到鎮上,人多的時候,還要等著排隊。接通一個電話,要等待很長很長的時間。

到了今天,通信在農村來說,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了。無論是電話,還是手機,都覆蓋到了農村的每個角落,平均每戶都有了一部手機。

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中國大地,演奏出一首歡快的農村變奏曲

路的變奏

我是從鄉下走向城裡的。對於童年走過的那段路,至今記憶猶新。

記得小時候從家裡到集鎮,只有區區三里多路程,可每次要走兩個小時,對於孩子的我,有多遠了。有一年秋天,爺爺帶著我到鎮上去玩,回來的時候,天下起了雨。我走了幾步,就不願意走了,因為鞋子沾上了厚厚的一層泥巴,像是腳底灌了鉛似的,挪都挪不動了。

我鬧著要爺爺背,爺爺歲數大了,走走歇歇。從下午三點一直走到傍晚時分才到家,爺爺累得上氣不接下氣的,說再也不帶我去鎮上了。可以想象,家鄉過去的路是多麼的崎嶇不平,是多麼的泥濘難行啊!

改革的春風吹遍大地,貧瘠的家鄉也沐浴著這股春風。逐漸富裕起來的家鄉父老,沒有忘掉改變出行的艱難。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家鄉掀起了一股鋪路的熱潮。我作為家鄉走出來的孩子,自然不可能忘掉生我養我的故鄉,我也貢獻了我的綿薄之力。

路建好後,父老鄉親特地僱了一輛車把我接回家鄉,參加通車慶典。一路走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過去的那條羊腸小道,於今變成了一條平坦而寬闊的大道。從鎮上到村裡只需要短短的十來分鐘,這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中國大地,演奏出一首歡快的農村變奏曲

農村--這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土地,每天都被賦予了新的定義。隨著農業稅的減免,九年義務教育的落實,全民醫療保障的實施,鄉村振興規劃的藍圖……新世紀的農村,將展開輕盈的翅膀,迎著燦爛的朝霞一起騰飛。

本文為蒹葭讀詩原創,如發現有人惡意盜用,必將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